內容摘要:沈從文的創作受到了屠格涅夫的影響,本文主要探討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和沈從文的《湘行散記》來探討二者在創作手法上的異同之處。
關鍵詞:沈從文 屠格涅夫 創作手法
沈從文談到自己的創作時曾說:“用屠格涅夫寫《獵人筆記》的方法,揉游記散文和小說故事而為一,使人事凸浮于西南特有明朗天時地理背景中。一切還帶點“原料”意味,值得特別注意。由此可見,沈從文的《湘行散記》不論在題材上,還是在對大自然的描繪上都與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有著很多共同之處。
一.《獵人筆記》和《湘行散記》在創作藝術上的相同之處
1.對大自然的眷戀
在屠格涅夫筆下,俄羅斯的自然風景宛如一幅色彩斑斕的畫卷,俄羅斯那廣闊的平原、富饒的田野、茂密繁盛的橡樹林,色彩斑斕的花鳥,這一切都被描繪的栩栩如生。如《幽會》“到處灑滿陽光,透過那些歡騰嬉鬧的樹葉,看得見淺藍色的天空,它仿佛在閃閃發亮”這足可以表現出少女此時的心境。等到那個薄情郎無情的拋下她而離去的時候,林中的景色也隨之發生了變化,那陽光“似乎也變淡了,變冷了”??梢娡栏衲蛟诿枥L自然時并不是冷漠的、純客觀的,而是融入了主觀的情感,賦予了自然靈性與濃濃的情感色彩,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沈從文的小說敘事常常是半敘景物,半敘人事,讓它從兩相對照中形成一種特別空氣,必然容易產生動人效果。這種敘述手法顯然是受到屠格涅夫的影響,《湘行散記》猶如一段段柔美的音樂,構成一曲完整的湘西之歌“石壁半腰約百米高的石縫中,有古代巢居著的遺跡,石罅隙間橫橫的懸撐起無數巨大橫梁,暗紅色長方形大木柜尚依然好好地擱在木梁上,全船坐滿了青年槳手。頭腰各纏紅布,鼓聲起處,船便如一只沒羽箭,在平靜無波的長譚中來去如飛”。這里所描繪的湘西自然地理風光與古代文化遺跡與悠久的民俗融合在一起,愈增添了一種寧靜平和的氛圍,既有歷史的縱深感又有現實的真切感。
2.對本土文化的摯愛與憂思
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和沈從文的《湘行散記》在描繪自然的同時也體現著人文氣質與隱藏著淡淡的憂思,兩部作品都有著厚重的歷史意蘊?!东C人筆記》中那些呻吟在農奴制狹的農民們不僅被剝奪了人身自由與權力,就連他們的思想也被吃人的農奴制度所同化、馴服。在《來自美麗的梅奇河畔的卡西央》中的主人公卡西央,是個說話聲音“差不多和女人一樣柔和”,“追求真理”卻受盡農奴制度凌辱。屠格涅夫對卡西央的描述就是對不合理的農奴制的控訴,表達出他對與自然香契合的理想生命狀態的呼喚。
沈從文的《湘行散記》為我們構筑了一個迷人的湘西世界,作者在極力的謳歌、贊美這一民間文化世界的自然與人性之美的同時,并沒有忽視這一世界中存在的種種缺憾與野蠻的因素。沈從文對湘西人命運憂思,展現出這一片神奇的土地的歷史發展軌跡與外部勢力入侵的悲劇性命運,對他深愛的故土給予了真誠的人道主義關懷,同時面對現實,又感到痛苦與無奈。
二.沈從文對屠格涅夫創作藝術上發展與創新
二者在創作過程中都追求一種“詩意的現實主義”,但由于歷史背景、文化傳統及個人經歷的不同,在創作風格上二者也呈現出明顯的差異性:
1.因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導致的創作藝術的差異
眾所周知,影響屠格涅夫創作的是西方文化,巴爾扎克、福樓拜和莫泊桑都對其創作產生過重大影響,他對人物、事件及景物的描繪具有較高的精確性與逼真性。如他在《獵人筆記》中對自然風光的描寫儼然一副油畫一般細致精確。而沈從文的創作根植于中國的傳統小說,他是從湘西文化的角度去審視和領悟世界的,他習慣從一個湘西普通民眾的視角來對當地發生的人與事做出價值的判斷。在他的創作中融入了湘西本土文化和當地的蠻族文化氣息,在稍顯原始化的文化中流露著一種自然魅力,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字里行間顯示出作者對家鄉文化的眷戀。
2.兩位作家在創作中的悲劇性的不同
屠格涅夫筆下的人物具有較濃重的悲劇與宿命論的色彩,他們的命運與生活是一個徹底的,輪回的,無法改變的悲劇,使人讀起來感到一種沉重與壓抑,而沈從文更多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他能正視當時外來文化的入侵對湘西人命運的改變,雖有著淡淡的憂傷,并非完全意義上的宿命思想,在他的作品中能感受到湘西人在大自然中熏陶中所表現出的樸實與倔強,能挖掘出一種人性的美,這也正是沈從文在作品中向我們展現的一種永恒的生命的價值,不僅有哀婉與痛惜,還有樂觀與憧憬。
參考文獻
[1]沈從文《湘行散記》[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
[2]屠格涅夫《獵人筆記》[M].張耳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3]沈從文《從文自傳》[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作者介紹:曲文潔,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