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照洋 侯偉朋
內容摘要:王君老師講授的這篇課文《老王》是篇經典文章,許多一線教師,專家從不同角度對本次講課做了不同評價,大多是從王君老師的生命情懷,王君老師的課堂風格或者者是王君老師所抓住“活著”這個切入點論述的,很少有從情景建構方面分析的,本文就是試從情景建構方面分析王君老師的課堂實錄,以求發現王君老師獨特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
關鍵詞:情境建構 活命 生命的高貴
王君老師是全國中學語文優秀教師,語文特級教師,現為中國人民大學附中中學語文教師。王君致力于倡導青春語文教學觀念,認為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僅僅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對學生的激勵,喚醒,鼓舞。
王君老師所講授的《老王》這篇課文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的第二單元第四篇課文。在單元教學目標中提到:本單元是以愛為主題,幾篇課文都在訴說對普通人,尤其是對弱者的關愛。讓我們從課文中感悟到愛這種博大的感情,從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在設計本課具體教學目標則多為:
(1)整體把握課文,體會人物思想感情。
(2)從樸素的語言中體會深沉的感情,領悟深刻的思想。
(3)學會善待他人,關注生活中的弱勢群體。
楊絳先生的這篇《老王》是一篇極具教學價值的課文,同時也是一篇有難度的課文。正因如此,對執教者來說無疑是一次挑戰。多數一線教師執教《老王》盡管課堂呈現的方式不一樣,但大多把切入點放在了對文章最后一句話“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上。王君老師對《老王》選定的教學切入點則是獨特的,她抓住老王的生命狀態——“他靠著活命的只是一輛破舊的三輪車”——這種“活命”展開對課文的解讀。然而由于“老王”所處的時代、“老王”的生活境遇、“老王”的內心世界,與當下的零零后孩子存在著天壤之別的差距,文中“我”又留有不少空白。綜合上種種,想深切的感受那種生命的高貴,理解生命對生命的憐憫、尊重無疑是有一定困難的。
王君老師在本課中沒有直接以簡單的講授法教學,而是采用的情境建構方式來幫助學生理解文本。通過具體情境的建構使王君老師的課堂更注重一種情景的感染、精神的喚醒,從而進入一種身臨其境的狀態。讓學生在語文課堂學習中,在經典文本的閱讀中實現情感的豐富、心靈的自由。那么在我看來王君老師是這樣做的。
本課是一堂教學研究課,由于學生們已經按照常規教學把本課學習了一遍,因此本課直接由人物分析來解讀文本。王君老師通過情境建構來了解第一部分——感受老王的“活命”狀態。老王是什么狀態呢?王君老師通過幻燈片展示老王是這樣的生命狀態讓學生進行朗讀,通過朗讀來解讀老王的“活命狀態”。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建構開始對老王狀態解讀,很顯然學生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沒有理解出那種悲涼的“活命”狀態。于是王君老師開始自己示范讀課文在以營造老王悲涼情景,以使學生進入情景。在老師朗讀后,開始與學生展開互動建構,以引導學生對信息加工進行自我建構,并在建構中及時給予學生鼓勵,例如:北京解放后,蹬三輪的都組織起來,那時候他“腦袋慢”“沒繞過來”“晚了一步”,就“進不去了”,他感嘆自己“人老了,沒用了”。學生做了創造性地提煉,她把所有文字都變成了“唉”,王老師馬上給予鼓勵。但是王老師并沒有以這種方式如此繼續解讀下去,她創設了一個具體的情景,通過角色扮演,自己演楊絳,學生扮老王來來還原當時的情景,學生如果對課文有較深的理解老師自己以及其他學生都可以立即給予指正,例如:
師:老王啊,你老伴還好嗎?
生:還好……
(眾反對)
師:結合前后文想想。
生:哎,我沒有老伴……
師:老王啊,你孩子都長大了吧?
生:哪有孩子啊……
師:哎喲,老王啊,你家里還有什么親人吶?
生:唉,有個哥哥
師:哎呦,有哥哥真好啊。
生:可是死啦。
師:怎么就死了呢?那還有什么親人嗎?
生:還有兩個侄兒。
師:那兩個侄兒也能夠經常走動走動幫襯幫襯你吧?
生:但是,沒出息。
師:那還有其他可以照顧你的親人嗎?
生:就沒有什么親人了。
王君老師以此還原情景,形象的告訴了學生們,這就叫做“活命”?。]有家庭。沒有親人。同樣用還原當時情景,角色扮演還有老王眼瞎時周圍人對老王的譏諷,通過當時人可能的評價從另一個層面說明老王卑微活命的狀態。最后王君老師和學生再次以角色扮演,通過對話來現實出老王連個家都沒有的悲苦的活命狀態。通過種種的情景建構,學生在與教師的互動中得以切身感受到老王活命的狀態,實現了本文中一個重要人物的解讀。
第二部分,本文作者活命狀態的情景建構。
作者作為高級知識分子怎么也處于一種活命狀態?在現在學生看來,楊絳先生與錢鐘書先生都是清華大學老師,怎么也理解不了當時一種活命狀態,因此對于課文中出現的“我”不敢在坐老王的車,丈夫病了不敢乘坐三輪有所疑惑。王君老師則介紹了作者當時的狀態,并附帶了作者的一段回憶錄,并配以悲苦的背景音樂親自示范朗讀,并讓學生朗讀以求學生進入狀態。在解讀完作者的活命狀態后,那文章就剩下最后一個教學內容:如何理解作者最后一句話,以及活出生命的高貴。
王君老師請學生默讀全文,嘗試用“咬文嚼字、深情朗讀、重現情景、發現空白、探究疑點”等文本細讀的方法研讀思考老王和楊絳之間發生的那些事,然后對作者為何感到不安進行進行課堂辯論。學生在學習探究后形成自我的認識,開始對作者感到種種不安展開探討。在具體探討中,王君老師對具體問題給予具體引導,并非常注重思維的發散,從不同角度解讀作者不安,比如“他還講老王身上纏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溝里。我也不懂,沒多問。我也不懂,沒多問?!蓖蹙蠋焼l學生為什么作者沒有多問,是沒興趣多問?沒忍心多問?沒敢多問?沒臉多問?沒功夫多問?沒心情多問?沒勇氣多問……
最后通過對楊絳活命的解讀,老王對作者的好,以及作者的不安,使學生理解什么是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并說:孩子們,楊絳是幸運的人嗎?她也是一個活命的人啊。當我們讀到這個句子的時候,你看到一個什么樣的女子?為什么她也活命,她卻說自己是幸運的?為什么她還愧怍?你們現在也許還不會太懂。但有一天,你們會懂。請看投影。這是一篇讀后感。王老師寫的,最后送給同學們。作為你們去讀懂這篇文章的一個起點。請一個同學……我來放音樂,請你做好準備。預備,起!
孩子們,我們有時候會無可奈何地處于“活命”的狀態,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我們高貴的內心,進入生命的高貴的狀態。老王是如此,楊絳也是如此。(板書:在“活命”之間板書:出高貴的生)。孩子們,我們有時候會無可奈何地處于“活命”的狀態,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我們高貴的內心,進入生命的高貴的狀態。老王是如此,楊絳也是如此。(板書:在“活命”之間板書:出高貴的生)。
建構主義講究以學生為中心,師生之間進行平等的交流,共同建構知識。王君老師這堂課,多借助具體情景教學,重視師生的互動交流,平等交流,這種對課堂的精細建構,對學生尊重也體現王君老師無處不在踐行她的宣言:以課堂的質量抵抗輕飄易逝的生命,憑借課堂的高度走向生命的高度。
參考文獻
[1]課程教材研究所.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50.
[2]丁衛軍.用生命為生命吶喊——“王君《老王》課堂實錄”研讀[J].語文教學通訊,2013,02:31-32.
[3]許芳芳.《老王》課例比較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
[4]中華人民共和國.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4.
[5]步進.語文教學設計及教案樣式[J].語文教學通訊,2012,02.
(作者介紹:張照洋,侯偉朋,山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