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我們在培養高科技人才的同時,也要重視國民素質的提高。中國人在整體素質上存在缺陷,如重金錢、重物質、良心約束無力、疏遠文學等。在高等教育語言文學領域也有重語言輕文學的傾向。出現以上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讀文學可使人精神鼓舞,文化進步,提高審美力。事實證明:杰出的科學家、藝術家都是高素質的人。作者鼓勵大家多讀書,讀好書。在讀書中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提升生命質量。
關鍵詞:文學 素質 教育 讀書
國與國、企業與企業、學校與學校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這一點我們似乎已達成共識。但是,正如解思忠先生在《國民素質憂思錄》中指出:“國民素質是現代化的基石,我們若能鍥而不舍地發揚長處,彌補不足,致力于提高國民素質,就可以使現代化的基石變得更加堅硬深厚,使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大廈巍然屹立于世界的東方。”西部開發、希望工程、素質教育,歸根結底都是開發人性,提高人的素質,提高整體國民的素質,而不僅僅是培養一些“科技精英”、“管理大師”之類的拔尖人才。
解先生嚴肅指出:當代中國人在整體素質上存在缺陷。與一些發達國家的國民存在著差距。正如筆者所言,除了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其余無不歸咎于人的素質。從大的方面看,我國國民在人格、精神、道德、文化、科學等方面存在著普遍性缺陷。如重金錢,重物質,良心約束無力,疏遠文學,科學精神沉淪等。
勿庸諱言,現在人們普遍缺少讀書的習慣。類似于傳統的文學性閱讀已經很少見了。無論是學生還是成年人,他們都只讀一些實用的書籍。文學已被邊緣化,淡出人們的視野。文學似乎與百姓生活無關,與當今社會的進程無關。各類新聞媒體除報道重大要聞之外,都是一些瑣碎不堪、無甚意義的奇聞逸事和商業廣告。圖書市場則是擺放一些大、中、小學生的學習考試資料,以及供人消遣、娛樂、保健、養生的書籍。就連大學課堂,也變得越來越像是一場故事會。對有趣的細節的渲染逐漸取代細致緊張、步步深入的思考和討論,占據授課的中心位置,使部分課堂流于浮華、輕薄和搞笑。正如王晚明先生在《后一種可能》一文中所說:“(講課時)你一講有趣的例子,大家都抬起頭來,再說兩個笑話,氣氛就更加活躍。可你一旦進入抽象的分析,許多眼神很快暗淡下去。”在高等教育語言文學這一大領域里,也存在重語言輕文學的傾向。原因很簡單:重語言是看中其應用功能;“學文學有什么用?”——甚至文科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也常常提出這樣的疑問。
解讀這種現象,正如解先生所說:“國民素質的提高和完善,從根本上取決于教育;而國民素質的種種缺陷,又都可以追溯到教育。”教育少了讀書,多了考試認證。如果教育的自由空間最終被所有的競爭格式化為零,那么,教育的理想魅力和人文光輝,也將如星墜平野蕩然無存。
對于人民大眾,讀文學尤其是外國文學,可以不失時機地與一些發達國家進行類比,從而產生一種危機感和緊迫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振聾發聵和警醒世人的作用。也可以使人們人格升華,精神鼓舞,文化進步,提高藝術審美力。
高等教育畢竟與職業培訓不同,它包括應用,又超越應用。學習歷來包括兩個部分:學以致用和學以致知。就象哲學、歷史、美學和倫理學等學科一樣,文學是一門“致知”的學問。是認識生活,凈化心靈,提升素養,開啟心智的學問。著名美學家朱光潛曾有過類似的荒誕告誡:“少上課,多讀書。”細細想來,它不無道理。多讀書,多涵詠,在書的浸潤中凝想與遐思,品味自然與生活的詩情哲理,陶冶情趣,提高素養,開闊視野,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說到底,大學教育是為了提高人的整體素質,培養人的洞察能力,推理判斷能力和思辯分析能力。而文學涉獵廣泛的題材,在表達悟識、再現生活方面的價值是不可替代的。歐美文學是一處蘊蓄豐富的精神礦藏,也值得我們去開發和利用。
下面再關注一些實例:富蘭克林不僅是杰出的科學家、發明家,也是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居里夫人從小身受父親的熏陶,讀過很多文學作品,才使她有如此高尚的情懷,支撐她走過坎坷而輝煌的人生。我們需要發明家,而發明家首先是一個高素質的人。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的妻子是一名藝術家,科學和藝術是怎樣相互影響的呢?錢老曾這樣說:“蔣英是一名女高音歌唱家,而且是專門唱最深刻的德國古典藝術歌曲的。正是她給我介紹了這些音樂藝術,這些藝術里包含的詩情畫意和對于人生的深刻理解,才使我豐富了對世界的認識,學會了廣闊思維的方法。或者說正因為我受到這些藝術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避免死心眼,避免機械唯物論,想問題能夠更寬一點、活一點。”錢老是受益于音樂。音樂和文學都是高雅藝術,彼此有很多相通之處。文學書籍也能使人有這樣的熏陶:魯迅先生曾在國難當頭之際,毅然棄醫從文,用手中的筆喚起國人的覺醒。即便是今天,他仍是一面鏡子,能照出中國國民的心理特征和精神世界,使世人深深自省。他不僅創作,還翻譯介紹了大量的外國文學作品、文學理論和美學作品,搜集整理了許多古典文學作品。主持或參與編輯了多種文學期刊,領導和扶植了多個文學社團。在今天這個傳統思想受到挑戰的時代,我們應該重拾起魯迅先生給予我們的啟示:人文精神、科學意識和對現實的關懷。吸收古今中外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化成果,追求真理,獻身人類共同的事業。
那么,如何閱讀欣賞文學作品呢?筆者認為,閱讀欣賞文學作品首先要有積極的態度,注重審美體驗。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從而,陶冶我們的性情,涵養我們的心靈,提高我們的文化道德修養。就拿小說來說吧:大凡優秀的小說,都是作家在對現實社會與人生深刻體驗的基礎上,借助一定的文學表現技巧,而創造出來的集真、善、美于一體的精神產品。它一般都有完整的故事情節,鮮明而生動的人物形象,典型的環境。我們閱讀欣賞時,不能一味追求故事情節,還要關注人物的性格、發展和命運。了解人物所處的環境。與作品中的人同呼吸、共患難,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最后,通過進行理性思維,發掘作品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對人生的關懷。
親近文學,熱愛文學吧!它是我們人類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讓更多的人去讀書,讀好書。在讀書中滿足我們的精神需求。和高尚的精神對話,提升生命質量。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讓我們發揚人類追求精神快樂高尚的天性,摒棄物欲的貪婪,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解思忠;《國民素質憂思錄》;作家出版社;1997年1月;
[2]王晚明;《讀書》;讀書生活出版社;2003年第5期;
[3]劉甫田,徐景熙;《文學概論》(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
[4]董學文;《美學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2月;
[5]趙紅蕾,葉文武;《中外科學家的故事》;百花文藝出版社;2008年5月;
[6]陳佳;《中外名人故事》;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
[7]王達靖,韓書芳;《文學作品閱讀與欣賞》;中原農民出版社;2007年8月。
(作者介紹:蔡暢,武漢理工大學文法學院新聞傳播學類1302班學生,喜歡文學,擅長寫作。曾在“全國‘楚才杯(高中組)作文競賽”和“全國大學生文學作品大賽”中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