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霞+劉海燕
內容摘要:郁達夫認為“文學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傳,”這種自我表現的自敘傳在郁達夫的創作中主要體現在創作的真實性,在其“自敘傳”小說中郁達夫十分注重小說創作的“真實”,具體來說表現在取材的真實,情感的真實和人性的真實三個方面。郁達夫創作追求客觀真實的同時,又適度“虛構”,追求藝術的真實。
關鍵詞:郁達夫 自敘傳 真實性 虛構
中國現代小說的一個很大特點是自我抒寫,小說創作很難離開一個“我”字。郁達夫和很多現代作家一樣,或者這種自我抒寫的特點比別人更突出,是一位將整個自己鋪在紙上的小說家??v觀郁達夫一生的創作軌跡不難發現,在他的創作中有一種一以貫之的特點:自我表現與主觀抒情?!白晕冶憩F”是其小說創作的基本理念,在他看來,“‘文學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傳……作家的個性,是無論如何,總須在他的作品里頭保留著的?!盵1]在這一創作思想的指導下,郁達夫創作了一系列“自敘傳”小說。這種自我表現的自敘傳在郁達夫的創作中主要體現在創作的真實性,郁達夫十分注重小說創作的“真實”,認為“藝術的價值,完全在一‘真字上,是古今中外一例通稱的”。[2]具體來說表現在取材的真實,情感的真實和人性的真實三個方面。
一.取材的真實
郁達夫留學日本,深受日本私小說和西方文學的影響,從而形成了自己極具先鋒的思想意識和創作意識。他認為文學第一要務是要發現個人,表現自我。在他看來,小說創作要“發現”真實的“個人”,最好的辦法,就是發掘自己的親身經歷。他認為“作家要重經驗。沒有經驗,而憑空想象出來的東西,除非是真有大天才的作家,才能做得成功,像平庸的我輩,想在作品里表現一點力量出來,總要不離開實地的經驗,不違背Realism 的原則才可以?!盵3]“小說在藝術上的價值,可以以真和美的兩個條件來決定。若一本小說寫得真,寫得美,那這小說的目的就達到了。[4]因此,郁達夫小說取材真實。他強調作品的“真實性”,將日常生活中的個性體驗直接插入小說創作之中。小說中的人物、情節和環境,大多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其原型。
郁達夫,浙江富陽人,17歲時跟隨大哥留學日本,在日本10 年,就讀東京帝國大學,學習經濟學?;氐缴虾:笏龅降氖鞘I與貧困、苦悶與憂郁。郁達夫的自敘體小說幾乎都帶有他本人的影子和情緒。
《沉淪》小說集便是以郁達夫親身經歷為基礎。在郁達夫的創作生涯中,《沉淪》屬于最具寫實性的作品之一。小說主人公是一個二十一歲的留日學生,主人公的故鄉位于富春江上的一個小市,書齋的小窗朝著江面,江水“一川如畫”。三歲喪父,在縣立小學畢業后進了K府中學后又轉到H府中學,十七歲時進了H大學的預科,因不甘心服從迷信的管束,便退而回家自學,半年后,跟隨長兄赴日留學,考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聽從兄長的意見由文科改入醫科等等,這些都是郁達夫青少年生活經歷的直陳。作者在作品中刻意地采取了自敘傳的手法,用自己的故事來打動讀者,以求產生廣泛的共鳴。《血淚》中的“我”也是日本留學生,人到中年,終于從日本的大學畢業歸國,一下船就因饑餓和貧血衰弱的緣故昏倒在碼頭上,待清醒過來,發現錢包里的紙幣一張都找不出,不知被誰拿去了,一文不留,只能借債度日,又因為沒有路費,只能呆在上海而不能回家,生活落寞而悲苦;《南遷》里的伊人十八歲到日本,父親去世得早,他有著厭世憂郁的性格?!躲y灰色的死》中的“我”長著胡桃似的眼睛、臉色灰白、面上顴骨高出、喜歡獨坐,性格憂郁?!肚酂煛分械摹拔摇毙愿駪n郁,愛寫小說,也因為寫小說而受到別人的攻擊,《空虛》中的于質夫就讀于日本帝國大學,因為是中國人而感到自卑、孤獨,歸國后“發覺自家是同一粒泥沙”。這一系列小說中的主人公不管是“我”“伊人”還是“于質夫”都有郁達夫本人的影子在里面,都是郁達夫在自身經歷與體驗的基礎上按照“真實性”的創作理念“自敘”出來的,是作者自身經歷的真實再現和情緒的真情表露。
二.情感的真實
郁達夫注重小說創作的“真實”,不僅包括取材的真實,更強調作家個性心境的真實表現。他強調作家的“一已的體驗”,既是親身經歷的客觀事實,更強調作家對客觀世界的主觀感受,他認為衡量一部作品價值的高低主要看其能否把人的個性內心最真切地表現出來,也就是把作家主觀感受作為文學的本源,將作家的內心性格,自我情感看得比客觀現實更重要。郁達夫在小說創作中,一直致力于自我心境的展示與剖析。這種心境,不僅是日常體驗,更是作家靈魂的袒露。他主張“把你真正的感情,無掩飾地吐露出來,把你的同火山似的熱情噴發出來,使讀你的詩的人,也一樣的可以和你悲啼嘻笑,才是詩人的天職”。[5]“我的心境是如此,我若要辭絕虛偽的罪惡,我只好赤裸裸地把我的心境寫出來”。[6]
情緒的真實、心境的真實,是郁達夫“自敘傳”小說中力求表現的真實。因為這樣的創作理念,使得郁達夫的小說在文體上屬于典型的抒情小說,小說具有濃烈的主觀色彩。讀閱郁達夫的小說,一股凄婉哀怨、憂郁感傷的情調撲面而來,小說中總有一個“零余者”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在訴說著他的孤苦人生,從而為小說營造了一種感傷的氛圍。作為代表作的《沉淪》小說中孤獨、寂寞、悲哀、憂郁和苦悶情感貫穿始終。小說以“他近來覺得孤冷得可憐,他早熟的性情,竟把他擠到與世人絕不相容的境地去”開始,開篇便展示了一種孤獨感傷的心境,奠定了一種感傷的基調,主人公“他”會呤詩落淚,“他自家覺得可憐起來,好像有萬千哀怨,橫亙在胸中,一口說不出來的樣子”,這個有著憂郁癥的“他”感覺孤獨寂寞直至最后悲傷絕望的跳入大海?!赌线w》里的青年身體有病,一人孤獨在外,總有一種失望傷心的情緒,感嘆:“名譽,金錢,婦女,我如今有一些什么?什么也沒有,什么也沒有。我……我只有這將死的身體?!N種傷心的事情,都同春潮似的涌上來?!薄肚酂煛分械摹拔摇背0@:“我的事業,我的境遇,我的將來……自以為已有些物事被我把握住了,但是放開緊緊捏住的拳頭一看,我手里只有一縷青煙”。《蔦蘿行》、《胃病》、《春風沉醉的晚上》、《茫茫夜》《血淚》等一系列小說里都真切地表達一種孤獨、痛苦的感傷情緒。作品中的“我”“他”“于質夫”們都是作者個性精神品格的化身。郁達夫借“零余者”們,真切傳達了自身體驗和自身情感與心境。當時的郁達夫身處異國10年,作為一個弱國子民,這種情緒是真切的,當然也真切傳達了當時許多在外求學的“弱國子民”的心境。endprint
“人有多少種情緒,美就有多少種意義。”[7]郁達夫的創作立足于自我的主觀心境,表現為內心情感情緒的抒發,著重通過營造情調氛圍來帶給讀者美的享受。
三.人性的真實
郁達夫對文學創作真實性的追求不僅表現在對自身經歷的直陳和自我心境的展露,還表現在一種人性真實的展示。大膽、率直、暴露是郁達夫創作真實性的又一大特征。這主要表現在性題材的選擇和性苦悶的描寫。這種性苦悶的描寫在其小說創作中一直表現為一種常態,已成為郁達夫創作中的一種特有的藝術氣質和審美價值。
郁達夫認為:“性欲和死亡是人生兩大根本問題,所以以這兩者為材料的作品,其偏愛價值比一般其他的作品更大?!盵8]如果說郁達夫以自身經歷和真實心境作為他文學作品的創作基點的話,那么,對“性欲與死亡”尤其是對性苦悶性心理的描寫則是郁達夫對文學真實性的獨特理解和審美追求。因為在他看來,文學只有“真”的才是“美”的,才具有審美的價值和藝術的價值。在《藝術與國家》一文中郁達夫曾這樣地表述:“藝術的理想,是赤裸裸的天真,……把捉得牢,再現得切,將天真赤裸裸的提示到我們的五官前頭來的,便是最好的藝術品”[9]。因此郁達夫小說中往往表現出一種“不寒而栗”的真實感和“難以啟齒”的人性的本質。小說中一以貫之的“零余者”形象總是有著憂郁的氣質,感傷的情緒,這種情緒緣于人的愛欲被壓抑和人生的價值不能實現,愛欲的實現,性欲的需求與膨脹既是人生價值的一部分,又是社會價值失落后被強化了的一種本性需求。在他的小說里,性的描寫占據著重要地位。在郁達夫創作的40余篇小說中大部分作品涉及兩性關系。
《沉淪》中的青年是一個留日的青年學生,渴望愛情,但因為自卑,因為是弱國子民而不敢接近女同學,更不敢表露與追求,只能自我壓抑,窒息和扭曲,并且以變態的方式表現出來。小說大膽地描寫了青年扭曲的性心理和性行為:從最初的“在被窩里犯的罪惡”,到偷看旅館主人的女兒洗澡,到在里外偷聽一對男女的幽會,直至最后踏進妓院的大門。然而這變態的性的刺激并不可能給他任何的慰藉,在一面變態的滿足性欲的同時,一面他的內心感到羞愧和恐懼,有一種罪惡感,存在自我的否定。在此時極為需要正常的愛情,他所要求的就是異性愛情,“我并不要知識,我并不要名譽,我也不要那些無用的金錢,你若能賜我一個伊甸園內的‘伊扶,使她的肉體與心靈全歸我有,我就心滿意足了?!钡鳛槿鯂用竦乃碓诋悋松畛恋幕诤藓蛧揽岬淖载?,和強烈的渴望以處,他所企求的愛情,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獲得的?!冻翜S》的主人公身在他鄉異國,處于民族歧視的時代氛圍中,他的性苦悶與生活的苦悶,社會的苦悶纏擾在一起,最后又終結到了強烈的性的苦悶這一本性需求,于是精神崩潰,這也真實地展示了當時青年留學生的彷徨和苦悶心境,展示出了一種人性的真實。
與《沉淪》相似,在其他的小說中,也有大量的性描寫,如《胃病》中的單相思,《茫茫夜》中于質夫變態的性心理,《她是一個弱女子》中李文卿、鄭秀岳的變態性欲描寫?!肚锪分屑嗽荷畹拿鑼?,《迷羊》中王介成的縱欲無度,在這些兩性關系的描寫中,作者毫不隱瞞主人公愛的欲望、性的苦悶,以大膽暴露的方式徹底展露在讀者的面前,突破傳統文學對性描寫的禁忌,表現出一種無所畏懼的氣概 。這些作品把“難以啟齒”的人的性本質赤裸裸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打破了公眾所習慣的審美定勢,使人感到有些“突如其來”,但這種創作不僅是自我的逼真反映,也是當時青年的心境展現。讓大眾感到小說創作中的“本我”,與現實中每個個體的生存狀況和生存體驗相吻合。
郁達夫生活在一個談“性”色變的時代,所謂男女授受不親,幾千年形成的傳統道德所造成的極度的性壓抑和性禁忌早已經積淀在人們的潛意識里由此而產生的性苦悶,在受到新思想影響的青年一代中間成為了一種普遍流行的“時代病”。郁達夫小說所表現的正是以他自己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性苦悶”、性壓抑和性心理。他的作品給予讀者尤其是青年讀者的觸動是真實的,甚至真實得令人觸目驚心,因而達夫作品對讀者心靈的沖擊是頗具震撼性的。郁達夫對性苦悶的宣泄和對性心理的描寫,表達了青年一代對個性解放和愛情自由的強烈愿望。
真實性,是實現文學審美價值的元素之一,也是衡量文學創作成就的重要標準。具有真實性的作品,才能讓讀者產生信任感和認同感。郁達夫“自敘傳”小說正是在追求著文學的真實,朝著這個目標努力。郁達夫在日本留學多年,他的小說借鑒了日本私小說強調生活真實的創作原則,又破除了在藝術上不能虛構的禁忌,也就是郁達夫的“自敘傳”小說既堅持“文學是自敘傳”的真實性原則,又在現實的基礎上有一定的虛構,超越了現實的真實從而達到一種藝術的真實??梢哉f,郁達夫有著與日本私小說對“真實”的共同追求,但它更注重對藝術真實的追求,力求展現人性的真實,探尋人生的本質,更強調小說創作的藝術性,在現實真實的基礎上努力實現藝術的真實,從此種意義上說,郁達夫“自敘傳”小說在學習日本私小說的基礎上實現了對日本私小說的藝術跨越。
注 釋
[1]郁達夫.郁達夫散文(下).盧今、范橋編.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 P184-185.
[2]郁達夫.藝術與國家[A].郁達夫文集第五卷[C].廣州:花城出版版社,1982.P150
[3]郁達夫.《達夫代表作》自序[A].郁達夫文集第七卷[C].廣州:花城出版社, 1982.P187
[4]郁達夫:《小說論》,《郁達夫文論集》,浙江文藝出版社,1985 P228
[6]郁達夫.《瓶》附記[A].郁達夫文集第五卷[C].廣州:花城出版社,1982.P237
[7]郁達夫.寫完了《蔦蘿集》的最后一篇[A].郁達夫文集第七卷[C].廣州:花城出版社,1982.P155
[8]郁達夫·郁達夫文論集[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5·P81
[9]郁達夫·郁達夫文論集[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5·P55-56
本文系廣西高等學校優秀中青年骨干教師培養工程資助項目的成果之一。
(作者介紹:張曉霞,柳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現當代文學;劉海燕,欽州學院教育學院講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