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楊慎是明代著述最多的作家,其文學創作涉獵多種文體,內容廣博,風格多樣。探究楊慎的創作歷程,或可從家學淵源、坎坷人生、個人天資及后天的勤奮等角度,分析文學創作活動發生的緣起。
關鍵詞:楊慎 文體 創作緣起
明代有解縉、楊慎、徐渭三人,以博學、才情、著述而并稱“明代三大才子”。而《明史·楊慎傳》稱“明世記誦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為第一。詩文外,雜著至一百余種,并行于世。”①另明人簡紹芳在《贈光祿卿前翰林修撰升庵楊慎年譜》中亦稱:“凡宇宙名物之廣,經史百家之奧,下至稗官小說之微,醫卜技能、草木蟲魚之細,靡不究心多識,闡其理,博其趣,而訂其訛謬焉。”②可見,楊慎才學之廣、著述之豐、成就之高都遠在他人之上。
據《明史·藝文志》、王世貞《藝苑卮言》、李贄《續藏書》、何益度《益部談資》、焦竑《升庵外集》、《四庫全書》、李調元《函海》、鄭寶琛《總纂升庵合集》等典籍著錄,楊慎的著述涉及經、史、子、集各大門類,作品數量巨大、內容廣博且在明代文學發展進程中起到了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因此,本文試從文學文體、著作門類角度對楊慎的作品做一個大體地梳理,并分析其文學創作與家庭、個人及社會思想、文化之緣由。
一.涉獵文體及著作門類
文學作品的表現樣式及文學體裁,簡稱文體,是文學表達的必備要素和外在形式。按照現代意義上的文體“四分法”,結合中國古代文學文體的特殊表現形式,現對楊慎數量繁多的著述門類作以下類別梳理:
1.詩。楊慎現存詩歌2300余首,形式多樣,內容廣泛,其創作階段伴隨作者個人命運的沉浮而跌宕起伏:(1)23歲以前的求學期,主要學習唐代詩人李賀作詩,詩風凄清,有《過渭城送別》、《馬嵬坡》、《秦皇陵》、《黃葉》等篇。少時即以詩才聞名天下,得到詩壇泰斗李東陽賞識而入其門下。(2)24-37歲仕宦期,既崇尚六朝、初唐詩風,又學習李白、杜甫,抒寫自我對于功名前程的熱情和憧憬,躊躇滿志,詩歌文辭華麗、情感深沉、境界擴大,有《升庵玉堂集》存世。(3)37-72歲貶戍云南期間,作詩力圖打通六朝、初唐、盛唐詩歌前后傳承的脈絡,反映自我遭受貶謫的煩悶、痛苦、悲憤及后來的閑適、平靜。有《升庵南中集》傳世。晚年尤為酷愛李、杜,詩風漸趨沉郁悲涼。
2.詞。楊慎為明代詞學大家。既校訂了《花間集》、《草堂詩余》等前代詞集,還有詞學理論著作《詞品》問世,更重要的還在于有340首詞篇傳世③。與詩歌不同,其詞主要創作于37歲被貶云南之后。正當盛年的才子被冷酷的君主趕出了朝堂,發配到西南邊陲之地,失望、憤怒而自我放縱,遂承花間傳統填寫了100多首詞來記述自己流連妓館的生活狀態,這類詞作多以描摹女子的容貌、姿態和心理為核心,借青樓女子的遭際來發泄被君主拋棄的怨憤,詞藻綺麗,香艷綿柔。同時,楊慎還填有多篇悼亡詞來悼念已逝的發妻王氏,傾訴對妻子的一往情深,情辭之動容不亞于前代蘇軾、賀鑄。此外,貶謫在外的楊慎還通過詞作來與夫人黃娥(續弦)傳遞情意。《臨江仙·戍云南江陵別內》、《沁園春·壽內》、《臨江仙·數了歸期》等篇,訴說夫妻分隔云南、四川兩地生活的艱辛、彼此間的相思及對命運的感嘆,情深意切,感人肺腑。其妻黃峨亦是名冠一時的才女,有多篇詞曲作品與丈夫唱和。
3.文。據今人王文才、萬光治主編的《楊升庵叢書》收錄④,共有文360余篇,文體涉及序、跋、碑墓銘、祭文、論、記、書、賦等不同形式,且每大類之下還有更細致、更具體、更全面的散文文體發揮。如其中序一類,楊慎不僅為大量著述作序,還為友人題寫贈序,也為他人壽辰、升遷題序;論體散文下面有政論文、史論文、哲學論文、說體文等,闡發自我對于政治、歷史、哲學及某一事物的看法和主張;賦一類中亦有詠物賦、抒情小賦、風土名勝賦等。形式多樣、門類齊全、數量繁多的楊慎散文,是楊慎對社會、思想、人生進行認真思索的產物,從中可以見出楊氏在當時明代文壇“文必秦漢”的主流外獨樹一幟。作文雖承復古的大勢,但仍能在其中自覺規避簡單、呆板、單調地擬古,以真情表真性。正如今人廖可斌所言:“他的序、跋、銘、誄、祭文等也多能變化格局,或質或文,或駢或散,或議論風生,或考辯精詳……”⑤
4.小說。在小說觀念上,楊慎曾在《丹鉛續錄》卷之五“小說”類目中指出:“說者宋人小說不及唐人,是也。殊不知唐人小說不及漢人。”在此,論者所說“小說”是指文言小說,他認為過往小說的發展中,漢魏小說成就最高,其次是唐代小說,宋人小說最差。楊慎之所以認定漢魏小說水平最好,源于他本人對漢魏小說著錄者創作精神——“實錄”精神這一史家小說觀的認同。漢魏時代的小說家們大多秉承司馬遷撰《史記》時言及的“實錄”精神,相信世上本有神鬼之事,自己只是充當一個記錄著的角色,如東晉干寶就曾在《搜神記》序言中提到:“及其著述,亦足以發明神道之不誣也。”在“實錄”觀念主導下的楊慎批評小說作品中的想象和虛構,進而主張用野史、小說、筆記等來佐證歷史,還原歷史。而在具體小說創作上,楊慎既有獨立成篇的文言小說,如《孝烈婦唐貴梅傳》、《林母兩世貞烈傳》、《雜事秘辛》等,亦有間雜在《升庵詩話》、《丹鉛雜錄》、《丹鉛續錄》等作品集中的片段記述。其文言小說相較于詩詞文來講,雖整體成就不高,但能在千年之后延續司馬遷、干寶的創作精神,足以說明文學發展的反復性、獨特性。
5.散曲。明代參與散曲創作的作家人數、作品數量都明顯超過元代,且在作品的內容、形式方面更加多樣,而楊慎、黃峨夫婦即是這一時期散曲的代表作家之一。在任半塘編訂的《陶情樂府》、王文才整理的《陶情樂府續編》和《升庵樂府補遺》等著作中收錄有大量的小令、套數,既有楊慎夫婦間的寄情之作,也有楊慎與父親楊廷和的唱和之作,還有楊慎與兄弟、好友間的傳情達意之篇,內容豐富。另楊慎還有一部雜劇《洞天玄記》傳世。此外,楊慎中年被貶云南之后曾一度放縱、風流的生活內容,還被戲曲家沈自徵寫入了作品《簪花髻》中,其傅粉簪花游春的形象在當時社會深入人心,引起了人們的熱議。endprint
6.彈詞。楊慎對流行于我國南方的通俗講唱文學形式——彈詞情有獨鐘,著有《歷代史略詞話》(即《廿一史彈詞》),以正史為題材,用淺近的語言評說自開天辟地至宋遼金元的歷史,富有知識性、文學性和音樂美。其中《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一篇更是流傳深廣,并被后世毛綸、毛宗崗引入《三國演義》開篇而影響深遠。
此外,楊慎在考據、音韻、民謠、圖書編校方面亦有所成就。可見,楊慎的博學、才識不僅表現在他能創作各種類型的作品,更表現在他對每一種文體、著作門類都有理論上的深刻認識,且大多能在當時的社會、文壇主流之外獨辟蹊徑,另立門戶。
二.文學創作緣起
楊慎在其七十余載的人生歷程中為明代文學奉獻了數量龐大、門類眾多、雅俗共融的文學佳作。回首他的文學之路,自有獨特性、復雜性、偶然性等蘊含其中,共同促發了楊慎別樣的文學創作。
1.家學淵源。楊慎出身于書香門第、官宦之家。家族自曾祖父楊玫開始,歷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培養了六個進士和一個狀元。尤其是父親楊廷和身居高位,擔任宰輔一職長達十八年,在明武宗時期更是朝堂實際的統治者。母親黃夫人來自國子監的家庭,通曉詩書。父母親的正直、認真、才學無一不對楊慎的成長起著典型的示范作用。生活在如此顯達、高知家庭的楊慎從小就在詩文方面嶄露頭角,曾作《擬過秦》一篇被祖父稱為“吾家之賈誼”。成年以后,楊慎先后娶妻王氏、黃氏,均出自名門,有著很好的文化素養和文學造詣,夫妻間常能以詩、詞、曲來唱和寄情。更難能可貴的是,楊慎一生都在不斷地需找機會自我學習、自我完善。其學習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1)母親、祖母、祖父、父親病逝期間,楊慎先后回到老家新都守制,利用讀書作文來填補親人離世的悲痛。(2)供職于翰林院期間,有機會親自閱讀皇家豐富的藏書,并時常能與文化、文學名流交流切磋。(3)被貶云南期間,有意識地接觸西南邊陲之地的文化禮儀、自然習俗、歷史典章,對于長期處于中原文化熏陶、浸染的楊慎,無疑是一段別樣的經歷。
2.坎坷人生。曲折的人生際遇是人們更深刻感受社會、感悟人生的重要途徑,也是作家進行文學表達的緣起,屈原、賈誼、曹植、李煜、蘇軾、李清照、辛棄疾、徐渭、曹雪芹……眾人都難脫這一藩籬,楊慎亦是如此。37歲以前的人生順風順水,父親官運亨通,自己年少成名、高中狀元并直接進入了翰林院供職,家庭生活幸福美滿。但37歲即嘉靖三年(1524),因與父親等一起參與議“大禮”事件惹惱嘉靖皇帝,遭兩次廷杖差點斃命,后來更被君主“永遠充軍煙瘴”,其余生三十余載便活動在云南、四川兩地。在正當壯年、官運正盛的年紀被君主徹底地無情拋棄了,仕途、命運如此的反轉,楊慎都將其訴諸于筆端,寫入各類作品中。中年起被貶云南的特殊經歷,更為楊慎展現了文學創作的新天地,使其充分了解當地的民風民俗,創作出大量具有云南地方色調的詩詞文和大量通俗民間文學作品,對該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都產生了重要影響。楊慎本人及其事跡甚至進入了云南多地神話傳說中,成為當地人們最為尊奉的“神”。
3.個人資質和后天勤奮。《明史·楊慎傳》記載:“慎幼警敏,十一歲能詩。入京,賦《黃葉詩》,李東陽見而嗟賞,令受業門下。”⑥“警敏”的楊慎也曾被祖父稱為“吾家之賈誼”。透過長者的評價可見,楊慎天資是聰慧的。再加上后天的努力發奮,受教于多位名師,飽覽過皇家藏書,更在35歲時謁京口楊一清,見識到前輩的才識,“遂肆力古學”。后被貶謫云南,還努力學習當地的語言。學習貫穿生命的始終,天賦加上不斷地自我革新,方能有所成。
三.結語
身處“前七子”與“后七子”間的楊慎,不論是文學觀念還是文學創作都呈現出了多種文學元素融合的情況。正如學者羅宗強所言:“以楊慎、唐順之為代表的這一群人文學活動的主要部分,大體處于兩個復古思潮之間,而又前后交錯。多元并存而且思想存在交接之現象。”⑦明代詩文派別林立,臺閣體、茶陵詩派、前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等相繼涌現,但著述如此之豐的楊慎,卻并沒有融入到任一流派,其作品也沒有統一的內容、形式和風格。這些都說明楊慎在明代是獨一無二的,對其進行更加深入、細致地研究,對其作品進行更多角度的解讀,應該都是極為必要的。
注 釋
①⑥明·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版.
②王文才.楊慎學譜【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445.
③王文才.楊慎詞曲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④王文才、萬光治.楊升庵叢書【M】.成都: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版.
⑤廖可斌.明代文學復古運動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11月版:191.
⑦羅宗強.從楊慎的文學觀看文學發展過程中的交錯現象【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
(作者介紹:李芬蘭,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中文系講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小說與文化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