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玲
內容摘要:現階段語文教學在重視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中忽視了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導,使學生的思想境界日益矮化、情感日益脆弱。面對這種情況,有必要在教學中進行以“三觀”培養為抓手的思想情感教育,即培養學生正確的是非觀、高尚的生死觀、鮮明的愛憎觀。
關鍵詞:是非觀 生死觀 愛憎觀
是非觀、生死觀、愛憎觀是世界觀的基本構成要素,是一個人安身立命必須解決的基本問題、也是語文教學“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基本內涵。語文教學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該以培養學生正確的是非觀、高尚的生死觀和鮮明的愛憎觀為基本內容之一。
之所以提出這個命題,是因為相當長時間內,中學語文教學指導思想存在偏頗,課堂上充斥一片靡靡之風,缺乏陽剛之氣。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語文教材把反映中國人民苦難生活、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斗爭的課文刪除,取而代之的是那些反映生活瑣事、小情小意的文章,學生所接受的基本上都是卿卿我我、小情小意的東西;二是課堂上是非的雄辯不見了、愛憎的立場不見了、生死的意義不見了,打著“人文性”的旗號,大肆鼓噪“人性”這個所謂的普世命題;在“珍愛生命”口號掩蓋下,抹生死意義,信守保命哲學;濫唱“泛愛”高歌,銷蝕愛憎界限。其結果,學生是非不分、愛憎不明、生死意義不存。這是殘缺的語文教學,有必要對此來一次洗心革面的改革。
一.準確辨析是非界限,培養學生正確的是非觀。
曾記得,從前的語文教學十分重視對學生進行是非觀的培養,教材中的課文作者贊成什么、反對什么,觀點十分明晰,教師也能正確指導學生去辨析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謬誤?,F在的語文教學往往打著創新、求異的旗號,混淆甚至抹殺是非界限,本來公認的真理被另類解釋、一些特定的經典課文被任意解讀,教師教得似是而非,學生學得不甚了了。培養學生正確的是非觀,就是要求教師引導學生認識什么為“是”,什么為“非”,幫助學生辨別“真善美”和“假惡丑”,讓學生在日積月累中形成正確的是非觀。
二.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培養學生高尚的生死觀。
人生一般,人死卻有不同意義,一般來說人死的意義不外乎三種情況,自然死亡,平淡無奇;死得其所,重于泰山;死得骯骯臟臟,輕于鴻毛。就中國的價值觀來說,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重于泰山,為個人和小集團利益兒死、甚至為損害人民利益而死就輕于鴻毛。這個道理我們每一個人應該都是清楚的,可惜的是這個明白的道理卻被語文教學給忘卻了。培養學生高尚的生死觀,就是要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因為我們的民族精神是高尚生死觀的最本質體現。為此,一方面語文教材要恢復一些反映中國人民苦難生活、以及革命先輩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斗爭的課文,讓現在的學生了解中國人民的生活史、斗爭史,了解民族精神的內涵,以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教師要深刻挖掘課文的精神價值,讓學生了解、認同革命先烈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前仆后繼、忘我犧牲的偉大意義,以形成高尚的生死觀。這樣才對得起祖國的歷史、對得起語文教學、對得起學生。
三.全面闡釋愛的內涵,培養學生鮮明的愛憎觀。
俗話說“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自古以來愛憎都是具體的,從來沒有抽象的愛憎?,F在語文課堂上教師教導學生,要有愛心,愛一切人、愛一切事,似乎人類除“愛”再沒有其它情感了。不知是教師的天真,還是教師的別有用心。捫心自問,當侵略者刺刀對著你胸口的時候,你去愛這些強盜嗎?當恐怖分子濫殺無辜、劫持人質的時候,你去愛這些暴徒嗎?這些血淋淋的歷史和現實早就宣告了教師所宣揚的“泛愛”是個偽命題,可是我們卻不察覺。當然,培養學生的愛心還是必要的,但現在的當務之急,就是教師要旗幟鮮明地教育學生,愛什么,為什么愛;恨什么,為什么很,唯有如此,才能使學生有一個鮮明的愛憎觀,不至于使學生在接觸社會以后罵老師在胡說八道。
對學生進行“三觀”教育,既需要教師首先具備正確的“三觀”,更需要語文教學思想盡快從昏昏欲睡狀態中清醒過來,為教師培養學生正確的“三觀”提供適宜的教學氛圍。當然,學生的“三觀”培養是在教學過程中的潛移默化,一是不要把語文上成政治課,二是不要丟掉語文教學任務去搞觀點說教。期間的分寸,只要有了正確的教學思想和觀念,教師自然會準確把握的。
(作者單位:湖北襄陽市襄州區張家集鎮中心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