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館提供


今年正逢海上巨擘、一代宗師吳昌碩誕辰170周年,全國各地尤其是海上及江南區域展開了多種形式的紀念與研究活動,如杭州西泠印社組織的“西泠峰骨——紀念吳昌碩誕辰170周年暨西泠印社歷任社長作品展”、上海吳昌碩紀念館組織的“吳昌碩師友作品展”、浙江省博物館組織的“昌古碩今——紀念吳昌碩先生誕辰一百七十周年特展”等等。
中國美術館推出的“大道傳薪·金石為開——中國美術館藏吳昌碩與20世紀寫意花鳥畫名家展”剛剛落下了帷幕。此展以吳昌碩為源點,匯集其親傳弟子、再傳影響以及隔代呼應的諸位大師名家,縱向推展,南北對應,以世紀影響表達了對一代宗師的緬懷紀念,在歷史梳理中展示了“金石寫意”畫風的傳承與創變。
中國寫意繪畫源遠流長,其自傳統內部更生發展的道路從未停息。寫意花鳥一途更是生機勃勃,自明清以來逐漸演化為時代主流,不斷拓展歷史新貌、深化文化內涵,至20世紀則蔚為大觀。
“金石”本指銘文、石刻及以刀刻石所產生的諸如篆刻、碑版等藝術形式,作為一種學問研究始于北宋,作為藝術資源滲入書畫則起于明清。尤其是清中后葉,“碑學”大興,書、印之風俱轉向崇尚古拙、質樸、雄健之風,繼而強勢導入山水與花鳥畫中,尤以在筆墨疏簡的寫意花鳥畫中最能體現。
吳昌碩力拓新風,以“金石氣象”與寫意形態融通迸發,開創了20世紀中國寫意花鳥畫雄強、剛健的“大道”精神,而這正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體現。20世紀中國畫壇的眾多名家無不弘揚此風,一股雄強、剛健的文化精神與美學追求貫穿始終。這條道路既是中國畫本體的自覺,更是時代的召喚和傳統文化的延續。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展覽在以經典作品展示吳昌碩“食金石力,養草木心”所開寫意新風的同時,還遴選了齊白石、潘天壽、陳師曾、王震、趙云壑、朱屺瞻、王個簃、陳半丁、來楚生、吳茀之、諸樂三、李苦禪、王夢白、王雪濤、于希寧、崔子范等16位20世紀寫意花鳥畫大家的作品。江南與北方兩大區域,以吳昌碩作品貫穿,在對應的比較中展示每位大家與其之間的承變關系,由此勾勒出了20世紀寫意花鳥畫探古出新、雄健高昂的時代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