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炳楚

杭州西湖,名聞天下。三潭印月,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
湖中最大的島嶼小瀛洲,又名三潭印月,面積6萬平方米,島蔭凝秀,園林精雅,文脈蘊藉,豐姿綽約。仲秋時節,空中月、水中月、塔中月與賞月人心中各有寄托的“明月”上下輝映、神思遄飛,向來為秋游者必到之處。島的南邊,湖中建有三座石塔,相傳為蘇東坡任杭州太守時疏浚西湖所設,形成了“湖中有深潭,明月印水淵,石塔來相照,一十八月圓”的奇異景象。
西湖的美麗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他們為西湖之美作詩填詞、譜曲吟唱,倍加贊賞。民國初期,廣東著名音樂演奏家、作曲家呂文成先生旅居上海,頗受江南一帶民間音樂及西方音樂文化的影響。他更對杭州西湖情有獨鐘,一有閑暇就到西湖游覽,飽賞美景。
上世紀30年代,呂文成先生于中秋時節再次來到杭州游覽了西湖,對于西湖的山水之美無限感慨。特別是見到了人見人愛的三座石塔,遠遠望去,宛如玉石雕成,這就是“三潭印月”的三潭。
三座石塔呈三角形排列,形狀都是葫蘆形,塔尖是一個玲瓏剔透的寶頂,猶如一座小小的佛牙塔,但又與佛牙塔不盡相同。佛牙塔是佛教的典型建筑,但在這里,它已被賦予了民間藝術的美感,將其底座變形,與塔身連成一體,使人分不清這究竟是一件單獨的藝術品還是某個建筑物的一部分。塔身不僅是一個鏤空的石球,球上鑿出五個圓圓的洞口,這樣,一個普普通通的石球就變成一個樸素而精巧的藝術建筑了。假如駕起一葉小舟,搖到塔邊,通過一個洞口望去,就“以一管而窺青天”。所以,每年中秋人們總是在石塔里點起火,再在圓洞上蒙上薄薄的白紙。皓月當空之時,熊熊火光透過白紙投印在湖面上,15個閃爍的玉盤,再加上月宮仙子的倒影,16個月亮凌然于碧水之上,蕩漾于波光之間。此情此景,真令人嘆為觀止,更富有詩一般的意境。碧波蕩漾,群山環抱,三座石塔獨立湖心,仙山奇島乎?海市蜃樓乎?建筑藝術的美加上環境的美,引起人們多少對三潭的遐想!
三潭印月,月印三潭,建筑藝術的美、浪漫主義的美,一切美在這里聚集,融為一體。這一美景使音樂巨匠呂文成先生流連忘返,產生無限遐想。隨后,他創作了描寫月夜西湖景色、贊美大自然風光的《三潭印月》這首著名樂曲。當時,新月唱片公司錄制了由呂文成、大傻、尹自重等演奏的廣東音樂《三潭印月》,片號為129B。其曲調釆用浙冮的民間音樂,又有廣東音樂的風格。主旋律由高胡拉出,描繪了素月幽靜的西湖秋夜景色。該曲以清新明快、悠揚華美的旋律,描繪了“三潭印月”的動人景象。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新月唱片公司在慶祝十周年之際,再一次錄制出版了由呂文成(高胡)、尹自重(揚琴)、楊祖榮(秦琴)等演奏的廣東音樂《三潭印月》。片號為5893B,唱片上有“音樂大家 名聞海外”字樣。
《三潭印月》樂曲的旋律升降有序,音浪疊起疊落,一張一弛,富有動力。從西方音樂中引進的“模進”手法在本曲中也多次被成功運用,加上三種樂器演奏,深受人們喜愛。《三潭印月》是一曲旋律委婉、節奏多變的樂章,既飽含了江南音樂華麗明亮的韻致,又采用了嶺南音樂行云流水的走指及圓潤的長弓和彈性的短弓,形象地繪出呂文成先生在杭州西湖所感受的“江天一色無纖塵”的幽美境界,同時也體現出他對故鄉嶺南母體文化特征的把握。
此曲內涵深遠寬廣,演奏者往往會有不同的演繹:業余愛好者表現的是廣東人世俗情感中知天樂命的逍遙,專業演奏者更多表現的是西方音樂技術層面的浪漫及時尚,而老藝人表達的卻是一種欲說還休的人生感悟。此曲妙趣橫生,歷久不衰,使西湖美景得到了更好的宣揚。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夏,新月唱片公司慶祝十周年紀念唱片發行,此時正是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的前夜,大量日貨傾銷中國,民族工商業遭受嚴重侵害。新月唱片公司經理錢廣仁先生在唱片封套的廣告詞中說:“經過三年有計劃的籌備,尋求多方面的理論,聯同各藝術大家通力合作,然后始灌制發行這一期新月十周年紀念唱片。希望今回的出品,能夠得到顧曲界的同情,大家來提倡這真正的中華國產。”封套上都注明“華商資本、華人制造,認清國貨”等字樣,足見其愛國之真誠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