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三十六年之后,國家以及每個中國人,站在了重要的歷史節點之上。我們的貨物要走出去,中國制造要立得住;我們的人要走出去,每個個體都是這個國家最好的品牌形象。中國的形象,不只靠在紐約時代廣場上打幾次廣告,不只靠在海外建立數百個孔子學院,而是靠高質量的產品和有尊嚴的個人立于世界。一個三聚氰胺毒奶粉丑聞就足以讓整個行業蒙羞、國家聲譽受損。一個游客在海外不經意的“到此一游”,就會令別人對中國人的形象大打折扣。而要扭轉這一切,有賴于正向的價值觀深入人心。
建立正向的價值觀,首先是要求政府營造公平公正的環境。公平公正是社會良性運轉的壓艙石。這要求政府擺正自己的位置,不能又當裁判又當運動員,不能“越俎代庖”,不能“手亂伸”。這是依法執政的前提。
“沒有正確的價值觀,一切都等于零?!边@是本刊采訪企業家董明珠時她說的一句話。這位“中國制造”的代言人深感政府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維護公平。現在中國要解決的,不僅僅是偷稅漏稅、招投標暗箱操作問題,而是要改變文化環境,包括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
建立正向的價值觀,還要解決為官動力的問題。如何讓官員“不敢、不能、不想”腐敗,需要端正為官之道。一個公正廉潔的社會需要官員們有正確的價值觀。民以官為標。官員的價值觀端正了,社會風氣就會跟著轉好。
建立正向價值觀,企業家們要有所作為。要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放在創業、創新上,而不是用來和官員打交道上。不再坑蒙拐騙,不再制造假冒偽劣,不再抄襲別人的知識產權,“中國制造”才能升級為“中國創造”,產業才能整體上檔次。才能真正有利于一個創新、創富、守法的社會氛圍。
建立正向的價值觀,不能缺少知識分子的引領。知識分子要秉持民主、自由、法治的旗幟,為社會進步找到共識或最大公約數。知識分子既是知識的創造者、傳播者,也是世道良心的看護人。因此,一個理性、建設性的社會氛圍,需要一個理性、建設性的知識分子群體。多研究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不打口水戰,這是社會之期待,也是時代之呼喚。
建立正向的價值觀,還在于每一個公民的參與和踐行。為什么現在社會這么喧囂浮躁?在這個看似大家都有充分想法的世界,但卻充滿了種種偏見。如果缺失了基本的同理心,那么誰也不會寬容,更沒從容;我們只會捍衛自己,卻不知捍衛“別人的權利”;而沒有“別人的權利”,就不會有“自己的權利”;我們口口聲聲多元化,卻仍在排斥他人,唯我獨尊,這樣的社會只能是一個原子社會和叢林社會。
社會是由每個個體組成的。每個人表露出的價值觀都是該社會的反映。如果人們上學送禮,工作搞關系,辦事送紅包,那么社會怎么會有一個良好的風氣?如果我們的社會處處充斥著成功學價值觀、應試教育、競爭主義,這樣的社會如何能夠看到未來?
端正社會風氣,要從每個公民做起。不要論斷別人,因為你怎樣論斷人,別人就怎樣論斷你。沒有同理心的社會也不會有同情心。
中國的經濟正在崛起,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北京APEC會議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開啟了中國大規?!白叱鋈ァ钡娜蚧M程——無論國家形象,還是企業和產品,或是作為海外游客個人,必須“走出去”。在中國經濟經過三十余年高歌猛進取得長足進步的同時,我們也要思考下一個三十年怎么走,面對腐敗成風,信仰缺失,道德淪喪的社會風氣,請先端正我們的價值觀,然后踐行之。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只是,價值觀不只是用來背的,而是用來行的。如何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踐行才是每個人的考驗。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這是《中國新聞周刊》理想主義的宣言;每年一度的“影響力人物榜”——這是本刊的價值觀坐標,我們褒獎的與其說是人或事,不如說是褒獎一種正向價值觀。我們相信,只有正向價值觀被付諸行動,才能一步一個腳印地踐行出“中國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