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紀英

圖/受訪者提供
提名理由
多年來,由于房地產行業存在極大的信息不對稱性,房地產經紀人成為整個行業中最受詬病的角色,甚至劣幣驅逐良幣。段毅和他領導的房多多,卻看到了房地產經紀人的獨特價值。借助互聯網的翅膀,房多多打造了一個房地產線上交易平臺,讓買賣雙方得以對經紀人進行評價,希望借此讓這個巨大的“黑洞”透明起來,經紀人行業實現“良幣驅逐劣幣”的良性循環,產業鏈條上的各個利益主體實現共贏。
在房地產業摸爬滾打十余年的段毅,經歷了始于2003年的房地產行業黃金十年。那是房地產鏈條上所有主體躺著都能掙錢的日子。但這樣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互聯網已經來了,你從負面角度去看,你就擔心被互聯網消滅和顛覆,從正面看,你就應該迎面擁抱變化。”段毅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段毅創辦的深圳市房多多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就是房地產擁抱互聯網的產物。2014年,房多多的業績實現了500%的迅猛增長。這個平臺上,已集合起60萬房地產中介,涵蓋了50個城市,儼然有房地產行業“天貓”的氣象。
更重要的是,借助互聯網的翅膀,段毅正實踐著自己重塑這個充滿黑洞的行業、打造透明房地產生態鏈的理想。
段毅說,他從骨子里喜歡房地產行業。
段毅大學讀的是房地產專業,2001年,大學剛畢業的他就開始參與創立地產代理公司。在這個行業打拼十年后,他發現,這個行業處處是痛點:發展模式粗放,效率低下,消費者體驗不好,經紀人雖然賺到了錢,卻得不到尊重,挫折感很強,壓力也很大。
房多多CTO李建成給《中國新聞周刊》記者算了一筆賬。北京常住人口3000萬,新房和二手房一年的累計成交量不超過40萬套。按照慣例,購買房屋的平均決策周期為三個月。據此估算,每個月有10萬人想買房。為了吸引這10萬潛在購房者,開發商需要向3000萬人大規模投放廣告,這意味著99%以上的廣告流量是無用和浪費的。
1994年就加入萬科、2007年出任萬科執行副總裁的肖莉對傳統新房交易流程中的問題感受很深。“很多費用是前置的,在整個交易流程當中信息是點對點的,沒有辦法做到點對面甚至多點連接,所以效率低下。最讓開發商難受的是,它的效果難以評估。”2014年,她從萬科離職,加盟房多多,擔任合伙人。
二手房的交易也同樣存在問題。
在北京,一個優秀的房產經紀人,平均每月大概能賣出0.4套房子。根據統計,為了實現這個業績,他每天至少需要找到一位新客戶。
傳統經紀人獲取客戶的渠道,包括電話營銷、等客上門,以及通過發布性價比很高的低價優惠虛假房源“釣魚”。
李建成發現,一個每天工作超過十小時的房產經紀人,每天甚至要花費三個小時發布各種虛假房源。“在經紀人中,誰發的虛假信息多,誰就能找到客戶,然后賣出更多的房子。整個行業,劣幣驅逐良幣。”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盡管如此辛苦,優秀的經紀人每兩個月才能賣出一套房。由于真實的二手房源有限,無法滿足購房客戶多樣化的需求,因此,兩個月中,只有一個客戶實現了真實交易,其他的59位具備較強購房意愿的客戶就流失了。
此外,整個行業存在許多斷層。新房通常由房產代理公司銷售,而二手房則被房地產中介公司把持,代理公司的銷售人員懂產品,中介公司的經紀人則懂客戶。兩個市場人為割裂,盡管面臨的是同一群購房客戶,這樣大大增加了交易成本。
過去由于房地產行業的高速增長,雙方沒有任何合作的意愿。2008年,房地產市場面臨短暫低潮,經紀人希望為手中的客戶找到二手房之外的更多房源,而開發商和地產代理公司也同意他們介紹一些客戶。2009年,隨著房價迅猛上漲,雙方的短暫合作迅速結束。
2009年,在中歐商學院讀書時,段毅認識了在騰訊研發部門工作的李建成。
當時,段毅一直在思考,如何用互聯網的力量來改變房地產行業。“互聯網改變了很多行業,唯獨沒怎么改變房地產行業。我希望有一個平臺,能夠集合這個行業所有的信息,使經紀人能提供更好的服務,讓買房子和賣房子的人能夠充分交流。”
李建成則看到,在互聯網行業里,“三巨頭”的地位難以撼動,但是互聯網和傳統行業的結合,卻機會巨大,而作為中國經濟支柱的房地產行業,無疑是最大的市場。
雙方的房地產經驗和互聯網經驗一結合,創業的思路逐漸清晰起來。
2011年,段毅、李建成、曾熙(段毅的師弟和多年的工作搭檔)一起創辦了深圳市房多多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段毅任CEO,李建成任CTO,曾熙任COO。
房多多成立后的第一步,就是打造真電商。
段毅解釋,真電商包括三個要素。第一,真房源。這意味著,公司不能做信息平臺,要做交易服務平臺。因為信息平臺的收入靠廣告,必然存在大量的虛假房源。第二,真服務。房地產屬于大宗消費,專業性很強,離不開線下的服務,因此,經紀人的角色必不可少。第三,真交易。只有產生了交易,作為平臺的房多多才收取服務費用。
說服開發商并不難。房地產的黃金十年已遠去,隨著調控政策的逐漸收緊,利潤率較低的白銀時代到來。以前躺著掙錢的開發商,現在希望能夠效率更高、成本更低、速度更快地銷售新房。
說服經紀人更容易。入駐房多多的經紀人發現,房多多連接了割裂的市場,這里不但能找到二手房源,還有新房房源。2014年,房多多總共推送了20萬套新房房源和22.7萬套二手房源。對經紀人來說,手中掌握更多的真實房源,就能為購房客戶提供更多的選擇,從而提高其業績。
段毅很快發現,做房地產交易平臺,最難的是培育用戶、改變用戶的習慣。原因在于,房地產行業屬于高單價、低頻次消費,普通購房者可能很多年甚至一輩子才買一套房。這跟團購網站主打的餐飲消費完全不同,后者是低單價、高頻次消費,能夠迅速積累大量的用戶和數據,也更容易建立評價體系。
不過,房多多的幾位創始人發現了兩個經常被業外人士忽略的規律。第一,在房地產交易市場中,有一個利益主體非常活躍,那就是房地產經紀人。這個角色是連接開放商、購房者和二手房業主的橋梁。此外,由于經紀人的收入和其業績高度掛鉤,底薪則非常低,提高業績的動機非常強烈。第二,盡管多數購房者可能十年才會購房一次,但是其購房的周期長達三到六個月,在這期間,購房者和經紀人一直在頻繁互動。
因此,在房多多,經紀人被視作舉足輕重的角色。“我們找到了一個很巧妙的切入口。”李建成說。
但是,多年來,經紀人也是整個房地產行業中最受詬病的角色。這是因為,房地產行業存在極大的信息不對稱。對于購房者來說,經紀人是一個陌生的黑洞,購房者并不了解其專業能力和職業操守。
2014年夏天,嘉御基金董事長、前阿里巴巴集團CEO衛哲投資了房多多。他找段毅、李建成、曾熙開了一天會,向他們介紹阿里巴巴集團是如何打造信用評價體系的。
現在的房多多,致力于打造一個信用評價體系,讓買賣雙方可以對經紀人進行評價。他們希望,讓經紀人行業實現“良幣驅逐劣幣”,讓經紀人回歸本來角色,“靠服務賺錢”。
正是借助于這種平臺思路,成立三年多的房多多,發展迅猛。整個平臺上,買房者總量已達到326萬。
盡管如此,房多多并不想做闖入瓷器店的野蠻公牛。
目前,很多互聯網創業公司都在去中介化。按照這種商業原則,房多多可以越過線下的地產中介公司,直接和經紀人簽約,這樣的話,就能少一個分蛋糕的。但是,房多多并沒有這么做,而是選擇了與經紀公司簽約。
“我們覺得,直接越過中介公司是不道德的。畢竟,為經紀人支付五險一金和底薪的是線下的中介公司。”李建成說。
“我們是平臺。這種交易模式無論對我們自己,還是對開發商、購房者、經紀人,都是正向的作用。”段毅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段毅相信,互聯網的真正價值,不在于消滅和顛覆,而在于創造共生和多贏的機會。在這條充滿希望的路上,他和他領導的房多多,才走出了第一步。
段毅
2000年,畢業于蘇州科技大學。2001年,參與創立地產代理公司并經營多年。2011年,創辦深圳市房多多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擔任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