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倩
提名理由
作為公安部打拐辦主任,他不但在現實中破獲多起拐賣婦女兒童的大案,還在網絡上積極利用新技術手段匯集失蹤兒童的信息。他以網絡大V的身份搭建起了一個值得信任的失蹤兒童信息匯總平臺,讓更多的失蹤兒童父母看到了希望。
四十多平米的辦公室里擠了12個人,要側身才能通過辦公桌之間的過道,其中兩個正處和兩個副處坐在角落,辦公桌下擺著自己的拉桿箱,隨時準備出差。盡管辦公室不大,全國的婦女和兒童被拐賣的信息在這里匯總,某種意義上,這是調度全國打拐行動的神經中樞——公安部打拐辦。
自2007年成立至今的8年時間里,在公安部打拐辦的統一指揮下,共抓獲5萬多名犯罪嫌疑人,解救被拐婦女兒童10萬多人。而作為打拐辦的主任和網絡大V,陳士渠也成為中國知名度最高的警察之一。
不可否認的是,微博時代掀起的打拐行動,讓公眾和媒體更為關注那些被拐賣的婦女兒童的命運,也正是打拐辦和陳士渠本人在新媒體上的嘗試,使中國的打拐邁入2.0時代。

陳士渠的手機放在桌子上,每隔幾分鐘就會像熱線一樣響一次,基本上是各地公安的打拐部門向他匯報最新的進展。“甘肅那個孩子可能有消息了。”陳士渠看到是甘肅警方的來電。“是嗎?”陳士渠提高了嗓門,空蕩的會議室瞬間有了回音,“我跟新疆那邊打電話讓他們想辦法馬上查一下。”陳士渠一邊撥號碼一邊對《中國新聞周刊》說,甘肅一名被拐的孩子出現在新疆一個檢查站的身份登記信息上。
他覺得這個孩子找到的可能瞬間增大了,可突然又覺得事有蹊蹺,“7歲的孩子會隨身攜帶身份證?”他自言自語了兩句,電話里囑咐新疆的辦案民警,“盡快查明情況,直接向我報告。”
事實上,這對于陳士渠和他的同事們已然是種常態。“案發后越早行動,解救孩子的成功率越高。”陳士渠說,他比常人更能理解被拐兒童家人的心情,第一時間布置,也就增大一分解救的希望。
陳士渠還記得剛調至打拐辦時的第一次全國調研。在云南文山,一個未滿20歲的女孩被人販子騙到山東,賣給山區里一個農民當老婆。她曾三次出逃未果,三年之后終于舍下孩子跑了出來。“我被拐之前根本不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人販子。”女孩對陳士渠說。
這句話給陳士渠極大的沖擊。如果宣傳到位,女孩是否會有防范意識,避免慘劇發生?“雖然回到家鄉,可都知道她被拐賣過,她怎么再婚?生活都受到影響,”陳士渠頓了頓,“她這輩子也不可能再去山東,對她的孩子來說也是一個悲劇。”
2007年12月,國務院發布了《中國反對拐賣婦女兒童行動計劃(2008-2012年)》,成立了由公安部、民政部等31個部門和單位組成的國務院反拐部際聯席會議,負責統籌協調反拐工作。這正是陳士渠在調研半年之后主持起草的。而這份國家級反拐工作指導文件,確定了此后5年中國反拐核心內容。
此前,按法律規定,兒童失蹤并不列入刑事案件。但陳士渠的調研結論是,照此規定,兒童的解救和拐賣案件的偵破難度都會增加。而公安部根據調研實際情況制定了新規,兒童失蹤即可立案偵查,打拐的長效機制很快完善起來。
在陳士渠看來,另一個被完善的頂層設計是,全國打拐DNA信息庫也隨之建立起來。被拐兒童父母和來歷不明、疑似被拐兒童的血樣通過采集、檢測輸入全國打拐DNA信息庫,就可以進行比對。從信息庫成立到2012年的3年間,共查找、比對、解救了兩千多名被拐兒童。
一條短信再次讓陳士渠把手邊的工作停了下來。打拐辦推送的消息顯示,一個西安的孩子在姨媽的招待所里被房客抱走。陳士渠盯著手機,一字一句念著,“房客老王不登記住宿信息,還經常換名字,”他抬起頭忽然加快了語速,對《中國新聞周刊》說,“這個可以讓我們的微博先發布,這種案子剛發生不久,核實情況后估計很快就能破案。”他趕緊打電話給西安公安局打拐負責人,得知對方正在開會研究,并已找到犯罪嫌疑人的聯系方式后,他特意叮囑,破案過程可拍些視頻,事后媒體播出。“拍視頻是為了讓破案的信息及時公布,否則容易引起當地的恐慌。”陳士渠向《中國新聞周刊》解釋道。
對于微博擁有六百五十多萬粉絲網絡大V來說,陳士渠更懂得如何利用新媒體擴大打拐的影響力。起初,一個打拐志愿者告訴陳士渠,網絡上有很多的被拐兒童的線索,因為忙于工作,陳便讓志愿者幫其收集再反饋給他。2010年12月,志愿者勸他還是上微博自己親歷感受,陳士渠為此專門注冊了微博,而被拐兒童的線索源源不斷匯聚而來。
漸漸地,刷微博已經成了他工作的一部分。在他的微博上最為常見的是一張孩子的照片加上一句“請陳主任關注”“主任幫忙”的留言。每遇這樣的線索,陳士渠都會致電當地公安部門進行信息核查,有的會被列為公安部督辦案件,地方也會及時將核查情況進行反饋。隨后,陳士渠會轉發這條提供線索的微博,盡管大多是簡短的“正在核查”“已督辦”等語言,對于丟失孩子的家長來說,來自公安部層面的回應顯然增大的孩子解救的希望。
陳士渠對拐賣線索的博文會很快回復,當天部署核查,收到核查結果及時發布。他最多時一天回復上百條評論。陳士渠一般白天在辦公室或現場督辦案件,為了及時回復,經常加班加點到半夜。有時他的一條微博的閱讀量能達到三千多萬,他還會適時地@與他互粉的李冰冰、姚晨等影視明星,幫忙轉發。通過微博直接過問案件,打拐辦相繼找回了上萬名被拐的婦女兒童。
平時,陳士渠一天能收到上百條私信,而其中的一組私信一發就是6個月,多達一百多封。這位發私信的人叫劉世剛,他的兒子劉峻寧在一年半前失蹤,苦尋無果的劉世剛給陳士渠發了第一封私信,告知其在貴州遵義的城區連續發生兒童被拐賣案件,希望得到上級公安部門的幫助。陳士渠很快回復:“一個個詳情發我,要盡快。”
陳士渠立刻給貴州省公安廳負責打拐的處長打電話核實,對方也很快反饋,確有此事。公安部將這一系列案件,列為打拐督辦案件。劉世剛相繼發來私信迫切地追問案件進展。而陳士渠仍然簡單回復,避免泄露案情。“要拿捏好這個尺度,既要讓家長看到希望,又不能影響辦案。”陳士渠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盡管陳士渠回復及時,但劉世剛仍心急如焚。他曾開了一個小門市店,但兒子走失后,他每天去公安局“報到”,生意自然無法再做下去,他的生活也變得單一,不停地搜集線索尋找兒子。事實上,在陳士渠接觸的案例中,不少人因尋找孩子不惜傾家蕩產。
半年之后,警方接到群眾的線索,犯罪嫌疑人進入警方視野。與此同時,劉世剛還在“堅持不懈”地給陳士渠發私信,而陳的回復也意味深長:“案件正在偵辦。近期不要連續在網上發帖,以防打草驚蛇。”此時,陳士渠已身在河南安陽。很快,被公安部列為全國“打拐”專項行動1號督辦案件告破,解救了14名被拐兒童,抓獲18名獲罪嫌疑人。然而,解救的孩子中并沒有劉世剛的兒子。又過了三天,劉的兒子劉峻寧終于被找到。當陳士渠抱著孩子出現在劉世剛的面前時,劉世剛早已淚流滿面,激動得說不出話來。
當然,除了求助的,竟然也有“不滿”的。陳士渠就曾收到孩子“買主”的微博私信:我把孩子養這么大,你們說接走就接走了。而陳士渠回復還是一慣的簡約風格:“買賣兒童是違法犯罪行為。”
自從陳士渠注冊微博至今,他和他的同事們接到數千條拐賣犯罪線索,微博也成為打拐辦名副其實的打拐平臺。在今年1月的2015年移動政務峰會,陳士渠被評為2014年全國十大公務人員微博。曾有一些電視節目找過陳士渠,不少被他婉拒了。他不想宣傳自己,哪怕接受采訪,更多的是讓公眾關注打拐。其中的一句話,幾乎也成了他接受媒體采訪的口頭禪:“我的愿望就是天下無拐。”
陳士渠
山東人,訴訟法博士,現任公安部刑偵局打拐辦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