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永

攝影/董潔旭
獲獎理由
他是一位功成名就的經濟學家,更是一名教育改革的實踐者。在教育被各種功利主義浸染的環境中,他以一己之力堅持著“人重于才”的價值訴求。“加強通識教育以提升學生素質,培育健康土壤以造就杰出人才”,這是他對教育改革開出的兩劑藥方;在教育改革這條注定不平坦的崎嶇道路上,他始終帶著完美主義者的情懷,以理性務實的姿態扎實前行。
在2014年12月14日召開的“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首屆年會上,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錢穎一在概括中國當前教育問題時說,在知識和能力上,中國人的特點是高“均值”、低“方差”;而在人的素養和價值方面,中國人的特點則是低“均值”、高“方差”。
對錢穎一來說,這兩個統計學上的名詞,不僅意味著中國教育的現狀,還是自己改革的起點。在外界的眼里,他是一位中西融合的經濟學家,但在最近這些年,他更愿意將自己定位為中國教育改革的實踐者。
2006年10月,錢穎一結束了在美國留學和執教長達25年的生涯,回到自己曾經就讀的清華園,擔任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院長。
此時,距離該院第一任院長朱镕基辭去這一職位,已經過去了5年。但他留給該院的“遺產”,仍堪豐厚。他不僅一手打造了一支讓世界注目的顧問團隊,并擔任顧問委員會名譽主席至今,還留下了“人重于才”的教育理念——基于此,錢穎一將此后自己所推動的改革,歸因為繼承該院的傳統。
錢穎一有一個把固定的詞拆開或調換次序的思維習慣,這有時候會產生一些奇妙的效果。他把“人才”拆開后,就發現了一些問題。他發現,中國常用的“人才”一詞,確切地說是指“人中之才”,而不是“有才之人”。這兩者有很大的區別。前者強調的是“才”,其關注的是“三力”:創造力、分析力和領導力;而后者強調的是“人”,關注的是“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度量“才”的詞是“成績”“成功”“成就”,而形容“人”的詞則是“自由”“快樂”“幸福”。
受過30多年經濟學訓練的錢穎一,有時候會下意識地用經濟學的方法論分析一些問題。他說,在現代經濟學中,人有兩個作用:一是作為勞動力,二是作為消費者。作為勞動力來說,人是生產要素,是生產過程中的投入品。在這種屬性下,人的“才”越高,其作為投入品的價值就越大。而作為消費者來說,人則是經濟活動的目的。
那教育應該是為“工具”服務呢,還是為“目的”服務呢?顯然兩者應該兼顧,因為“工具”關乎生存,而“目的”事關幸福。那么,哪一個處于優先地位呢?錢穎一認為,只要人還是目的,后者就應該處于優先地位。換句話說,教育首先要讓人知道自己要什么,然后再教給他技能,讓他得到自己想要的。
錢穎一發現,重視“人”不僅是國際上一流大學的標配,也是中國教育的悠長傳統。“四書”中《大學》的開頭,便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因此,以“人重于才”為價值訴求的改革,不僅是向國際上一流院校看齊,也是對中國傳統教育的回歸。
在人的素養方面,加強通識教育,讓每一個學生都在上述“三觀”上有較大提升;而在杰出人才方面,則通過創造合適的環境,讓一些學生能夠脫穎而出。
中國教育“重人”的傳統,是在中國進入近代以后,在積弱難返的背景下開始發生變化。為了走出困境,中國開始走上仰賴科技、實業興國的道路。而教育的重點,也從探索人的價值,漸漸轉向科技和專業人才的培養。專業教育高歌猛進,通識教育日漸衰微,人的工具化大行其道。
然而,雖然“育才”取代了“育人”,但杰出人才仍然鳳毛麟角,最典型的表現是“錢學森之問”,以及國人對諾貝爾獎的長期焦慮。而在另一方面,國人的素質普遍較低。這兩者有一個共同的癥結,即功利的環境。這不僅會擊穿做人的底線,也會破壞杰出人才成長所必需的寬松環境。
錢穎一的教育改革,正是在這兩方面嘗試突破:在人的素養方面,加強通識教育,讓每一個學生都在上述“三觀”上有較大提升;而在杰出人才方面,則通過創造合適的環境,讓一些學生能夠脫穎而出。
錢穎一把通識教育視為“能受益終身的知識”。為了讓學子們學到這些知識,他認為下列課程應該增加到學生的課表中:《中國文明》《西方文明》《中文寫作》《心理學概論》《批判性思維與道德推理》等。
錢穎一花了很長的時間來完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的課表,并最終形成了八組課程。當他把這個課表拿給一位耶魯校長和一位哈佛的院長看,他們認為,這張課表一點都不輸給這兩所學校。
近年來,清華經管學院每年錄取的本科生中,有20位左右是全國各省的文理科狀元,有近一半的學生在各省的高考中名列前十。這一方面讓錢穎一高興,同時也讓他擔憂:基于該院良好的就業前景,在該院的學生中也難避免功利情緒。“表現之一是,他們對專業的重視,遠遠超過對通識的重視。”因此,在該院開展通識教育顯得尤為迫切。
錢穎一推崇喬布斯,多次舉其在大學里學習美術字的例子,用以說明看似無用知識的有用性。錢穎一還有一個與喬布斯相似的特質,就是完美主義。在通識課開設一事上,他親自定課程,親自定老師,又親自出面邀請。對于一個此前完全不熟悉的老師,他會跑去他(她)的辦公室,一坐就是幾個小時,就像他在說服企業家對學院捐款時做的一樣。
對于所選通識課的授課方式,錢穎一也有要求。他希望能多一些思辨,而不是一味講知識,以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他的這種想法,集中地體現在一門課上,即《批判性思維與道德推理》。
這門課由原清華經管學院黨委書記、現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主講,其英文課名是Critical Thinking and Moral Reasoning,縮寫是CTMR。目前,在清華經管學院,CTMR已成為一個動詞,并已成為該院學生的一句口頭禪:“你CTMR了嗎?”
從2006年就任清華經管學院院長至今的八年多時間里,錢穎一對學院的所有教育項目,包括本科、博士、碩士、MBA、EMBA,都進行了改革。期間,他還進行了另一項深刻的改革:教師人事制度改革。
這場改革將此前“鐵飯碗”的教師崗位,改為“準聘長聘制”,即將教師職稱分為助理教授(無長聘)、無長聘的副教授、有長聘的副教授和教授(均有長聘)。如果在規定的期限內不能評上長聘,將被辭退。評定長聘的學術標準不再是與本院其他教師去爭名額,而是與同一學術領域內、同一學術資歷階段的學者作比較,須在一定范圍內被認定為最高水平之一,而與名額無關。
錢穎一的上述改革,都沒有與體制產生很大的沖突。這與他經濟學家的思維有關,即“在條件約束下優化”。比如在做MBA招生改革時,就遇到現有國家政策的規定,即所有申請人都要參加國家舉辦的“聯考“。這是事關教育公平的一條“硬杠杠”。此前有的商學院試圖采用“雙軌制”,讓部分學生通過面試錄取,其他學生則通過聯考錄取,由此違反了有關規定,均被教育部叫停。
錢穎一想出的辦法是:對提前面試中表現突出的考生,給出“條件錄取”。這個“條件錄取”既是一個條件,也是一個承諾:你必須參加全國聯考,你只要在全國聯考中過了國家規定的最低分數線,就錄取你。
條件的約束一開始就在改革的考量中。其中最需要考量的一個約束,就是制度的約束。錢穎一說:“這是改革的藝術。”
2014年9月份,在教育部每四年一評的國家級教學成果獲獎名單中,由錢穎一領銜的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成果《通識教育與個性發展相結合——經濟管理本科教育改革的理念與實踐》,獲得了一等獎。這也是清華經管學院建院30年來獲得的第一個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錢穎一
著名經濟學家、教育家、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教授。生于北京,祖籍浙江。1981年清華大學數學專業本科(提前)畢業。畢業后留學美國,先后獲哥倫比亞大學統計學碩士學位、耶魯大學運籌學/管理科學碩士學位、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之后任教于斯坦福大學、馬里蘭大學、伯克利加州大學。2006年10月起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