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方清

提名理由
在民間智庫多遭遇資金“瓶頸”時,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以國際主流智庫的收入模式實現收支平衡,在走向國際化智庫的道路上邁出堅實一步。“中國布魯金斯”的夢想或許仍遠,但中國民間智庫加速跑的腳步聲已清晰可聞。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的市場一改國營企業一統天下的局面,向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開放,搞活了經濟,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同樣的道理,在政策研究市場,為什么就只能有官方智庫,不能有民間智庫呢?”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主任王輝耀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50歲的王輝耀和太太一起,帶領著幾個人的團隊,在疑惑聲中,又一次成為“率先吃螃蟹的人”。
上世紀70年代,很多人在忙著“打倒資本主義”時,王輝耀躲在角落里啃著英文書;1984年,25歲的王輝耀主動打碎當時人們眼紅的“鐵飯碗”,放棄對外經貿部(商務部前身)的工作,前往加拿大讀大多數中國人還沒聽過的MBA,是最早一批去北美讀MBA的大陸留學生;1993年,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風靡全國,掀起一輪“出國熱”大潮,已在海外跨國公司做到副總裁的王輝耀卻選擇回到快速變革的中國創業,先后創辦了三家公司以及多個社團。
已經積累了多次辦企業和社團經驗的王輝耀,在“知天命”的年齡,有了新的目標,創辦一個民辦的國際化智庫。“這是我的新‘中國夢”王輝耀說。
2008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辦公廳轉發《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關于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的意見》(即“千人計劃”),圍繞國家發展戰略目標,從2008年開始,在國家重點創新項目、學科、實驗室以及中央企業、國有商業金融機構、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主的各類園區等,引進2000名左右人才,并有重點地支持一批能夠突破關鍵技術、發展高新產業、帶動新興學科的戰略科學家和領軍人才來華創新創業。
“千人計劃”的出臺,王輝耀是參與者之一。這一年里,作為中組部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國際人才競爭戰略研究專題組組長,王輝耀做了大量國際人才方面的研究,并參與了《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的起草工作。在此之前,王輝耀已關注和研究海歸人才十余年,出版過十多部中國海歸研究著作,被稱為“中國海歸研究第一人”。
慢慢的,王輝耀將國際人才研究定為中國與全球化智庫成立后的兩個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另外一個則是企業的國際化。中國與全球化智庫最初的名稱為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2010年改為現在的名稱。
在2010年之前,相較于“智庫”,人們更熟悉的稱謂是“思想庫”“智囊團”等。雖然智庫在西方的發展已有百年的歷史,但在中國,人們對于智庫仍知之甚少,不少人將智庫與咨詢公司、智囊等混為一談。
即便在現在,王輝耀也要時不時跟人解釋智庫與咨詢公司、智囊的區別。而他創辦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之初,這樣的解釋更是家常便飯:智庫不是以盈利為目的,而是以影響公共政策為目標。另外,它是一個現代化的集體作業,不是簡單的智囊人物,不是諸葛亮。
由上海社會科學院智庫研究中心發布的《2013 年中國智庫報告》中,將智庫定義為:以公共政策為研究對象,以影響政府決策為研究目標,以公共利益為研究導向,以社會責任為研究準則的專業研究機構。
2014年4月,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在北京舉辦了一場主題為“智庫與中國發展”的專題座談會。雖然主辦方的身份是民間智庫,但座談會上卻由中國官方智庫和國外智庫唱起了主角。應邀到會的十多位發言嘉賓中,鮮見來自民間智庫的代表。
座談會剛一結束,兩位參會的企業界人士成為多家智庫追逐的對象。一位被媒體攔住要求采訪的民間智庫代表,連聲抱歉后,直言不諱稱要趕緊去認識一下企業界人士。在座談會上,兩位企業界人士在發言中表示了要向民間智庫進行捐款的意愿。
中國民間智庫雖然從上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出現,但和官方智庫相比,在整體影響力上仍處于明顯弱勢。自2006年開始,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智庫與公民社會項目”(TTCSP)每年都會發布一份全球智庫排名報告。如今,這份報告成為公認的衡量全球智庫水準的重要參考。2014年1月22日,《全球智庫報告2014》在全球55個城市同時發布,中國共有429家智庫上榜,排名第二,而位居榜首的美國,上榜智庫達1830家。其中,7家中國智庫上榜全球排名前150強,全部是官方智庫,無一家民間智庫。
對于不吃財政飯的民間智庫來說,經費來源困難是首當其沖的問題。有民間智庫因為工資偏低,領導只能經常教育工作人員要有奉獻精神。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從2008年創辦,一直到2012年,基本都處于虧損的狀態。王輝耀每年都要自掏腰包上百萬元人民幣,作為智庫的運營經費。“我沒把它當成一個企業來做,而是當成公益來做。沒指望能有多大的商業回報,目標是社會影響力以及政策影響力的匯報。”王輝耀說。
1999年,王輝耀曾為其母校廣州外國語學院捐款建立了王輝耀獎學金,而后,又在北京延慶縣捐資修建了一所希望學校。在創辦了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后,他的公益行動更多是捐助在自己的智庫,“捐一所希望小學,解決了一個學校的問題;進行一項好的教育政策或人才發展的研究,智庫建議一旦被采納,將影響政府決策和惠及千千萬萬的學校和無數的人才”。
除了資金,民間智庫也解決不了職稱和戶口。因此,對于王輝耀來說,在吸引和留住人才上,在保證有競爭力的薪酬之外,還要靠專業化程度和職業成就感。
從2012年開始,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共發布了《中國國際移民報告》《中國企業國際化報告》《中國留學發展報告》等10余部藍皮書。“每一本藍皮書都是開創性研究,這讓我們的員工有很強的參與感,參與其中就是在創造歷史。”王輝耀說。
2012年之后,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基本能做到收支平衡。此時,智庫的員工數量也從最初的不到十個人迅速發展為五六十人,并逐年增加。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主任王輝耀。攝影/董潔旭
據王輝耀介紹,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現在的資金來源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承接多個部委的研究課題,獲得科研經費;二是每年出版多本研究著作,舉辦大小論壇等活動取得收入;另外則是獲得企業捐助。
“三個收入來源的所占比重都差不多,比較平衡,已經基本上是國際主流智庫的收入模式。”王輝耀告訴《中國新聞周刊》。2010年,王輝耀曾在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做了半年的訪問研究員,一年后他又前往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任高級研究員,專門研究國際新型智庫的建設。2014年,基于他的這些研究成果以及其他智庫同事的對30多家全球一流智庫的實地考察和研究,出版了《大國智庫》一書。該書研究和分析了全球智庫發展概況及中國智庫發展所處的地位,對如何在中國建立智庫提出了可操作的思路和方案。
如今的發展勢頭超出了王輝耀在創辦智庫之處的預期。“當時的顧慮主要是,不知道國家對于智庫尤其是民間智庫的政策會有什么變化,沒想到智庫發展會被寫進十八大大報告。”王輝耀說。
2012 年11月,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健全決策機制和程序,發揮思想庫作用”。一年之后,2013 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更加明確提出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立健全決策咨詢制度。
在中央的推動下,國內對智庫的關注和探討迅速升溫,2014年被很多國內智庫人士看作中國的“智庫年”。
2014 年10 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性導小組第六次會議審議了《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2015年1月20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
在王輝耀看來,這是我國歷史上首次專門針對智庫出臺意見,標志著十八大提出建立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后,我國真正開始著手發展智庫。中國智庫的發展已經在政府推動下,進入了“真刀實槍”的實踐階段。而“社會智庫”的概念也在官方文件中首次正式提出,可以預見,民間智庫也將成為未來中國新型智庫大格局中的重要一環。
2014年也是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的重要一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智庫與公民社會項目”發布的《全球智庫報告2014》和國內發布的《2014中國智庫影響力報告》中,均入圍中國民間智庫三甲。此外,原國家外經貿部副部長、中國入世談判首席代表龍永圖成為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主席。
“現在中國具有國內視野的智庫并不缺,但缺少具備國際視野的。”王輝耀說。龍永圖的加入,將會推動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在成為國際化智庫的道路上更進一步。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的發展規劃中,已經寫進了兩項新內容:金融國際化研究和國際問題研究。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
是由中國國際人才專業委員會、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南方國際人才研究院和北方國際人才研究院共同組成的國際化研究智庫。秉持“國際化、影響力、建設性”原則,專注于中國人才國際化和企業國際化的開創性研究,提交《建言獻策參考》40余篇,發布4部國際人才藍皮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