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煒

攝影/董潔旭
“幾天沒有見到太陽——這是非洲的霧霾天氣。隨著旱季的到來,不僅蚊子增多,隨處可見的垃圾也逐漸干燥。這里處理垃圾的方法就是焚燒,刺鼻的氣味要持續到元旦。這個國家沒有交通信號燈、沒有門牌號,許多事情我們確實感到難以想象?!?/p>
2014年12月14日,盧洪洲給《中國新聞周刊》記者發來這樣一段微信。
采訪一直通過微信斷斷續續地進行著,受訪者遠在非洲國家塞拉利昂。傳染病專家盧洪洲身為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黨委書記,已經在埃博拉病毒肆虐的地區度過了近兩個月的時間。接著,他又發來一張樹林里蜥蜴的照片,蜥蜴的頭尾都是鮮艷的橙色,在“秀”完照片之后,他又補充了一句:“艱辛、有危險,但更多挑戰、更有意義?!?/p>
盧洪洲職業生涯的每一步都與中國近年來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緊密相連:艾滋、非典、甲流…… 2013年,作為首例新型禽流感病毒H7N9患者的發現者,他開始被公眾所認識;2014年,他又成為第一批12名公共衛生師資培訓隊的一員,被派往非洲埃博拉疫區幫助當地增強公共防疫力量。
這讓他實現了當年考取研究生前往大上海深造時立下的志向——不甘平庸。
2015年1月11日,盧洪洲從非洲回到國內,旋即與其他援非專家一起,在北京昌平中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專家公寓“集中休整”。按規定,這個類似于隔離的休整期需要21天,經醫學觀察無恙后方可“回歸”。
據盧洪洲介紹,在他們到達非洲之前,英美國家在當地的培訓都是針對醫護人員的,而中國專家小組則把目標對準了當地民眾。“根據塞拉利昂的國情,博拉博的感染除了發生在醫院,更多的是在家庭與葬禮上,后兩個渠道的感染占到60%的比例。因此,光培訓醫療人員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讓社區里的每一位居民都懂得防疫知識。”
盧洪洲舉例說,前來參加培訓的一名男子是埃博拉的康復者。他的父親最早患病,去世時,有關醫院派人來取了病毒樣本,檢測結果為埃博拉病毒陽性。但醫院并沒有將這一結果及時告知家屬,家屬也沒人主動去詢問。于是,家族為死者舉行了傳統葬禮。按習俗,他們會在葬禮上多次親吻、撫摸逝者。結果全家都感染上了埃博拉,死亡6人,只剩下這一位幸存者?!叭绻琰c告知他們疫病防護知識,就不會造成這個悲劇了?!?/p>
“培訓班結束時,我們的每一位學員都會講一個中文詞語——全民動員。這四個字是我們應對非典時最重要的一個成功經驗,就是讓人人都知道傳染病的防護知識。一旦發現患者,立即隔離并通知定點醫院來接手治療,從一開始就切斷疾病的傳播鏈。”盧洪洲說。
塞拉利昂的文盲率是65%,當地人會說英文的也有限。因此,該國衛生部挑選了25名有一定文化水平和醫學知識的人,由盧洪洲他們做先期培訓、試講,再把這些人編進培訓隊。“講課時,我們用英語,他們用當地語言,這樣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培訓對象是來自社區的精英,如選區領袖、酋長、活躍分子和醫務人員等。經過一天培訓的社區人員,作為同伴教育員在社區發揮“火種”的作用,培訓他們的家人、朋友和周圍居民。這種培訓模式在應急傳染病中能快速有效的傳播知識、改變觀念和行為。盧洪洲說,由于這是首次針對普通民眾的公共衛生培訓,中國的這個培訓項目得到了聯合國與塞拉利昂國家總統的贊賞。
在經歷了非典的洗禮之后,中國已經建立了世界上最健全、最強大的傳染病監測控制系統。盧洪洲說,“我們獨有的三級防控網絡與聯防聯控機制值得其他國家學習。美國的疾病監控網絡在從國家到州這個層面還是暢通的,但再到縣一級,就沒有那么靈敏和快速了,這一點不如我們。”
塞拉利昂約有兩萬名中國人。因此,只要非洲還有埃博拉在流行,中國就有該病毒輸入的風險,尤其是在春節時期。不過,盧洪洲說,“但我一直有這個自信,依靠中國目前強大的傳染病防控網絡,一旦發現埃博拉病毒感染者輸入,就能迅速診斷它、控制它,不會讓它在國內流行起來,連小范圍流行的可能性都很低,所以大家不用擔心?!?h3>在傳染病防控第一線
2013年2月26日早晨,復旦大學附屬上海市第五人民醫院(簡稱五院)業務副院長致電盧洪洲,告訴他醫院收治了一家三口類似流感癥狀的患者,請他去會診。
“去之前,我就考慮傳染病的可能了,”他回憶說,“因此,我戴了口罩,做好防護之后才給病人做體檢?!焙芸欤R洪洲就發現3例患者的臨床表現都與重癥甲型流感的癥狀很相似,結合輔助檢查,他斷定,這是一種病毒性傳染病。
然而,究竟是什么傳染???眾人找不到答案。在盧洪洲趕來之前,五院就已經進行過常規已知病原體——甲型H1N1、H3N2流感、軍團菌、衣原體等檢測,結果均為陰性。出于職業敏感,盧洪洲有了一個大膽想法——這很可能是一種新發病毒感染。于是,他要求五院采集3例患者的血液、咽拭子標本,立即送到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的生物安全實驗室檢測。盧洪洲說:“在我會診之前、之后,也有其他專家參加會診,但當時留存標本的只有我一個人。”
過去27年的工作經歷,已經讓盧洪洲在傳染病防治領域享有盛名。然而,他還不曾獲得醫學王國的最高榮譽——發現一種新疾病,或者找到一種重大疾病的治療方法。盧洪洲一直都在等待這樣的機會。經過實驗室科研人員的努力,檢測結果表明,這是全球首次人類感染的H7N9型禽流感病毒。這一次,他的發現不僅是歷史性的,而且由于極早確認了病原體,為疫情的控制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盧洪洲能夠發現新型禽流感病毒患者并不是靠運氣。1988年從安徽蚌埠醫學院畢業后,盧洪洲回到老家,在淮北市人民醫院心內科工作。他考取了主治醫生資格,也學習了當時最新的介入、起搏器等操作技術。心臟內科醫生的收入是可觀的,老家的生活也很安逸,然而,他卻不甘于這樣的平淡與庸常。
1993年,盧洪洲決定去上海華山醫院進修。一系列的機緣巧合,使得已經報考心內科研究生的他,轉投華山醫院傳染科泰斗翁心華教授的門下。從此,他便踏上了傳染科醫生這條路。
在美國留學期間,盧洪洲目睹了艾滋病對美國臨床傳染病領域的沖擊,對此,他回憶說,“艾滋病可以說‘拯救了當時沒什么業務量的美國傳染病學界,病人頻發的機會感染讓原本清閑的美國傳染科醫生頻頻接受考驗,也藉此鍛煉了臨床技能,開展了大量的科研工作?!边@令他意識到,中國的傳染科醫生也可能面臨同樣沖擊。此時,翁心華與華山醫院主要從事艾滋病防治的潘孝彰教授也相中了盧洪洲,他們給盧洪洲寫了長信,勸他回國后從事當時國內鮮有人愿意做的艾滋病防治工作。
回國后的盧洪洲欣然領命。剛開始涉足艾滋病領域時可謂舉步維艱,盧洪洲說,那時沒有醫院愿意收治艾滋病病人,他們只能去病人家中抽血化驗。他手頭也沒有科研經費,只好瞞著太太用發表論文的獎金去買試劑。
2004年,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成立,艾滋病患者有了定點接收病房。盧洪洲參與了這一項目的籌建過程,出任中心副主任兼感染科主任。在這前后,他還參與了上海市與衛生部對SARS、禽流感、甲流防治策略的制定。
2009年4月,墨西哥暴發甲型H1N1流感疫情。當時,中國政府暫停接受墨來華航班,并決定派包機去接回滯留在墨西哥的中國旅客。此行必須有一位疾病防控經驗豐富、英語溝通能力強的感染病專家隨同,經歷過非典與禽流感防控考驗的盧洪洲成為此次赴墨首席專家的不二人選。
接到指令的當天就要出發。盧洪洲沒時間再回1小時車程以外的家,拎起隨身的手提電腦和相關資料立即前往機場。在路上,他就為這次包機任務制定了一整套防疫防控方案:同一排座位相隔而坐,前后排座位錯開,以最大限度拉開乘客距離。當飛機抵達墨西哥,滯留的中國旅客登機后,盧洪洲早已準備好了有關甲流疫情知識與防控要點的影像資料,在飛機上循環播放,還拿起話筒給大家講解。
“中國應當進一步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借鑒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在國外設常駐機構的經驗,這樣才能在世界衛生組織更有話語權?!贝舜芜h赴非洲的經歷,讓盧洪洲對中國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又有了新的視野。
這位年富力強的傳染病專家自己也不知道,何時會有下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