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聶書賓
不久前,一位中學語文教師的一句話,著實令筆者好沒面子。他說:“你們報紙的標題叫我在課堂上當成改錯的‘反面教材’了,標題都有那么多的毛病,不應該呀!”
的確,近一個時期,筆者也注意到,多家報紙的標題問題連連,有失水準,令人遺憾。標題可以說是報紙的“臉面”。其大大的字號,一旦有了問題,真的就成了“禿頭虱子”,千方百計要獲得的“吸引眼球效應”,也就不請自來了。試以幾則“問題標題”為例,簡析“問題”所在及其動因:
例題1: 我省大部分地區沐浴春風
這則標題出自于2014年3月25日某省黨報一版,是與居于版心位置、以反映候鳥遷徙為內容的大幅立版照片構成一體的一則消息的標題,其副題是“氣溫明顯上升,晝夜溫差依然較大”。這顯然是編輯的“精心”制作,采取同類稿件合并成欄的手段,將一幅頗具美感的候鳥回遷、寓意春天來臨的照片,與一則報道氣候變化的短消息用醒目的線條圈成一個專欄,在版面上構成了搶眼強勢。由此,也使這則字號并不算太大的標題格外引人注意。問題顯然出在“大部分地區”這個限制與“沐浴春風”搭配不當,言外之意,有的地區就沒有“沐浴春風”,鬧出了笑話。
其實,細看這則消息正文,其中根本就沒有“沐浴春風”的字樣。其內容的核心就是“未來兩天我省大部分地區天氣晴好,氣溫明顯回升”。若想叫標題虛實結合有點文采,主題可擬為“春風駘蕩 溫暖宜人”,副題可實一點:“我省大部分地區氣溫明顯回升,晝夜溫差依然較大”,如此便可。其“問題”出現的根由,十有八九在編輯。一般情況下,為了避免標題平庸,負責任的編輯就會絞盡腦汁地冥思苦想,以盡量擬出較為滿意的標題。可有的時候稍有不慎就會顧此失彼,避免了“平庸”,卻造成了“過失”。這種現象在業界較為普遍,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而已,應當引以為戒。
例題2:張俊運們汗水澆注“口岸夢”
例題3:村民老周等用上室內衛生間
這是“新春走基層”專欄里并排刊發的兩篇通訊的標題。稿件見于2014年2月16日某省黨報一版。作為普通受眾,讀了這樣的標題,第一感覺就是有點“別扭”,因為這種“說法”不太合乎我們的語言習慣。
若從專業角度看,這兩則標題的毛病在于“確指、泛指混淆不清”,造成了沒必要的“累贅”。要確指,就是“張俊運”“村民老周”。而這兩則標題要表達的顯然不是具體對象,而是一個群體。關鍵在于,“張俊運”和“村民老周”只是他們那個群體的普通一員,并不具有代表他們群體的“符號意義”,因而用“張俊運們”“村民老周等”指代群體毫無意義,是“贅語”。
去掉“贅語”,二題分別可精煉為“汗水澆注‘口岸夢’”“村民用上‘衛生間’”。例題2去掉了“張俊運們”,其含義絲毫沒變,一讀便知說的是口岸建設者的辛勤付出;例題3說的就是“村民”的事,“老周等”純屬多余,就該去掉。去掉“室內”,將“衛生間”加引號,變為“特指”,不但強調出“不是一般衛生間”的含義,而且還與前個標題的“口岸夢”形成呼應,使標題的外在形式增加了一點“巧妙”、體現出“整齊劃一”,具有了一定的“形式美”。
造成這兩則標題出現問題的主要因素,應該說是編輯缺乏嚴謹認真、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擬制、修改、美化標題是編輯的基本功,只有在平素工作中養成“不爽一字一詞”“每題必經推敲”的嚴謹習慣,才能日積月累獲得過硬本領,成為一名出手不凡的好編輯。
例題4:合作撐腰 鐵牛助陣 政策護農(引題)
BQ 備春耕不犯愁(主題)
例題5:預防職務犯罪 當好人民公仆
上述這兩則標題出自2014年3月25日某省黨報一版。乍一看,這兩則標題好像沒啥毛病,可仔細一琢磨,還真的有問題。
例題4的問題就出在“不犯愁”三個字。“BQ備春耕不犯愁”成了新聞,言外之意,好多地方備春耕犯愁就應該是常態化。事實是如此么?當然不是。這里的問題就在于,標題表達一個含義,盡量要用肯定句式,不用或少用否定句式,應該采用“是怎么樣”而非“不怎么樣”的表達方式。這是擬制新聞標題避免出現歧義的一個基本要求和技巧。再者,用“不犯愁”來表達備春耕的狀態也不夠準確,“標準”是不是太低了呢?
這則標題的主題其實已經“水到渠成”,只須從新聞導語中“移”出便可——農民備春耕有了“靠山”,既準確又形象,何樂而不“用”呢?加之與引題相呼應,可謂渾然一體。

圖為文中提到的問題標題之一。
例題5是刊發在例題4一稿下部某檢察院的宣傳欄題。這則欄題犯了邏輯錯誤:“預防職務犯罪”是“當好人民公仆”的必要條件,而非“充要條件”,即“當好人民公仆”包括多項條件,“預防職務犯罪”只是條件之一,僅靠這一條,是支撐不起“當好人民公仆”這一命題的。
這樣的欄題刊登在報紙上也是不應該的。編輯作為把關勘誤者,理應盡到應有的職責。
上述兩則標題的問題相對而言是隱晦難辨的。這就要求報紙編輯出版的把關人,必須具有專業水準、能夠發現“深層次問題”的“硬功夫”。既要當“專家”,又要當“雜家”,善于運用辯證思維、邏輯思維、逆向思維、發散思維和各種專業技巧來處理新聞稿件、制作新聞標題,這樣才能不斷提高新聞標題的制作水平。
例題6:JX街頭一瞥:花海如簇
這則標題是某地晚報2013年5月17日一版一幅展現杏花綻放美妙春景大幅照片的題圖文字。只可惜,爛漫的春花被“花海如簇”四個字搶了“風頭”,讀者對“標題”的關注遠遠超過了圖中的美景。
“花海如簇”顯然是文理不通的。既已成“海”,怎能“如簇”?是套用“花團錦簇”弄巧成拙,還是把“花團錦簇”錯成了“花海如簇”?不論如何,這樣的文字所流露出的只有無知與淺薄。
任何事情都是有底線的。面對低得不能再低的如同笑話的文字失誤的“底線”,我們能夠笑得出來嗎!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電子閱讀已成為人們的閱讀常態。由此出現的淺層次閱讀、碎片化閱讀,無疑正在造成更多的人群文化知識根基的松懈。這或許就是造成出現“花海如簇”這類笑話的原因之一。
作為媒體人,我們不但要做好新聞,更要承擔起文化傳播、凈化和規范使用母語的社會責任。而新聞標題,恰同于報紙的“臉面”。它的胖瘦俊丑,無疑對受眾具有引導、影響、示范作用。可以說,標題就是報紙文化品位的“臉面”,是衡量報紙新聞采編水平和文化水準的最顯著的“標尺”。
鑒于上述所列“問題標題”并非“鮮見”,進一步重視提高報紙新聞標題擬制、把關、編排水平,是報紙出版工作在轉型特殊時期穩住陣腳、與各種新興媒體競爭、融合過程中發揮所長的重要一環。
重視標題擬制,歷來是我們黨辦好報紙的優良傳統。胡喬木同志在談到寫文章起標題時說:“有時候想一個好標題,等于寫一篇文章所用精力的三分之一。”鄧拓同志也曾詼諧地說過:“誰要是給我想出一個好標題,我給他磕三個響頭。”
我們應該以新聞界老前輩為榜樣,把擬制標題這項看似不起眼的工作切實重視起來,坐得住板凳求知于書本厚積薄發,彎得下腰來勤謹于實踐精益求精,用一道道靚麗的新聞標題,來書寫和記錄屬于我們的精彩的新聞生涯。(注:例題4主題中的“BQ”和例題6引題中的“JX”,系筆者有意隱去地名的字頭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