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亞茹
媒體創辦記者工作室并不是新鮮事物,早在2010年,全國黨報系統便有了較早的一個以記者名字命名的《深圳特區報》“徐華工作室”。幾年時間過去了,新媒體日益強大,紙媒被一片“唱衰”聲所圍繞。有人因此說,工作室不再流行,原因是傳媒生態發生了變化,缺乏相應的體制機制。
果真如此嗎?《大連日報》通過首個記者工作室的運營發現:立足于品牌化,堅持可持續發展,牽手新媒體,服務接地氣,解讀權威專業,體現人文關懷,傳統紙媒完全可以通過記者工作室的成功運營達到聚攏人氣、拉動效益實現增長的目的,最終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2013年,創刊68周年的《大連日報》首次推出了以記者名字命名的“麗霞健康工作室”。創辦的目的非常明確:關注大健康,服務百姓,拉動廣告新的增長。實踐證明,媒體工作室要想成功,品牌運營是首位的。首先,現代社會,健康是人們關注的焦點與重點。工作室以跑醫療線的記者為“名片”,打出“私人訂制”健康的品牌,自然吸引眾多關注。同時,總編輯親自掛帥,舉全報社之力打造這一“新生事物”。設計專門的LOGO,固定編輯記者等團隊人員,每周固定日期及版面出版,培養讀者閱讀習慣、規律化。同時,打破傳統媒體報道模式,以3/4的版面呈現工作室內容,1/4留出廣告的位置,為將來新增廣告設下“伏筆”。版式上也力求突破、創新。
信息時代,傳統媒體一定要借助新媒體“包裝”自己、營銷自己。隨著“麗霞健康工作室”在紙媒上的問世,其微博、微信公眾平臺也同時啟動,線上線下,形成矩陣,及時互動、發布信息及資源,使工作室剛一面試,就獲得了眾多“傳統”老讀者及“新銳”年輕讀者極高的關注度。
以此為“陣地”,開通了“大連就醫指南”微信號,打造出大連地區最專業權威的就醫服務平臺,讀者只要關注此微信公眾號,就可實現網上預約掛號、尋醫問藥、醫院導航、在線咨詢等方便、快捷的服務。目前,此微信公眾號已擁有粉絲10萬多人,版主“美小護”已成為大連地區健康代言人。
與新媒體相比,紙媒尤其是黨報,其權威性和公信力比較強。記者工作室在創建品牌的基礎上,力求在專業、權威上做深度解讀與報道,經過一段持續的運作,自然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力。
記者工作室以團隊形式運作,以編輯為主導,策劃是工作室的靈魂,做深度、獨家報道,體現時效性與服務性。深度報道是工作室“王牌”,如關注兒科醫生缺乏現象的《明天,誰來為我們的孩子看病》;關注因缺少運動產生健康問題的《今天,誰在運動》;關注“第一口奶”現象的《奶粉不會引起依賴》等,所有選題都做到“落地”、專業、權威。同時,體現獨家,《大連人人均每天吃鹽太多了》雖然選題并不是很新,但卻是在對海島居民一周吃鹽情況的最新調查結果出來后做的,配以圖表形式,力求達到“觸目驚心”的效果,讓大連人少吃鹽。從新近發生的國內、國際新聞中找到契合點,重新進行二次解讀也是工作室選題的一個方向,“第一口奶”“奶伴侶”等選題都是由此而來的。
有趣、好玩、簡單易懂也是工作室選題內容的要求。《此換臉并非真“換臉”》一稿是在福建一被毀容的女孩要在肩部培養一個新臉,然后重新換個新臉的新聞發生后第二天,采訪本地專家后,對這一神秘又引人關注的醫療整容技術進行專業、通俗而且頗有趣味性的解讀,有時效性、又有趣味性。報道發出后,很多讀者反映,雖然這一技術對許多人來說有點遙遠,但看著挺有意思的,有看下去的意愿。
服務是記者工作室另一“王牌”。從工作室版面內容的設置上就可以感受到:“麗霞關注”“麗霞提醒”“麗霞在現場”“麗霞會見營養師”,其中,“麗霞幫你掛號”專欄更是將服務意識直接落實到報紙之外。
近幾年,看病難、看專家診更難已成為一種社會現象。工作室每期為讀者掛本市兩名知名專家的門診號,在當天版面上公布專家名單,讀者只要關注工作室的微博并轉發工作室的掛號微博,就有可能得到記者幫著掛好的所需號源。紙媒與網絡配合互動,報紙提高了發行與閱讀率,官微增加粉絲互動,讀者受益,一舉三得。目前,記者幫忙掛號已成為讀者熱議的話題,“看病不用再排隊,去大報找麗霞”已成為一句口號。
既然是以記者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有獨立個體在其中,就應該體現其個性、人性的一面,報道方式及版面安排都要與傳統模式有所區別。比如,前一段電視劇《大丈夫》熱播,關于夫妻年齡差別的話題成為熱點。健康工作室一直追求的是大健康理念,關注的是身心健康。為此,專門策劃了一期選題《年齡不是問題,夫妻雙方共同成長最重要》,彰顯了工作室的人文關愛。這種關愛還體現在“遵生筆談”專欄上。這是一個小言論,由工作室責任編輯每期撰寫。或結合報道內容,或緊跟當下熱點,以輕松優美的文字娓娓道來,以小見大,內容涉及生命、生活、情感等多方面,比如《別讓中年危機迷了你的路》《養生更要養心》《學會找樂老了會更幸福》等,都體現了強烈的個性特點及人文關懷,深受讀者好評。

讀者反映,有了這個工作室,仿佛有一個私人健康顧問一樣,親切、專業;行業主管部門的反饋是報道有思想有深度,還起到了一定的監督效果;來自廣告客戶的反饋就是點名要在工作室版面上做廣告。
“健康有事兒,就找大報麗霞”目前已漸漸在市民心中形成一種共識。微博、微信粉絲不斷增長。同時,在醫療衛生行業也樹立了一定的權威,有獨家信息都要在工作室發布。因專欄的成功,也有效地拉動了廣告的增量,有醫療機構指名要在專欄做廣告。創辦半年后,就新增廣告量近20萬元。
可以說,“麗霞健康工作室”運營以來,無論從受讀者歡迎程度還是拉動廣告收入新的增長方面,一直保持著良好勢頭。在新媒體沖擊之下,為黨報聚攏了人氣,取得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由此,我們總結出兩個觀點:
觀點一:強大的可持續性為紙媒提供了發展方向
眾所周知,新媒體最大的優勢是迅捷、快速,短期內形成強大攻勢,但猶如“曇花一現”,其“消失”的速度也是很迅速的,碎片化、零散化、很難形成記憶積累。前一段時間“演員文章出軌,周一見”的新聞事件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三天之內,與此有關的各種信息撲天蓋地,三天之后,無影無蹤。這看似一個八卦娛樂事件,卻也能真實地反映出新媒體的特性。而據有關調查研究顯示,人們需要新聞,不只是需要了解有關事件發生經過、結果等淺層信息,還希望了解關于事件發生的背景原因及未來趨勢等深層次信息。在這方面,傳統紙媒體顯然要比新媒體更具有明顯優勢。
“麗霞健康工作室”的運營正是體現了這樣一種可持續性的報道模式,在系統性、連貫性和報道深度上大做文章,提供給讀者的是經過策劃、分析處理后、更加真實接地氣的信息,帶給讀者的是“靜水深流”般的閱讀體驗,這種報道模式必然給紙媒體帶來可持續的發展前景。
觀點二:風格化與人性化讓紙媒與讀者共享獨特情感記憶
人是感情動物。人們通過閱讀不僅要得到感官上的一種體驗,還需要達到情感上的共鳴。新媒體千人一面,大多數時候是“冷冰冰”的、毫無感情色彩的大量信息的輸入,時間越久,受眾就會越感覺到信息爆炸所帶來的疲勞。
而紙媒與新媒體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具有明顯的風格特征和人性化。不同的紙媒有不同的風格。讀者注意力一旦被某種紙質媒體所吸引,就會養成固定的閱讀習慣。讀者每天從這種報紙上不只是獲知新聞,也會獲取審美愉悅和文化的享受,滿足情感上心理上的需要。
“麗霞健康工作室”的風格化、人性化特征非常明顯:健康、人文、服務。因此,在很短時間內便吸引了具有共同興趣愛好及情感追求的讀者的喜愛。讀者通過閱讀,與紙媒產生了共同的情感記憶,隨之而來的有可能就是一種長久的陪伴。所以,紙媒今后可將風格化、人性化進行到底,這也是紙媒生存發展的的一張王牌。 (《大連日報》生活專刊部主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