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預設的觸發項和預設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預設的信息正是由某些特定的詞等觸發的,預設觸發語有表達強烈的情感以及揭示句子本來的事實等的語用功能,適當引進預設理論和預設觸發語的相關研究成果能有效地提高留學生的學習效率,節省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現代漢語 預設觸發語 對外漢語教學
引言
預設(presupposition或前提、先設、前設)這個詞不是語言學家們主觀臆造的一個概念,預設現象實際上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工作、學習當中,包括語言世界和非語言世界,語言學家們正是在眾多現象中歸納總結規律提出預設的概念的。我們知道預設的產生不是某些確指描寫語所特有的,它“是許多的詞語、短語結構和句式所共有的現象”。這些能夠潛在地產生預設的語言成分被許多語言學家稱為“預設觸發語”(presupposition-triggers),也叫作“預設觸發項”“預設引發語”“預設引發項”“前提誘發語”等,余爾稱為“潛在預設指示詞(indicators of potential presupposition)”。(王躍平,2011:101)筆者搜集檢索材料發現,國內外對預設以及預設觸發語的研究十分廣泛且程度不斷加深,對預設觸發語與對外漢語教學的結合也有不少介紹,但還有進一步補充討論的空間,所以本文擬對預設觸發語的相關研究成果進行評述分析,并論證其成果運用于對外漢語教學的意義。
一、預設和預設觸發語的類型
(一)預設的分類
預設的概念最早在弗雷格提出的名稱指稱(所指)理論中產生的。弗雷格的《論涵義和所指》認為,無論我們斷言的是什么,當我們作出這個斷言的時候,我們就已經默認了這個斷言中的簡單的或者復合的專名具有指稱。他還認為,我們表達的一句話或者一個句子實際上預設了這個句子的名稱有所指,即預設了這個名稱所指對象的存在。(王躍平,2011:2)羅素在《論所指》中運用“獨立證明法”批駁了弗雷格的論斷。他認為,即使是一個以沒有所指的有定摹狀詞用作主詞的句子仍然具有真假值。(王躍平,2011:2-3)斯特勞森在1950年發表了《論指稱》一文,以及后續的系列研究成果的出版問世,使預設問題得到了學界的重視。他提到了具體語境下使用的問題,認為當我們做出一個論斷,而這個論斷是以摹狀詞為主詞的話,那么這個摹狀詞是有所指的,我們不會做出一個以沒有所指的摹狀詞為主詞的論斷。他還區分了兩個密切相關的概念:“預設”與“蘊含”。(王躍平,2011:4-5)接著塞勒斯對預設作了新的解釋,孕育了“語用預設”的概念,首開從說話人、語言使用的角度研究預設的先河,認為話語的預設如果不被滿足的話,該話語并不是不具備真假值,而只是表達得不恰當,不適宜交際。(王躍平,2011:6)
關于預設的分類,除了比較寬泛的語義預設、語用預設之分以外,國外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奧爾伍德的存在預設、事實預設、種類預設的分類,蓋茨達的潛在預設(可能預設)、實際預設(現實預設)的二分,余爾則把語義預設分為潛在預設和實際預設,接著把實際預設分為存在預設、事實預設、詞匯預設、結構預設、非現實預設和反實情預設等等。(王躍平,2011:67-69)國內關于預設的分類研究比較有代表性的,如徐盛桓(1993)主要“從語義—邏輯角度來研究預設,認為預設是在句義中體現出或暗含著的某些客觀事態、情況,作為句子所表述的整個事態、情況的事實基礎。并把預設分為絕對預設和相對預設,他們分別對應為存在性預設和事態性預設。”范曉的《語法理論綱要》將預設分為存在性預設、事實性預設、對立變化性預設和重復性預設。(褚靜,2007)
(二)預設觸發語的類型
卡圖南列出的英語預設觸發語達31項之多,列文森在《語用學》一文中選取了定指描寫語、敘實動詞、隱涵動詞、狀態變化動詞、表示重復的詞、評判動詞、時間從句、分裂句、帶重音成分的隱性分裂句、對比和比較結構、非限定性關系從句、反事實條件句和疑問句等13項。而在我國,著名學者范曉先生和藍純教授是比較早論及預設觸發語的,其中藍純教授(1999)的《現代漢語預設引發項初探》是國內最早研究現代漢語預設觸發語的文章,文章從日常生活會話中歸納了特指描寫、事實動詞、狀態變化、重述詞、時間狀語從句、強調句型、對比結構、與事實相悖的條件從句和問句9種比較活躍的現代漢語預設引發項,并對它們一一進行了舉例分析。范曉的《語法理論綱要》從與現實世界的聯系的角度研究預設觸發語,開啟了研究預設觸發語的新層面(麻曉雯,2011)。邢福義(1991)的《現代漢語》在第五章“現代漢語語用”的“話語理解”一節介紹了常用的6種前提觸發語,即:(1)表示重復的副詞,如“又、再”等;(2)表示狀態的變化的動詞,如“停止、改正、解決、糾正”等;(3)一些心理活動動詞,如“忘記、懊悔、后悔”等;(4)延接性詞語,如“繼續、正在”等;(5)疑問代詞、疑問句中的列舉選擇項,如“為什么、什么時候”等;(6)某些復句關系詞語,例如“要是、如果、雖然……但是……”等。“這是對漢語預設觸發語第一次較為系統的探討”。(王躍平,2011:19)通過上文的簡述,我們認為預設的觸發項與預設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預設意義的產生正是由不同的預設觸發項引起的。
二、預設觸發語的語用功能
隨著預設觸發語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加深,在現今對預設觸發語的研究又有了許多新的成果和創見,主要集中于語用學方面。例如何兆熊(1999)《新編語用學概要》在列文森的13種前提語的基礎上對主要的前提語作了一些必要的解釋,并認為“這些所謂的前提語應該被理解為表象、理解為潛在的前提的語言表達、理解為表達說話人的前提的語言手段”。索振羽(2000)《語用學教程》依據列文森的介紹挑選了預設觸發語的一些重要例句進行闡釋,提出我們“通常認為是預設的核心現象的取舍,實際上取決于我們對預設的定義,因為預設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學者們有許多不同的看法”。何自然、冉永平(2009)的《新編語用學概論》,主要從交際(包括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的角度分析前提關系及前提觸發語,認為“前提關系可能會受到句中某些詞語或者結構的影響而引發出來,這些詞語或結構被稱為‘前提觸發語,他們是前提產生的基礎”。文章雖然以漢語為例介紹觸發語,但是由于英語與漢語的情況基本一致,所以在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出,仍沒有跳出列文森的13種介紹的范圍。王躍平(2011)《漢語預設研究》對國內外預設研究的成果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梳理,將漢語語義預設的觸發語分為典型語義預設的觸發語和非典型語義預設的觸發語兩種,并對典型語義預設從定指描寫語、敘實動詞、狀態變化動詞、趨向動詞、施為動詞、強隱涵動詞、關系動詞、重述類動詞、句焦標記、帶序數詞的量詞短語、述補短語、時間狀語從句、比較句式、比喻句式、強調句式和充當了句子成分的疑問句17個方面進行了分類舉例敘述,又以觸發語的不同為準,把非典型語義預設分為詞觸發的、短語觸發的和語式觸發的三種,其中提出了不少新的概念,對預設觸發語問題進行了頗具創新性的理論思考。這里我們以邢福義(1991)《現代漢語》中介紹的六種前提觸發語為例,介紹預設觸發語的語用功能。
(一)表示重復的副詞。如“又、再”等。
(1)張三,你又遲到了。
(2)沒想到,張三會再犯這種類似的錯誤。
從例(1)中我們看到,“又”字預設張三以前遲到過。例(2)中,“再”字預設,我們沒想到張三會犯這種錯誤,但是,張三不僅犯了這種錯誤,還再一次犯了這種類似的錯誤,兩個例句都表達了說話者強烈的失望以及難以相信的情感。
(二)表示狀態變化的動詞。如“停止、改正、解決、糾正”等等。
(3)他已經停止一切的社團活動,專心學習了。
(4)這種做事馬馬虎虎的態度,他早已改正了。
(5)這次戶外拓展活動,解決了班級部分同學不參加集體活動,不主動和大家交流的問題。
(6)這次談話,糾正了張三心中對李四的誤解。
例(3)中的“停止”預設他原來參加了很多的社團活動;例(4)中的“改正”這一觸發語觸發的預設信息是他以前做事總是馬馬虎虎;例(5)中的觸發語“解決”含有的預設信息是班級有部分同學經常不參加班級集體活動,不積極主動和大家交流;例(6)中的“糾正”含有預設張三之前對李四有誤解。
(三)一些心理活動動詞。如“忘記、后悔”等。
(7)我忘記交作業了。
(8)張三很后悔跟李四講了小明的事。
例(7)我們看到,觸發語“忘記”意味著我本來打算交作業的;例(8)中“后悔”含有的預設信息是張三跟李四講了小明的事。
(四)疑問代詞、疑問句中的列舉選擇項。如“為什么、什么時候”等。
(9)張三為什么不把作業交給王老師?
(10)他什么時候到的徐州?
例(9)中的觸發語“為什么”含有的預設信息是張三沒有把作業交給王老師;例(10)中的觸發語“什么時候”預設他已經到徐州了。
(五)某些復句關系詞。如“如果……雖然……但是……”等。
(11)如果當時好好學習的話,現在也不會這么辛苦了。
(12)雖然他已經退休好多年了,但是還堅持閱讀寫作。
例(11)中的“如果”預設他當時沒有好好學習;例(12)中“雖然……但是……”觸發的預設信息是退休好多年的人都不再閱讀寫作了。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預設的信息是由某些特定的詞語等觸發的,我們可以根據這些特定的詞語來進一步把握預設的信息,預設信息的語用功能,比如隱含在句子中的強烈的失望、難以置信的情感以及事情過去的狀況等等。
三、預設觸發語知識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運用
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各國之間的交流不斷加深,而要想深入地適應一個國家的生活,學習目的國家的語言是最經濟的原則。我們知道,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實力不斷上升,國際地位越來越高,來中國尋求發展的外國人越來越多,這就催生了“漢語熱”現象,國內的漢語教學也如雨后春筍般迅速發展起來,針對如何提高漢語教學質量的討論會頻繁舉行,各地高校都迅速建立起了留學中心,開啟了對外漢語教學的新的教學模式。隨著教學研究的深入,我們發現教外國留學生除了有接觸不同國家留學生的新鮮感以外,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外國留學生由于對中國文化、中國人的思維模式、中國的習俗了解不夠導致在交流中總是會有言不盡意,或者說者有意、聽者“不解”的現象,這一點,進行過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師都有深刻的感受。現在我們了解了預設理論和預設觸發語的相關研究成果,就可以對相關問題進行高屋建瓴的把握,適當引進預設理論和預設觸發語的相關研究成果對對外漢語教學是大有幫助的,尤其在口語教學、聽力教學以及閱讀教學中,對預設理論、預設觸發語知識的了解,都能有效地提高留學生的學習效率,節省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率。現具體分析如下:
(一)口語教學
把預設觸發語的知識引入對外漢語教學課堂,可以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避免出現病句。例如:
*我提前沒有準備。(*表示表述不正確的句子)
我之前沒有準備。
這里如果只告訴學生“我提前沒有準備”不對,漢語中沒有這種說法,“我之前沒有準備”才是正確的,學生死記硬背也是可以記住的,但是如果我們用預設的知識來說明,那么學生就會記憶得更加牢固且輕松。理由如下:提前,“用作動詞,是指把預定的時間或者原有的順序往前移,其用法有a.常作狀語,如提前動身;b. 作帶賓、帶補謂語,賓語常由表示時間或順序的詞語充當,補語常由‘到組成的介賓詞組或數量詞組充當,如時間提前了三次;他在班上的名次提前了,由原先的第五名提到了第二名;c.作定語,要帶‘的,如提前的時間過早,所以人沒有到齊;d.帶上定語活用為名詞作主語。如完成計劃時間的提前是由上級主管部門決定的。”(馮志純,2010)一般表示否定時,否定詞應該放在動詞前,正確的是“我沒有提前準備”,預設說話者本打算在預定的時間前做某事的,但是由于各種原因,在預定的時間點前沒有做。之前,“方位詞。a.表示在某個時間或者處所的前面,如:吃飯之前要洗手。(注意:多指時間,少指處所)b.單獨用在句子開頭,表示在上文所說的事情以前,如:之前,我并不認識他。”(現代漢語詞典,2012:1665)之前,這一觸發項觸發的預設是指說話者在某一特定的時間點前打算或者沒有打算做某事。用在否定詞的前面,和“提前”屬于近義詞。通過這樣的解釋,學生不僅能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便于掌握。
(二)聽力教學
在聽力教學中,我們通常是一起觀看視頻,然后就觀看的內容進行討論,例如《金太狼的幸福生活》第一集。
小米媽:你哪的人啊?
金亮:東北
小米:他現在住北京了。
小米媽:別說話,沒跟你說話。你插什么嘴啊?
小米:那行
金亮:是是,我在北京上的大學,現在就在北京工作了。
小米:對
小米媽:你叫什么名字?
金亮:金亮
小米媽:盡量!
金亮:金亮,金子的金,閃閃發光的亮。
小米媽:閃閃發光那叫光,什么叫閃閃發光的亮啊!哪有這么說話的,真是
小米:他這不是緊張嘛!
小米媽:你別說話,我這跟你說話了嗎,別插嘴。
(對金亮)你在北京工作是吧?做什么工作?
小米:他是大夫。
小米媽:職業還湊合,哪科啊?內科、外科、骨科、口腔科還是耳鼻喉啊?
金亮:婦科
小米媽:(強笑一聲,拉著金亮)走,拿著,快點啊,我讓你走呢!(不顧金亮和小米的話把金亮趕出了門外)
……
小米:這婦科醫生怎么了?他也是醫生啊!你知道這一天當中有多少個孩子要經過他的雙手,來到這個世界上?多么神圣的一個職業!多么高尚的一個職業!
小米媽:行行行,他高尚,他神圣,行不行,誰愛嫁給他誰嫁給他,我沒意見,但你,堅決不許嫁給他!
小米:為什么呀?
小米媽:米兒,你懂不懂啊!你是要跟他結婚的,你懂不懂,
小米:啊!
小米媽:你每天得摟著她睡覺,你懂不懂啊!你說他一婦科大夫!
小米:媽媽媽,他要不是婦科醫生,我還不喜歡他了呢我。
小米媽:什么你,你說什么呢你?
小米:我就這么跟你說吧,……
上面是第一集的兩個片段,學生很喜歡其中幽默風趣的對白,但是對其中的矛盾點,米小米的母親不允許小米的丈夫(金亮)是婦科大夫這一點,一位五十歲左右的韓國女學生表示很不理解,她認為如果自己的女兒找到了一個大夫,不管是哪一科,自己都會很高興。我們認為這種不理解是由于學生對于視頻中主人公的話語的預設信息不了解造成的,視頻中米小米的母親對金亮的排斥不僅僅是因為他的職業問題,還有其他包括戶口(不是北京人)、房子、經濟能力等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學生在觀看時只關注了其中的一點,對于其中的預設信息沒有全面地把握和理解,所以才出現了文中的問題。
(三)閱讀教學
我們知道,對于大多數二語習得者來說,缺乏對必要信息的了解是造成閱讀困難的最大的障礙。有時候學習者認識一句話的每一個漢字,但是卻對這一句話的意思不得甚解。所以我們需要在閱讀教學中恰當地引入預設觸發語的知識,甚至有學者建議把預設的知識編入對外漢語教材,筆者認為也未嘗不可。比如我們學習《讀者》2013年19期中的一篇文章《父親到死一步三回頭》(作者袁勁梅):
我小的時候不知道魚會生病,鳥會中毒,小孩子會死。但是我的父親知道,他是一個生物學家。后來我父親死了。我父親告訴我,長江的魚不能吃了;在江邊白茅上飛著的鳥兒,飛著飛著就摔下來死了,在長江邊出生的孩子,有的小小年紀就得了肝癌。
在最近一次回江南的時候,我看見長江渾黃的水悶聲不響地流著,就像一個固執的老人,拖著一根扭曲的桃木拐棍,充滿怨恨地從他的不肖子孫門前走過,再也不回頭了。
這時候,我感到,我必須告訴長江和長江邊的不肖子孫我父親的故事。我父親到死對長江都是一步三回頭。我希望到人們總算懂得該向自然謝罪的那一天,他們會想起我講過的這些故事。
……
文中的生詞量不大,學生幾乎都知道怎么認讀,但是對文中作者的強烈感情表示十分的驚奇,實際上它是對前文的鋪墊或者說是對作者的預設信息不了解。我們在閱讀教學中,不僅要注重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也要重視對預設信息的理解能力的提升。我們說中國人對長江的感情就如同韓國人對漢江的感情。之所以作者寫這篇文章具有這么強烈的感情,其原因還包括作者的父親是一名生物學家,對作者從小到大的成長有一種熏陶和影響。這樣運用對比方法進行教學,比起反復的長篇大論的講解省時而且高效。
實際上,預設理論的研究成果、預設觸發語的研究成果,不僅對對外漢語教學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對其他的包括語文教學、言語交際教學、修辭教學、文學創作、廣告制作、新聞采訪、法律文件、法庭詢問、審問技巧都很有意義,預設現象普遍地存在于在人們的言語交際活動之中,可以說人們的言語交際實踐活動離不開預設,離不開預設觸發語的研究。
四、小結
綜上所述,我們知道預設現象普遍地存在于人們的言語實踐、語文實踐之中,對預設的研究、預設觸發語的研究雖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總是沒有一個定論,所以我們在用預設理論輔助對外漢語教學的同時,也是為預設以及預設觸發語理論的研究開啟了一個新的層面,有助于對預設理論、預設觸發語理論研究的深入,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過程。
(基金項目:2013年度江蘇師范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計劃一般立項[2013YYB076])
參考文獻:
[1]王躍平.漢語預設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2]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3]索振羽.語用學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4]何自然,冉永平.新編語用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5]邢福義.現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6]馮志純.現代漢語用法詞典[Z].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
[7]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Z].商務印書館,2012.
[8]藍純.現代漢語預設引發項初探[J].外語研究,1999,(03).
[9]丁愛群.預設的觸發語研究[J].長治學院學報,2006,(12).
[10]李雯婧.預設研究綜述[J].說文解字,2008,(03).
[11]徐盛桓.“預設”新論[J].外語學刊(黑龍江大學學報),1993,(01).
[12]褚靜.中英預設觸發語研究綜述[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3).
(朱苗苗 江蘇徐州 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 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