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新課標在“教學建議”中首先強調,要“全面發揮語文課程的功能,促進學生素質的整體提高”。“高中語文課程應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應該繼續關注學生的語言積累以及語感和思維的發展,幫助學生在閱讀與欣賞、表達與交流的實踐中,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增強語文應用能力,培養審美能力、探究能力”。這就明確提出了高中語文教學的目的是“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素養”的內容是“語言積累以及語感和思維的發展”,方法是“閱讀與欣賞、表達與交流”,能力的內涵為“應用、審美、探究”。
這些具體的要求在古詩詞教學中則體現為加強誦讀指導,喚醒主體意識,凸顯語文風味,讓學生在誦讀中感受和體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從而得到精神陶冶和審美愉悅。
古詩詞教學,歷來推崇聲情并茂的誦讀。通過誦讀,可以引導學生借助想象,再現場景,品味語言,體驗生活,領悟妙趣,陶冶心性。從而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優秀文化的感情,提升應用、審美和探究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在讀懂古詩文的同時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筆者仍然推崇本色的“四讀”法,即:默讀,感知疏通;朗讀,描述概括;品讀,品味探究;誦讀,鑒賞小結。具體操作程序例析如下:
一讀(默讀),感知疏通
(一)默讀全詩,初步感知
例如,學習《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時,通過默讀,學生可以初步感知辛棄疾作為一代抗金名將,從早年追隨耿京抗金,到南下獻上《美芹十論》,一生主張收復中原的一腔忠烈之氣。進而感知詩人登上北固亭,感慨壯志未酬、懷古實為傷今的意圖。
(二)對照注解,疏通詞句
默讀過后,對照注解,弄清了《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孫權、劉裕、劉義隆、廉頗等典故的內涵,就會為進一步讀懂全詩掃清障礙。
二讀(朗讀),描述概括
(一)朗讀全詩,描述畫面
在掃清字詞障礙后,引導學生大聲朗讀,然后讓學生或口頭、或書面描述詩歌的畫面,是進一步加深理解的前提。學習柳永的《雨霖鈴》,可以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分上下闋分別描述畫面,要求展開聯想,補充細節。如上闋的畫面可以這樣描述:秋風蕭瑟的黃昏下,幾只孤零零的蟬兒在有氣無力地嘶叫,一場冰冷的急雨打在路邊的長亭中,打斷了蟬的叫聲,也似抽打在這對即將分手的戀人的心頭。兩個人彼此間默默相對,淚眼相看,端起酒杯來卻又難以下咽。清秋暮雨,長亭餞別,帳飲無緒,艄公偏又不成人之美,不忍分手又不得不分手。一時間百感交集,只有淚眼相看,執手凝咽了。一雙無力卻有情的手,兩對無神卻有意的眼,脈脈傳情。煙波浩渺,暮靄深沉,天地遼闊,前途難測。
(二)整合意象,概括大意
畫面的描述,加深了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可進一步要求學生對詩歌的內容進行概括。可以將《雨霖鈴》的內容作如下概括:上闋寫別時凄涼,融情入景。捕捉物候變化,精心設置環境,集遠近背景于一刻。下闋寫別后冷清,以景寫情。渲染孤寂情懷,著意烘托氣氛,融喜憂之情于一體。
三讀(品讀),品味探究
學生對詩歌讀過兩遍,在對詩歌的思想內容整體把握之后,可以再采用領讀、齊讀、分角色朗讀等多種形式朗讀,細細品味,深入探究其思想內容和表現特色。
(一)品味詩句,煉字煉句
在三讀(品讀)的基礎上,要進一步引導學生品味詩句的精妙,讓學生找出最能打動自己的詞句加以分析,說明作者遣詞造句時方法之精妙。例如,讀《念奴嬌·赤壁懷古》的上闋,可以讓學生抓住“浪淘盡”的“盡”來體會宇宙永恒,人類渺小的自然法則;抓住“亂石穿空”的“穿”字,品味怪石的氣場之大,穿透力之強。
(二)對比分析,探究意圖
還可以通過多角度的對比分析,探究詩人真正的表達意圖。仍以《念奴嬌·赤壁懷古》為例,下闋中的“強虜”與“檣櫓”的版本不同,表達效果各不相同,前者突出對方的強大,盡顯周瑜運籌帷幄、以弱勝強之儒將風流;后者運用借代,突出曹操水軍頃刻間化為灰燼的結果,形象具體。
四讀(誦讀),鑒賞小結
(一)誦讀全詩,品味意境
最后要求學生在揣摩全詩意境的基礎上,有感情地誦讀全詩,進而加深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如,讀杜甫的《詠懷古跡》(之三),可以引導學生聯系首聯“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的“尚”字,品味詩人對王昭君生長名邦,歿身塞外,僅遺此跡濃重的傷悼之情。聯系頷聯“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中的“一去”二字,品味王昭君“去紫臺”而“連朔漠”的怨恨之由,以及生離漢國,死葬異邦,其骨雖朽,其冢猶青的怨恨之結。聯系頸聯“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月夜魂”中的“省識”品味君王之昏庸,后宮之黑暗,進而體會美如明妃,生前失寵,死后無依,離家去國,遺恨絕域的凄怨之情。并推而廣之,詛咒埋沒多少人才的社會制度。聯系尾聯“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中的“千載”二字,品味其怨恨之長久,離家去國之怨思。感明妃遺恨絕域,嘆志士失遇無路。
(二)分析手法,鑒賞主旨
如,杜甫的《旅夜書懷》,即景抒懷,于細膩的繪景之中含蓄地表達了詩人杜甫因政治理想不得實現的孤獨、寂寞與憤恨,感情激越,形象鮮明,境界宏闊??梢砸龑W生弄清其中幾種對比的內涵,即自然的宏闊與詩人的渺小之對比,遼闊偉麗的樂景與詩人孤獨的哀情之對比,偉大的理想和殘酷的現實之對比。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體會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
經過以上的循序漸進的反復誦讀,不僅可以調動學生主體的積極性,讓學生全程參與教學過程,變教師的講解為學生的閱讀體驗,讓學生真正成了課堂的主人,而且通過反復的語言活動,讓學生在不同的閱讀階段分步解決不同的問題,由淺入深,在誦讀中理解,在理解中加深,在探究中明了,循序漸進地進入到文本的內核,進而把握詩歌的內容,加深對主旨的理解。
在古詩詞教學中實施“四讀”步驟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誦讀感知的過程不能簡單地以錄音取代主體誦讀體驗。有時候沒有錄音,反而更能突出學生的本體閱讀體驗的效果。
第二,要求學生描述概括時,不能以機械的翻譯代替連貫、流暢的畫面描述。可以通過想象,融入主體經驗,必要時可以適當調整句序,增刪內容。
第三,品味探究時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個性化解讀急中生智,因勢利導,臨場調控,而不是不加評點,或是將學生的思路硬拉回到教師預設的程序上。應該抓住契機生成,這往往是課堂出彩的地方。
第四,鑒賞小結的過程應放心大膽地交給學生,給足學生討論的時間,采取鼓勵欣賞的方式,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宋銀華 江蘇省大豐高級中學 22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