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水滸傳》中,出現了很多江湖人士專用的詞語,例如剪徑、剪拂等。這些詞語多出自綠林好漢之口,為作者筆下的英雄人物增色不少。本篇列舉了書中比較有代表性的21個詞語,解釋了它們在書中的用法,并且征引了其他書中的例證加以比較。
關鍵詞:《水滸傳》 綠林 剪徑 剪拂
術語是指特定領域中對一些特定事物的統一稱謂,是溝通交流的標準語言和通用語言。各行各業中都有各自的專業術語,這其中就包括一些江湖術語,或說綠林術語。在明人小說中,有很多反映綠林豪杰事跡的作品,如《水滸傳》《說岳全傳》《楊家將演義》《兒女英雄傳》等等。在這些作品當中,綠林好漢們經常使用一些術語,即“黑話”,很有江湖特色。這些術語,不僅可以反映作品中英雄好漢們鮮明的個性,也可以為我們了解當時明代社會的語言習俗提供幫助。本文以《水滸傳》所出現的綠林術語為研究對象,分析其在當時語境下的含義,借以對明代小說中的綠林術語的使用情況進行初步了解。
1.翦拂/剪拂
《水滸》之中,最有代表性的綠林詞語,當屬“翦拂”,或作“剪拂”。第四回寫道:
“原來強人下拜,不說此二字,為軍中不利;只喚作“翦拂”,此乃吉利的字樣。”[1](P129)
這里已經給出了解釋,“翦拂”的意思就是下拜。因“拜”與“敗”音同,綠林好漢們忌諱失敗,因此用“翦拂”代替“下拜”。書中多次出現“翦拂”,如第五回:
“智深說姓名畢,那漢撇了樸刀,翻身便翦拂,說道:‘認得史進么?”[2](P145)
又如第四十三回:
“李逵便笑道:‘我的哥!你何不早說?便和李云剪拂了。”[3](P824)
書中出現次數:10次。
2.借糧
“借糧”一詞,也是典型的綠林用語。好漢們似乎以為“搶”字過于難聽,于是便用“借”替代。而“借糧”的結果,必然是有借無還。如第一回中:
“跳澗虎陳達道:‘說得是。如今便去華陰縣里先問他借糧,看他如何。”[4](P66)
強盜頭目陳達,引領著一百四五十小嘍啰,來找史進史大郎借糧食,卻被史進輕松拿下。“借糧”幾乎是所有綠林好漢都會做出的舉動,因為這是好漢們養家糊口的主要營生。梁山泊便多次向附近州縣借糧,如東平府、東昌府等等。
書中出現次數:11次。
3.落草
落草,有兩種含義,一指逃入山林做強盜,一指胎兒出生。在《水滸傳》中,所有出現的“落草”,均是前者之意。因為強盜一般都扎根在草木茂盛的深山野壑,故市人把他們稱作“草莽”或“草寇”。而一個人要入伙,就被稱為“入草”或“落草”。如第一回:
“朱武哭道:‘小人等三個累被官司逼迫,不得已上山落草。”[5](P69)
又如第十一回章名:“梁山泊林沖落草,汴京城楊志賣刀。”
書中出現次數:31次。
4.翦徑/剪徑
意為攔路搶劫。如第五回章名“九紋龍翦徑赤松林”,其中魯智深碰到劫路的強盜,說道:
“俺猜這個撮鳥是個翦徑的強人,正在此間等買賣,見灑家是個和尚,他道不利市,吐了一口唾,走入去了。”[6](P144)
第二十六回,張青向武松說道:
“小人只在此大樹坡下剪徑。”[7](P524)
第四十二回,章名即是:“假李逵剪徑劫單身,黑旋風沂嶺殺四虎。”
書中出現次數:13次。
5.火并
“火并”一般指同伙之間的自相殺傷。林沖火并王倫是《水滸》中最有名的“火并”之例,在第十八回中,屢屢出現火并一詞:
“吳用道:‘……小生略放片言,教他本寨自相火并。”[8](P358)
“今日林教頭必然有火并王倫之意。”[9](P361)
“晁蓋、劉唐便上亭子來虛攔住王倫,叫道:‘不要火并!”[10](P363)
當然,不是同伙的人進行廝殺,也可以用“火并”,如第一百一十九回:
“王稟、趙譚大怒,便要和阮小七火并。”[11](P1886)
書中出現次數:7次。
6.歇馬
《水滸》中的歇馬,是一個客套用詞,意指入伙。如第十八回:
“王倫便起身把盞,對晁蓋說道:“感蒙豪杰到此聚義,只恨敝山小寨是一洼之水,如何安得許多真龍?聊備些小薄禮,萬望笑留,煩投大寨歇馬,小可使人親到麾下納降。”[12](P362)
王倫意欲送晁蓋等下山,又怕惹惱了他們,于是言語間甚是小心。又如第六十一回:
“酒至數巡,宋江起身把盞陪話道:‘夜來甚是沖撞,幸望寬恕。雖然山寨窄小,不堪歇馬,員外可看“忠義”二字之面。宋江情愿讓位,休得推卻。”[13](P1146)
宋江對盧俊義極盡客氣之詞,“不堪歇馬”,尤顯敬意。
書中出現次數:7次。
7.推金山倒玉柱
“推金山倒玉柱”,是一種唱喏的形式。唱喏,即下屬對上級、晚輩對長輩的作揖。書中共出現四次“推金山倒玉柱”,分別是:
“武松當下推金山,倒玉柱,納頭便拜。”(第二十三回)[14](P437)
“那兩壯士聽罷,扎住了戟,便下馬,推金山,倒玉柱,都拜道:‘聞名久矣!”(第三十四回)[15](P651)
“楊雄道:‘這個是我今日新認義的兄弟。你是嫂嫂,可受半禮。當下石秀推金山,倒玉柱,拜了四拜。”(第四十三回)[16](P838)
“燕青便起身,推金山,倒玉柱,拜了八拜。這八拜是拜住那婦人一點邪心,中間里好干大事。”(第八十一回)[17](P1429)
每次“推金山倒玉柱”,其后便緊連著下拜之禮。可見這并不是普通的唱喏,因為普通的唱喏不至于下拜;這里需要下拜,可見這是一種十分正式、十分莊重的唱喏形式。
書中出現次數:4次。
8.作杯
謂擺酒請客。第二十三回:
“武松道:便是縣里一個相識,請吃早飯。卻才又有一個作杯,我不奈煩,一直走到家里來。”[18](P443)
又如第三十六回:
“宋江笑道:‘差撥哥哥休怪罪,不及陪侍,改日再得作杯。”[19](P698)
書中出現次數:2次。
9.發市
本意指商店每天或每年做成的第一宗買賣,取其吉利之意。如第二十三回,王婆與西門慶打諢,說自己生意不好:
“三年前六月初三下雪的那一日,賣了一個泡茶,直到如今不發市。專一靠些‘雜趁養口。”[20](P457)
到后來,好漢們也開始使用這個詞,如第三十回,武行者看著自己的雙刀,說道:
“刀卻是好,到我手里不曾發市,且把這個鳥先生試刀。”[21](P591)
又第六十二回:
“黑旋風李逵道:‘我這兩把大斧多時不曾發市,聽得打州劫縣,他也在廳邊歡喜!”[22](P1169)
如此,便不是做生意的開張,而是說自己的本事得以施展。或許可以說,殺人便是好漢們的生意,似此則還是用其本意。
書中出現次數:4次。
10.澆手
手藝人做工之后,需要旁人協助,以水澆手,洗凈之后方能吃飯,于是“澆手”引申為吃飯之意。第二十三回中,王婆要西門慶出錢買酒食,說道:
“不是老身路歧相央,難得這個娘子在這里,官人好做個主人,替老身與娘子澆手。”[23](P467)
勸潘金蓮留下吃飯時又說:
“正是專與娘子澆手,如何卻說這話?”[24](P467)
書中出現次數:3次。
11.搗子
意即“家伙”“流氓”“光棍”之類,是一種對他人的鄙稱。如王婆稱呼病危的武大郎:
“如今這搗子病得重,趁他狼狽里,便好下手。”(第二十四回)[25](P480)
武松醉打蔣門神之前,先教訓了酒店里的幾個伙計:
“這幾個火家搗子,打得屁滾尿流,乖的走了一個。”(第二十八回)[26](P556)
又如武松喋血鴛鴦樓之后,逃跑途中被菜園子張青的四個伙計勾倒抓住,被張青釋放之后,
“那四個搗子只顧磕頭。”[27](P585)
《金瓶梅詞話》對這一詞解釋道:“那時,宋時謂之搗子;今時,俗呼為光棍是也。”[28]
書中出現次數:6次。
12.入馬
與“入港”意同,即勾搭女人上手。因舊醫書稱女陰為馬眼,故名。第二十五回中,武松審問潘金蓮:
“那婦人驚得魂魄都沒了,只得從實招說;將那日放簾子因打著西門慶起,并做衣裳入馬通奸,一一地說。”[29](P509)
書中出現次數:1次。
13.草料
這里是自謙之詞,謙稱自己無能力或無福分。第二十八回中,小管營要拜武松為兄長,武松謙讓道:
“小人有何才學,如何敢受小管營之禮。枉自折了武松的草料!”[30](P549)
又如第二十九回中,張都監欲將玉蘭許配與武松,武松連忙起身再拜,答道:
“量小人何者之人,怎敢望恩相宅眷為妻。枉自折武松的草料!”[31](P565)
有趣的是,武松本事如此不凡,許多時候都是傲慢不羈的,卻十分喜歡使用“草料”這一自謙詞。其他好漢,不管是梁山泊還是其他營寨,都沒有用過。
書中出現次數:2次。
14.討野火
即耍無賴,撿便宜。如第二十八回,武松去蔣門神店里鬧事,調戲老板娘,那婦人說道:“這廝那里吃醉了,來這里討野火麼!”[32](P555)
又如第四十五回,時遷偷了客店里的報曉公雞,店小二要他們賠,并且用祝家莊來威脅他們,惹得石秀大怒。此時店小二有恃無恐地笑著說道:
“客人,你們休要在這里討野火!”[33](P877)
書中出現次數:2次。
15.越獄
指犯人從監獄里逃出。第二十九回說道:
“此時武松得寬松了,已有越獄之心。”[34](P569)
又見第四十八回,章名即是:“解珍解寶雙越獄,孫立孫新大劫牢”。
書中出現次數:4次。
16.牛子
對他人的鄙稱,意為“家伙”,與“搗子”類似。第三十一回:宋江被捉到清風山,燕順問道:
“孩兒們哪里拿得這個牛子?”[35](P608)
又如第七十三回,此次輪到宋江捉別人:
“只見關下解一伙人到來,說道:‘拿到一伙牛子,有七八個車箱,又有幾束哨棒。”[36](P1353)
有些很不懂禮貌的強盜,就會用這個詞來罵人,如第九十三回,李逵夢鬧天池,見一群強盜在一個莊院中搶人:
“內中一個大漢罵道:‘老牛子,快把女兒好好地與我做渾家,萬事干休;若說半個不字,教你們都是個死!”[37](P1575)
連李逵聽了都火冒三丈,可見稱人“老牛子”是何等的不禮貌了。
書中出現次數:4次。
17.溜骨髓
第三十一回宋江道:“但凡好漢犯了‘溜骨髓三字的,好生惹人恥笑。”
“溜骨髓”,意指好色、貪淫。精液與骨髓,同是人體內珍貴的體液,故以骨髓代稱精液。
書中出現次數:1次。
18.紅頭子
“紅頭子”之稱,源自漢末的紅巾起義。起義軍以頭戴紅頭巾為標志,稱為“紅巾軍”,所以后來的官軍就用“紅頭子”來稱呼土匪強盜。在第三十三回中,作為官軍的秦明就稱呼宋江等為“紅頭子”:
秦明大怒道:“紅頭子敢如此無禮!”[38](P634)
同一回中,又見宋江說道:
“卻穿了總管的衣甲頭盔,騎著那馬,橫著狼牙棒,直奔青州城下,點撥紅頭子殺人。”[39](P643)
書中出現次數:3次。
19.撞籌
“籌”指酒籌,飲酒時用以記杯數或行令用的籌碼子。“撞籌”就是撞擊酒籌,與碰杯同意。撞過籌之后,就是拜了碼頭,入了伙。如第十四回,章名即是“吳學究說三阮撞籌”。又見第三十四回:
“宋江就說他兩個撞籌入伙,湊隊上梁山泊去投奔晁蓋聚義。”[40](P652)
書中出現次數:3次。
20.哨聚/嘯聚
“哨聚”與“嘯聚”,同義詞,指強盜們以相呼為號,拉幫結伙。早在《后漢書》當中,便已出現“嘯聚”一詞。《后漢書·西羌傳論》:
“永初之間,群種蜂起……轉相嘯聚,揭木為兵,負柴為械。”[41]
在《水滸》第五十八回,宋江說道:
“宋江原是鄆城小吏,為被官所逼,不得已哨聚山林,權借梁山泊避難,專等朝廷招安,與國家出力。”[42](P1096)
又見第七十四回,御史大夫崔靖主張詔安梁山,說道:
“以臣愚意,此等山間亡命之徒,皆犯官刑,無路可避,遂乃嘯聚山林,恣為不道。”[43](P1347)
書中出現次數:7次。
21.劈牌放對
第七十四回:
“燕青看了,便扯匾擔,將牌打得粉碎,也不說什麼,再挑了擔兒,望廟上去了。看的眾人,多有好事的,飛報任原說,今年有劈牌放對的。”[44](P1337)
任原立了一面粉牌,上寫自己名號以及一對標語,內容狂妄至極。燕青將牌打碎,就表示自己要做挑戰者,叫做劈牌。就像揭皇榜一般,揭了皇榜便要負責。劈了牌,便要放對。放對,就是兩個人對打。如第十六回,楊志與魯智深在林子里打斗,寫道:
“兩個就在林子里一來一往,一上一下,兩個放對。直斗到四五十合,不分勝敗。”[45](P316)
書中出現次數:劈牌5次,放對6次。
從上文統計可見,在《水滸傳》寫作時期,即明初,像“落草”“翦拂”“火并”等詞語,已經有了很高的使用程度。這些術語,大概宋時便已有之,到了明代始發揚光大。清代與近代的武俠小說,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這種術語的影響,甚至可以說是明代英雄傳奇小說更深一步的發展。不過其側重面更多的是個人英雄主義與江湖門派的情仇,與明代小說相比,則欠缺那種對國家大義的關懷。這應當是小說逐漸世俗化的一個不可避免的結果。
注釋:
[1]-[27][29]-[40][42]-[45]凡《水滸傳》之引文,皆出自齊魯書社,1991年版。
[28]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151頁。
[41][宋]范曄:《后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3580頁。
(晏青 山東曲阜 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 27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