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虹
【摘要】幼兒園班級規則,對幼兒園教師來講,良好的班級規范教育能夠讓幼兒自覺遵守幼兒園的活動秩序,具有重要的管理價值;對幼兒來講接受規則的過程也是幼兒習得社會規范和準則,從“自然人”向“社會人”轉換的重要過程。本研究從規則內容、制定依據、教育方式等角度對幼兒園日常生活活動中規范教育現狀進行觀察,旨在探索規范教育背后隱藏的教育觀念,以期找出存在的問題,進而對幼兒園班級規范教育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與意見。
【關鍵詞】幼兒 規則教育 行為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1-0016-01
幼兒規則教育是幼兒德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它是通過幫助幼兒建立規則意識,提高幼兒執行規則的自覺性和能力,使其逐步克服自我中心,自由散漫等不良心理特點和行為習慣,形成自我控制能力,從而適應周圍社會、學校、集體的要求。因此,它在幫助幼兒順利向小學過度和促進幼兒社會化的健康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以往,我們在幼兒規則教育中通常采用的是一種被動式的教育方式,即由教師制定傳達規則→幼兒傾聽,服從規則,在實踐中發現這種教育存在著以下問題:
1.教育效果事倍功半,教師花費大量的精力反復督促幼兒執行規則,而幼兒仍頻繁的違規。
2.幼兒始終處于被動狀態,對行為的意義并沒有明確理解、認識,規則難以被動幼兒內化,常常出現言行不一致的現象。
3.由于被動服從規則而給幼兒帶來的消極情緒直接影響了各項教育活動的效果。
那么,如何才能開展好規則教育呢?首先,從規則行為的心理學屬性來看,它是一種意志行為,要求執行者充分認識到其行為的意義,由此產生執行規則行為的內動力,才能自覺主動地執行規則。同時,從幼兒的道德行為形成的特點來看,皮亞杰在其認知理論中指出:幼兒任何道德行為的獲得都是在他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通過自身積極主動的活動和思考而實現的,這是一個通過內部世界對外部刺激的同化順應達到動態平衡的過程。也就是說,只有當幼兒在自身的積極活動中理解了行為的意義,并將之內化為自己的認知結構的一部分時,才可能產生相應的行為,在這整個過程中,幼兒始終應是行為的發動者,完成者和體驗者。因此,教師在規則教育中必須充分落實幼兒為主體的原則,通過科學的引導,創設適宜的環境使幼兒在主動積極的活動中認識和理解規則的意義,發展和提高執行規則的水平。本課題的目的即在于;通過探尋幼兒規則教育中主體性發揮的有效途徑,促進幼兒規則水平的提高。
活動是幼兒行為發展的根本途徑,只有在實際的活動中,幼兒才能獲得具體的行為認知,而這種認知必須再轉化為實際行動,才能逐漸內化為自身意識,形成習慣。因此,教師要為幼兒提供大量的活動機會,幫助幼兒從中獲得規則的認知,在活動中鞏固和提高執行規則的水平。
幼兒自制力較弱,行為的興趣性和情緒性強,不善于控制和調節自己的行為,因此教師在組織活動時應注意活動本身對幼兒的吸引力,以各種有趣的活動(如趣味性游戲)來調動幼兒主體的積極性,從而實現對幼兒行為培養的目的。由于幼兒自控力和堅持性較差,且易受外界影響,使他們的行為具有:不穩定,易反復的特點。因此要使規則意識真正植根于幼兒內心,形成穩定的行為習慣,我們首先必須保證要不斷的強化幼兒正確的行為,糾正他們的違規行為,將規則教育長期的、一貫的開展下去,同時還要保證各種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包括教師自身態度,教師之間,家園之間的協調一致,如果不做到這點,就容易導致幼兒無所適從或出現反復變化的行為,甚至形成雙重矛盾的不良性格。皮亞杰指出教育必須十分切合于幼兒的認知結構,只有當教育內容適應幼兒結構的同化能力,又激起了幼兒從事活動的積極性時,才會被幼兒有效的同化。因此在規則教育中,我們嚴格的按照幼兒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點設計、開展活動。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指出,社會規范通過榜樣的行為而對個體的行為產生重大的影響,觀察學習是幼兒行為獲得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應通過自身、幼兒身邊其他以及文學作品中人物的行為等向幼兒提供模仿的范例,促進幼兒規則意識和規則執行水平的提高。同時,有關研究表明外界的積極評價和反饋能激發幼兒行為的積極主動性,消極的評價和反饋則會打擊幼兒行為的積極主動性。因此教師應采用愛撫、鼓勵、表揚、給予獎勵(如:紅星、圖片)或委以重任等方式來激發幼兒的規則意識和規則的積極性。
另外教師要為孩子樹立榜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以身作則、以身示范,樹立了榜樣,才可為幼兒提供具體的行為標準,對幼兒規則意識的形成起到潛移默化的促進作用。其次尊重孩子的人格和權力,尊重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讓幼兒真正成為制定規則的主人,這樣才能使幼兒執行規則的自覺性增強。最后我要說的是幼兒班級規則教育還需要依托生活,借助于生活的不斷重復的特性,日積月累地形成和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