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行動 奮發作為 堅持創新 心系群眾
----桐廬多措并舉打好地質災害防治攻堅戰
桐廬縣國土資源局 孔令亞 戴志洪 張 適

地質災害突發隱患及時處置
桐廬縣地處浙江省西北丘陵山區,下轄14個鄉鎮街道、183個行政村,人口40余萬人,山地丘陵多,地質環境相對復雜,地質災害中低易發區占到全縣面積的近90%,是地質災害高發、多發、易發地區。地質災害隱患點多、面廣,防治工作任務重、壓力大,面對復雜的自然環境和繁重的防治壓力,浙江省桐廬縣國土資源局積極行動,奮發作為,堅持創新,心系群眾,克服人少事多等不利因素,攻堅克難,打好地質災害防治攻堅戰,為保障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服務人民安全福祉做出了積極貢獻。
地質災害防治,制度落實是基礎,群測群防體系是關鍵,桐廬國土資源局牢牢抓住上述重點,將地質災害常規動作做實、做細、做深,保障地質災害基礎穩固。一是做實基礎調查,繪好作戰圖。地質災害防治,明晰底數是基礎。桐廬縣國土局以桐廬縣地質災害“十二五”規劃以及農村山區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工作為契機,對全縣地質災害情況進行排查摸底,對地質災害隱患點位置、規模、影響范圍進行詳細調查,并形成易懂易看的圖冊成果,繪制好桐廬縣地質災害防治“作戰圖”。同時做好“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掌握新發地質災害隱患情況,對“作戰圖”進行補充完善。二是加強組織協調,當好勤務兵。為做好地質災害防治,桐廬縣成立了由政府分管縣長任組長,涵蓋國土、交通、水利、民政、氣象等15個相關部門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桐廬縣國土局作為領導小組任務具體落實者,積極強化部門間組織協調,地質災害防治年度方案制定、與鄉鎮街道簽訂責任書、防治預案制定與落實,鄉鎮街道地質災害防治制度抽查,地質災害文件情況上傳下達……這些工作瑣碎繁雜,但卻是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要一環,正是桐廬縣國土局積極履行勤務兵的職責,才能保障地質災害防治領導體系良好運行。推動桐廬縣地質災害職責調整,鄉鎮街道承擔地質災害防治20%的資金,兩大艱巨任務得以完成,保障工作落到實處。三是強化群測群防,配強指戰員。地質災害防治,群測群防體系是關鍵,配強指戰員,桐廬縣國土局花費心思,在汛期來臨前,收集資料,調整完善縣、鄉、村、點四級群測群防網絡,對群測群防信息逐一核對,確保地質災害隱患點均有專人監測、地質災害易發區均有專人巡查。同時組織包括全縣各鄉鎮(街道)分管領導、監測、巡查人員在內的群防群測員參加防災知識的培訓,邀請省市專家作了專題講課,提升群測群防員防災意識與管理水平,2010年以來,已組織相關培訓6次,培訓人數2000余人次。同時,結合“一鄉一所”建設,桐廬縣國土局將鄉鎮國土所地質災害防治力量與鄉鎮原有群測群防體系力量進一步融合,充實群測群防網絡。為桐廬縣國土局積極爭取,參考周邊市縣和其他行業隊伍的補貼額度,對群測群防隊伍的補貼適當提高。四是抓好培訓宣傳,做好信息員。為增強群眾防災減災意識,桐廬縣國土局在利用每年“4·22地球日”“5·12減災防災日”“6·25土地日”等公眾日,開展防災減災宣傳的同時,還利用桐廬縣特有的百姓日、開放日等節日,結合聯村結對,基層走親等活動,積極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組織咨詢服務隊伍到鄉鎮、到農戶家中發放科普資料,進行宣傳,懸掛、張貼、刷寫大型宣傳標語和宣傳圖畫等,向廣大群眾宣傳,普及地質災害防治知識,改變原有明白卡為彩圖樣式,設計制成融明白內容、地災宣傳于一體,美觀新穎、便于保存的地質災害避險明白卡新樣本。今年,桐廬縣國土資源系統工作人員建立分村包干聯絡服務機制,桐廬縣國土局將汛期防災有機結合進去,做好包干村地質災害防治及宣傳活動。在桐廬縣國土局的不懈努力下,為全縣地質災害防治打下堅實基礎,為防災減災提供堅實保障。

桐廬百姓日地質災害防治宣傳
桐廬縣國土局積極落實地質災害防災各項措施,重點提升汛期防災能力,展現出不俗的成績。
1.在災害實戰中,展示提升綜合防災能力
桐廬縣國土局作為奮戰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第一線的團隊,在地質災害防汛抗臺實戰中,綜合防災能力經得起檢驗。2013年10月6日,五十年一遇的“菲特”臺風來襲,桐廬縣國土局工作人員毅然中斷國慶假期,回到工作崗位后立即行動起來,第一時間啟動地質災害應急響應、第一時間發布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第一時間開展防災檢查,鄉鎮街道以及各地質災害隱患點巡查人、監測人,對分水鎮、瑤琳鎮等地質災害隱患點大、隱患重檢查指導,保障地質災害防治措施落實到位、受威脅人員撤離到位,臺風期間,期間累計發送等級預報3次,發送短信1258條,共組織巡查組累計147組,累計巡查人數970人,桐廬縣各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施工人員和受威脅人員全部撤離,工程施工全部停止,并強化山區、農家樂、學校、重點單位等地質災害防范工作,取得“零傷亡”的優秀成績。今年,面對最強臺風“燦鴻”及之后的強降雨,桐廬縣國土局嚴陣以待,積極行動,立即啟動預警響應、立即啟動應急值守、立即開展應急處置,全縣地質災害防治體系運行有條不紊,打電話逐一通知各鄉鎮街道、國土所及重點隱患點,落實防災制度,局領導分片帶隊赴全縣進行檢查督促地質災害防治工。桐廬縣國土局共發布等級預報3次,預警短信3000余條,協助各鄉鎮街道轉移安置受威脅群眾400余人。在臺風過后短時強降雨導致局部山洪暴發,多處危舊房屋倒塌的情況下,由于措施有力,全縣未出現地質災害傷亡報告,有效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回頭看
2.在抗災實戰中,展示提升應急處置能力
完善應急處置制度建設,調整地質災害應急小分隊成員,會同地質災害危險排查專業隊伍開展應急排查,對汛期新增隱患點及時開展排查與處置。2010年至今,桐廬縣國土局共排查突發性地質災害300余起,并及時進行相關處置,有效保護了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3.在抗災實戰中,展示提升科學預警能力
桐廬縣國土局在抗災實戰中,狠抓科學判斷與預警能力,2014年6月28日的強降雨導致富春江慢生活區(大壩至蘆茨段)綠道工程S01合同段項目部,桐廬縣國土局應急排查人員會同相關鄉鎮人員,在綜合判斷基礎上,認為該處情況危險,果斷做出人員撤離的決定,面對群眾不理解,進行苦口婆心勸解,最終使群眾安全撤離,撤離不久,其屋后就發生一起崩塌地質災害,6間2層活動板房受到損壞,造成財產損失約10萬元。因為及時預警、及時撤離,使該處地質災害成功避讓,無人員傷亡。
創新工作,完善制度,地質災害防治水平提升明顯。
1.堅持工作創新
創新地質災害預警工作。桐廬縣國土局結合農村有線數字電視網絡改造和“數字興農”信息化建設,與業務單位合作,開發建設全新的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發布系統---電視數字預警預報發布系統,構建會商到鄉、視頻到村、預警到戶、短信到員、連片成網的地質災害預警預報新模式。該模式具有反應時間短、發布速度快、覆蓋面廣等特點,預警層面呈多方位立體化,在地質災害防災預警實踐中,獲得良好應用,并獲得浙江省國土資源廳等各級領導高度評價。提升地災災害防治信息化水平。桐廬縣國土局積極利用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成果,探索建立地質災害防治移動“一張圖”建設,將地質災害隱患點位置、類型、規模、影響人數、范圍,地質災害易發區等成果展示到移動“一張圖”中,便于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2.堅持制度完善
在繁重工作之余,桐廬縣國土局工作人員考慮更多的是如何將防災抗災過程中好的做法和先進經驗用制度的形勢固定下來,在他們的努力下,桐廬縣出臺了《桐廬縣地質災害治理建設工程管理實施意見》,并對文件進行及時修訂,對地質災害防治提供制度保障。同時,積極推進績效評價與標后監管,逐步完善桐廬縣地質災害治理搬遷制度,做到錢都花在刀刃上。
桐廬縣國土局將群眾安全放在心間,秉承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便于群眾原則,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保障群眾利益,做好地災防治“加”“減”法。桐廬縣國土局,始終以保障群眾利益為優先考慮,以增加自身工作職責來減少群眾地質災害威脅,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加”“減”法。到2015年,地質災害隱患點降到由十二五規劃確定的243處減少到186處,威脅人員由1500余人下降到1000多人。與之相對的是,在面對強降雨,桐廬縣礦辦工作人員24小時應急值守,放棄節假日投入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第一線成為常態,但對他們來說,只要群眾利益有保障,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保障群眾安全,平衡地災防治“危”與“安”。桐廬縣國土局,始終以保障群眾安全為優先考慮,平衡地質災害防治的“危”與“安”。思想上,增強憂患意識。在防災面前,永遠“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保障工作做足做實,保障群眾安全。在行動上,沖在抗災第一線。遇有災險情,礦辦工作人員不顧危險,沖在第一線,為科學處置提供意見建議,保障群眾安全。
桐廬縣國土局人員換了一批又一批,雖然鐵打的硬盤流水的兵,但是集體精神不變,永遠堅守在地質災害防治的第一線,為保護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默默地付出與奮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