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市職業學院 郭詣遂 滕靜濤
“新常態”下江蘇出口加工轉型升級的SWOT分析①
南京城市職業學院 郭詣遂 滕靜濤
摘 要:SWTO分析法又稱為態勢分析法,是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遇(OPPORTUNITY)和威脅(THREAT)的簡稱。針對與研究對象相關的這四個方面的因素進行系統的研究分析,從而分別制定出相應的發展策略,包括SO戰略、WO戰略、ST戰略和WT戰略。本文以SWOT作為分析方法,分析江蘇加工貿易企業繼續發展加工貿易所面臨的內部優勢和劣勢,外部轉型的機遇和威脅,探討轉型升級的策略。
關鍵詞:新常態 SWTO分析法 加工貿易 轉型升級
1.1 加工貿易的含義
加工貿易(processing trade)一般指具有進出口經營權的企業從國外進口全部或部分原材料或元配件等,在國內進行加工裝配成制成品或半制成品再出口到境外市場的一種貿易方式,它主要包括來料加工和進料加工。
1.2 外貿發展進入“新常態”
1.2.1 外貿進出口低增長
2014年,全省貿易發展進入“新常態”,一般貿易“入世”以來首次超過加工貿易。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江蘇省實現進出口總額34635.2億元,增長1.3%;出口21001.5億元,增長2.9%。一般貿易進出口總額15271億元,增長5.5%;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14478.1億元,略降0.2%,占41.8%;其中出口9165.6億元,下降1.6%;進口5312.5億元,增長2.4%。在新一輪科技改革和出現新的轉型增長動力之前,外貿行業缺乏突破性的發展動力,低速增長已然成為外貿“新常態”。
1.2.2 部分企業悄然進入轉型升級期
江蘇已經開始有企業率先進入了轉型升級期,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產品結構轉型升級,江蘇省加工貿易近年來一直以外商投資企業為主,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為主產品。二是經營發展方式的轉型升級,以提高利潤水平。但對于大多數加工貿易企業來說,轉型升級畢竟是一個長期困難的過程,而且在前期勢必會影響傳統生產和降低貿易增長速度。
2.1 江蘇省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的優勢(S)
2.1.1 勞動力優勢變化
2012年底,江蘇人口達到7919.98萬人。大量勞動力聚集對江蘇經濟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傳統的勞動力優勢開始有了新的含義。一方面勞動力成本不斷提高,而我國周邊一些國家的投資環境正在逐步改善,勞動力成本優勢更是日趨突出,使得省內勞動力優勢越來越不明顯,加工貿易企業出口壓力巨大。另一方面,省內勞動力素質,特別是蘇南地區的勞動力技術水平不斷提高。2010年在名碩電腦(蘇州)的3萬名員工中,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6%,高中和大專占90.4%。勞動力整體素質占優,從事加工貿易的勞動者能更好地吸收新技能,企業也可以結合企業升級轉型,發揮新的勞動力優勢。
2.1.2 載體優勢明顯
江蘇省目前擁有3個綜合保稅區、1個保稅港區、13個出口加工區和4個保稅物流區。再加上無錫高新區綜保區和鹽城綜保區的設立,江蘇在出口加工區、綜合保稅區和開發區等特殊監管區的載體建設數量方面,排在全國前列。而開發區是吸引國際產業資本投資,推動加工貿易升級轉型的重要載體。江蘇載體建設方面不光數量占優,設計也相當人性化。例如蘇州工業園區,不僅設立有生產區,還建有相應的生活區。利用生活區配套設施完善,房價低等優勢吸引人才,有效防止人才流失。
2.1.3 政策科學引導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就制定了一系列鼓勵加工貿易出口和加工貿易企業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江蘇也不例外。主要表現在對加工貿易進口料件和進口設備免征關稅,例如加工貿易外商提供的不作價進口設備等。隨著加工貿易的不斷發展,近幾年,江蘇在加工貿易政策上做出了積極的調整。按照“大膽創新與穩步推進,市場主導與政府推動”相結合。一方面逐步提高外資質量,不斷擴大外商直接投資的基礎上,更加重視外資質量、提升外資效益,并提出了“招商選資、招才引智”的理念。另一方面,江蘇出臺一系列評價體系,如“外經貿綜合評價體系”、“出口績效評價體系”,以此來加強對持續發展加工貿易的政府引導,鼓勵提高增值率和內資企業配套水平。
2.2 江蘇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的劣勢(W)
2.2.1 低成本優勢減弱
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特別是近年來各種推動生產成本上升的因素接踵而至,加工貿易企業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傳統的出口競爭優勢,一是低勞動力價格優勢,二是低原材料價格優勢減弱。省內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持續停留在高位。
2.2.2 低加工技術水平為主
自引資幾十年以來,江蘇省加工貿易企業的生產工藝水平整體有所提高這是毫無爭議的事實,但依然以低端加工為主。自有品牌幾乎沒有,研發能力也沒有質的飛躍。江蘇省加工貿易主要還停留在低附加值的生產加工階段,而在產業鏈中附加值最高的兩端被牢牢掌握在外資企業母公司中。盡管前文提到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是江蘇省主要加工貿易出口產品,但是這些出口企業并不掌握企業的核心技術,更沒有形成自有品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企業主體是外資企業特別是跨國公司,其產業鏈分配由境外母公司統一決策。不僅如此,近些年來,很多民族品牌漸漸被外資企業收購而銷聲匿跡,民族品牌“小護士”被歐萊雅收購后雪藏,并立刻推廣旗下“卡尼爾”將其取代。江蘇省加工貿易企業長期處于產業鏈低端,這是阻礙企業持續發展、轉型升級的重要原因。
2.3 江蘇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的機遇(O)
2.3.1 新形勢下跨國公司戰略轉移
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勞動分工得到進一步的分化,遠距離傳輸成本也不斷降低。協調產業鏈上不同勞動分工逐漸成為跨國公司發展的新趨勢。跨國公司為了追求在管理和技術的知識聚集效應以及資本和分工的生產聚集效應所帶動的規模效應,即跨國公司將其海外子公司設立在某國或某地區與跨國公司相配套的區域,從而形成聚集效應,在江蘇特別是蘇南地區,不僅把裝配、加工等環節轉移到省內加工企業,還開始積極設立管理運營總部和區域研發中心。省內加工企業應積極承接相應的跨國公司產業鏈在地域上的調整而帶來配套業務,為自身轉型升級建立基礎。
2.3.2 WTO帶來的發展機遇
加入WTO之后,進一步開放的本國市場、外資投資領域的不斷擴大以及國民待遇和透明原則的實施,必將使省內加工貿易企業的優勢資源與境外優勢資源進一步整合,給加工貿易帶來新的發展機會和開拓新的發展方向。隨著我國和世界各國合作范圍的不斷擴大和交流的不斷深入,加工企業不僅在原有的生產領域中生產能力會得到提高,更會將其經濟活動擴大到例如銷售、物流等服務領域,帶給企業轉型升級的契機。
2.4 江蘇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的挑戰(T)
2.4.1 勞動力優勢弱化帶來的境外威脅
正如本文之前討論的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勞動力成本不斷提升。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發展,又使許多發展中國家積極參與到國際分工的舞臺中來,特別對我們造成威脅的是我國周邊的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也意識到發展加工貿易對本國經濟的促進作用,不斷改善投資環境,制定了一系列招商引資的政策。例如,印度鞋產量排名世界第二,越南成為世界第四大鞋生產國和出口國。這些國家相對更加廉價的勞動力以及政策上的扶持,還有豐富的自然資源都給江蘇省加工貿易的深入發展帶來新的挑戰。
2.4.2 加工貿易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江蘇省加工貿易發展中自身存在的問題也給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帶來挑戰。首要問題是加工貿易省內發展不平衡。由于地理位置,要素稟賦等因素,蘇南地區的加工貿易遠遠好于蘇北和蘇中地區。加工貿易發展最好的蘇州,已經形成比較良好的產業聚集,轉型升級迫在眉睫,卻受到土地和勞動力成本條件的制約,而蘇北地區勞動力資源豐富。另一個重要問題,江蘇30多年來大力發展加工貿易,經濟上得到迅速發展,但在客觀上也對環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損壞。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企業不僅給本省帶來了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環保問題,也使得相應類型的產品頻頻遭遇新貿易壁壘如綠色壁壘等,對企業轉型升級帶來不利影響。
2.4.3 后金融危機時代的挑戰
金融危機對江蘇省外貿影響巨大。2008年以來,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江蘇省出口到美國和歐盟等加工貿易主要出口市場的出口額明顯萎縮。進入后金融危機時代,全球經濟增速均明顯放緩。主要的出口國地區美國經濟復蘇跡象差強人意,歐盟訂單也大不如前,這都給江蘇省出口企業帶來新的挑戰。同時,金融危機還加劇了各國的貿易保護主義,致使各種貿易摩擦、貿易戰不斷。如光伏產業巨頭無錫尚德就遭到美國“雙反”調查,損失慘重。加工貿易所面臨的問題,必將會給江蘇省加工貿易企業生存、經濟增長、省內就業、社會穩定帶來不利影響。
3.1 SO戰略(增長型戰略)
3.1.1 協調一般貿易與加工貿易,鼓勵服務貿易發展
加工貿易30年來在江蘇省得到長足發展,這主要是符合國際產業分工和產業轉移的內在規律,當然也和政策上的保稅優惠分不開。隨著經濟貿易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加工貿易的弊端也逐漸暴露出來,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是必然的。然而,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不是簡單的擴大加工貿易的規模,更不是用一般貿易取代加工貿易,所以短期內在政策上收緊加工貿易而鼓勵一般貿易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而可以選取一些行業作為試點。事實上加工貿易和一般貿易應該是相互作用的,加工貿易的轉型能為一般貿易提供支持,從OEM到OBM,逐步形成有自主品牌的一般貿易。
在省內一些加工企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對研發、設計、檢測、維修等生產性服務需求強烈,建議政府在對其所用的舊設備和樣品給予相應的監管措施和稅收政策支持,將新興服務貿易納入保稅范疇,引導有條件的企業向設計研發、品牌營銷等高端環節發展,鼓勵向倉儲、物流、配送等服務外包,特別是下游服務環節價值鏈延伸。
3.1.2 協調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發展
從長遠來看,是要將江蘇省加工貿易類型從勞動密集型升級到技術密集型,從OEM向ODM再向OBM發展。但是要注意這是一個長期協調發展的過程。簡單的將技術密集型產業定義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替代就是不合適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是加工貿易的最主要產業,而江蘇省加工貿易又占對外貿易的絕大比重,所以短時間內將勞動密集型產業升級到資本密集型產業,不僅會遇到人才缺乏的問題,還會遇到就業壓力的擠出效應。供大于求是江蘇省在未來幾年內面臨的巨大難題,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吸收剩余勞動力,緩解就業壓力具有天然優勢。所以,在推進企業升級改革過程中,不僅要重視技術密集型產業在經濟效應方面的優勢,也要兼顧勞動密集型產業在緩解就業壓力方面的優勢,注重提高勞動力素質,兩者協調發展。
3.2 WO戰略(扭轉型戰略)
3.2.1 完善出口退稅制度
目前來料加工中所用的國產料件還沒有出口退稅,深加工結轉也沒有適用的退稅政策。國內稅收政策對加工貿易中國產料件不能足額退稅的規定,限制了加工貿易的國內增值鏈的延伸。另外,我國現行政策是將簡單加工貿易和高科技產品加工貿易統一給予優惠。所以逐步統一來料加工和進料加工的稅收政策,明確深加工結轉適用的稅收政策,對提高加工貿易增值率、促進江蘇省加工貿易企業的轉型升級非常必要。
3.2.2 促進加工貿易雙向轉移
利用國際產業轉移的機遇,加快實施雙向轉移。一方面,吸引跨國公司將其管理運營總部、區域研發部門設立在省內成熟園區,有條件的加工企業承接相應的跨國公司產業鏈在地域上的調整而帶來配套業務,為自身轉型升級建立基礎。另一方面,制定出料加工產業指導辦法,將傳統、飽和產業轉移出去。從區域上看,東盟、南亞是首推區域;從形式上看,建立工業園區是首選。鼓勵擁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將加工轉移到國外,獲取更大的利潤。
3.3 ST戰略(多元化經營戰略)
3.3.1 區域協調發展
前文提到,江蘇加工貿易發展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蘇南。隨著經濟貿易的發展,蘇南受到資源的限制,勢必要進行產業升級和轉移。鼓勵引導蘇南地區有條件的企業將一些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漸向蘇中和蘇北地區轉移,實現由南向北的梯度轉移。轉移方式可以設立工業園區,實現技術、資金、人才的全方位轉移,使蘇中、蘇北地區也能融入到國際分工中來,協調整個江蘇區域貿易發展。
3.3.2 推動內資主體發展
當前江蘇省加工貿易的主體是外資企業,大力推動內資為主體的企業參與加工貿易是進一步發展江蘇省加工貿易的重點。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動民營企業國際化和外資企業本土化,鼓勵支持科技型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民營企業與外資企業合作,融入到跨國公司的采購、營銷的產業分工中去。
3.4 WT戰略(防御戰略)
3.4.1 加大人力資本投資,培養職業技術人才
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就必須有專業的高層次人才配合。江蘇省在重點培養和引進高層次人才之外,還要重視被加工貿易大量需求的高職人才培養,培養行業技工特別是高級技工。鼓勵企業與職業院校建立定制式的技工培養、職業培訓,探索“產學研”相結合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3.4.2 加大監管力度,走綠色發展之路
江蘇確實存在不少高能耗、高污染的加工貿易行業企業。然而,我們不能認定這就是加工貿易帶來的,即使是轉為一般貿易,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的問題依然存在。所以,解決的辦法是政府加強對資源能耗和環保問題的監管,提高加工貿易的進入門檻。
參考文獻
[1] 林立.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2(5).
[2] 陳恩.廣東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廣東社會科學,2007(9).
[3] 郭錦.后危機時代廣東省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研究[J].中國-東盟博覽,2013(10).
[4] 張偉.加工貿易使命未完轉型升級因地制宜——廣東、江蘇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情況調研[J].行政管理改革,2013(11).
[5] 張譯勻.價值鏈視角下蘇州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研究[J].商業時代,2013(6).
[6] 王會欣.中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問題研究[D].河北大學,2009(5).
[7] 南京海關課題組.江蘇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課題研究報告[J].上海海關學院學報,2011(9).
[8] 吳唐生.江蘇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經驗啟示[J].廣東經濟,2012(11).
[9] 郭將.金融危機下勞動力優勢問題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
[10] 王方方.全球價值鏈視角下江蘇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研究[D].江蘇大學,2010(12).
[11] 陳翟飛.浙江省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問題研究[D].安徽工業大學,2013(5).
[12] 陳本文.中國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的戰略選擇[D].廣西大學,2012(5).
作者簡介:郭詣遂(1982-),南京城市職業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國際貿易、外貿英語教學方面的研究;滕靜濤(1975-),南京城市職業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國際貿易方面的研究。
基金項目:①“青藍工程”資助(sponsored by Qing Lan Project),蘇教師【2012】39號。
中圖分類號:F75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5)06(a)-1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