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俊英(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感染二科主任醫師、教授)
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變,酒或含酒精飲料的消耗量大幅度增加,酒精性肝病的發病率與患病率也逐漸上升。目前,酒精是導致肝臟損害的第二大原因,酒精性肝病的發病率較20世紀80年代前增加了30倍。據專家估計,我國現有酒民約1.6億,其中9000人萬長期飲酒;一般人群的飲酒率達59.5%,其中男性為84.6%,女性為29.4%,人均年飲純酒精量計為3.6升,且逐年上升。長期大量飲酒的患者,出現脂肪肝的超過90%,10%~35%會有酒精性肝炎,8%~12%會出現酒精性肝硬化,1%會發展成肝癌。
除了酒精性肝病外,酒精還可導致機體多種臟器的損害,即便是少量長期飲酒也會增加60多種疾病的發病率。例如,酒精的神經系統損害(包括成癮、酒精性腦病、外周神經病、急性酒精中毒等)、誘發消化系統疾病、導致性功能障礙與生殖能力下降、增加惡性腫瘤的發病率、導致骨骼病變(如股骨頭壞死、骨質疏松等)以及飲酒導致的其他事故與意外傷害等,飲酒還可誘發致死性的心臟事件。
2007年,全國酒精性肝病調查協作組按酒精性肝病診療指南標準,將全國7家醫院2000-2004年確診為酒精性肝病的902例患者納入研究,結果顯示,酒精性肝病患者占同期住院肝病患者的病例構成比逐漸增多,酒精性肝病以40~49歲者居多,每日攝入乙醇量為80~159克,飲酒年限以20~29年者居多;輕癥酒精性肝病患者101例(11.2%),酒精性脂肪肝204例(22.6%),酒精性肝炎260例(22.8%),酒精性肝硬化337例(37.4%),約19.7%的患者出現酒精相關性精神障礙表現,11.9%出現酒精戒斷綜合征,10.8%出現酒精性肌病表現,4.6%出現酒精性心肌損害,3.1%出現胰腺損害,0.3%出現酒精性性功能障礙表現。

短期內過量飲酒或長期酒精蓄積所致的慢性酒精中毒會導致一系列臨床綜合征,涉及到多系統、多器官,如酒精戒斷綜合征、韋尼克腦病、科薩科夫精神病、酒精性癡呆、酒精中毒性周圍神經病、酒精性肌病、骨質疏松、酒精性心肌病、酒精性慢性胰腺炎、酒精性肝病等。

人體攝入酒精后,約10%由呼吸道和腸道排出,90%以上由胃腸吸收后經過門脈系統到達肝臟,進而在肝細胞內氧化分解。乙醇在肝臟內代謝主要有兩條途徑:其一是肝細胞內的乙醇脫氫酶,將乙醇氧化成乙醛,再由乙醛脫氫酶將乙醛氧化為乙酸;其二是微粒體乙醇氧化系統直接將乙醇氧化為乙酸,乙酸最終將變為水和二氧化碳。因乙醛轉化為乙酸的速度很慢,易導致乙醛在人體內蓄積。蓄積的乙醛可使人體產生臉紅、頭疼、惡心等中毒現象,還會與體內蛋白質分子的活性殘基或者小分子物質反應生成絡合物,改變或干擾正常的生物過程,對細胞產生直接的毒性并刺激機體產生免疫反應,導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乙醛脫氫酶的活性高低在酒精性肝病發病機制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其缺乏時,容易導致大量乙醛聚集,加重肝細胞損害,容易導致酒精性肝病。女性肝細胞內乙醛脫氫酶相對較低,所以酒精對女性健康危害更大,發展成酒精性肝病的時間提前5~6年。
酒精性肝病的發病機制并不完全清楚,近年來,有人提出氧化應激和脂質過氧化為中心的“二次打擊”假說,初次打擊使脂肪肝發生;第二次打擊是內毒素介導的低水平腸源性內毒素血癥加重氧化應激,致使在脂肪肝基礎上發生炎癥、壞死和纖維化。慢性酒精中毒可增加小腸的通透性,使得腸道內存在的革蘭陰性桿菌的細胞壁成分——內毒素透過腸壁,通過門脈系統進入肝臟。內毒素可激活肝臟內定居的免疫細胞(枯否細胞)釋放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1β等多種內源性致炎因子,觸發炎癥級聯反應,啟動炎癥反應誘導肝細胞壞死和凋亡,加重肝細胞損傷,由脂肪性肝病進展到脂肪性肝炎;乙醇、乙醛和內毒素還可激活肝臟間質的星狀細胞,產生細胞外基質,最終形成酒精性肝纖維化甚至酒精性肝硬化。
酒精可導致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纖維化和酒精性肝硬化等肝臟進行性損害,酒精性肝病患者的肝損害程度和病情具有飲酒劑量和持續時間雙重累積效應。酒精性肝病屬于中毒性肝病范疇,其病理改變以肝小葉Ⅲ帶即中央靜脈周圍病變為重,在酒精性肝病患者肝活檢標本上可看到肝細胞脂肪變、肝炎、肝纖維化甚至肝硬化不同階段的病理改變。由于酒精主要造成線粒體損傷,從而影響肝細胞內脂肪酸氧化,其肝細胞多呈現微囊泡樣脂肪變性,肝組織內可見肝細胞氣球樣變性、點灶狀壞死、匯管區炎癥細胞浸潤,還可以發現酒精透明小體,即Mallory小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