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中
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支撐。在新常態下正確認識我國工業經濟的成就和差距,科學評價工業的地位和作用,對建成工業強國、實現兩個百年目標有重要意義。對此,筆者認為:
首先,我國工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任務艱巨,創新驅動是提升生產力要素水平的原動力。2014年我國工業增加值達22.8萬億元,工業品出口占全球的1/7,均居世界第一。當前,我國工業發展的質量效益不高集中表現在工業增加值率偏低,近幾年只有23%,與發達國家相差10多個百分點。發展的創新動力不足集中表現在科技貢獻率不高,大約50%,與發達國家相差近20個百分點。調整存量要淘汰落后、化解過剩,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做優增量要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
“創新驅動”包含科技、產品、管理、產業組織、商業模式等。創新驅動一是推進節能降耗、減排治污、提升生產資料的優化配置;二是推進制造業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柔性化,提升生產工具的效率效能;三是推進“機器換人、人控機器”提升勞動生產率,提高勞動者素質;四是推進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行業共性技術攻關,掌握核心技術、關鍵技術。管理創新和產業組織、商業模式創新屬于生產關系的改善,使生產力發展進入新的境界,更具變革性。
其次,工業是服務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制造業服務化是工業化的戰略取向。2013年,我國GDP占比中三產首次超過二產。工業為服務業提供了豐富的商品和廣泛的服務對象;服務業以其低消耗、少排放、就業承載力強等優勢拉動了經濟,助推了工業現代化。發達國家后工業化階段服務業占GDP70%左右,其中生產性服務業占六成。我國目前服務業占GDP48.2%,其中生產性服務業占比尚無準確統計,大力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已成為共識。
制造業服務化是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取向。制造業向下游延伸,發展售后服務、專業服務、增值服務、全壽命周期服務,以及電子商務。制造業向上游擴展,提供研發、設計、咨詢、信息、節能環保等社會服務。大中型骨干企業通過重組改制、主輔分離將內部服務業務推向市場形成社會服務平臺,小微企業通過服務外包分享社會改革成果。制造業服務化不僅使工業企業提高了附加值,得以轉型升級,而且衍生壯大了生產性服務業,是服務業發展的重要途徑。
第三,重視發展實體經濟,防止和避免工業被“空心化”“邊緣化”。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美國吸取教訓,提出“再工業化”“本土回歸”“重振制造業”的戰略思路。制造業雄厚的德國近年提出“工業4.0”,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先聲奪人。我國正處在工業化的中后期,總體看在全球價值鏈中仍處于中低端。我國有世界最先進的行業和領域,也有落后的甚至完全依賴人工作業的小礦山、小作坊;我們在謀劃工業4.0的同時,要全力打造3.0,甚至不得不補2.0的欠賬。
因受西方經濟影響,加上自身機制缺陷,我國工業一度出現“脫實向虛”和“空心化”的危險傾向。中央審時度勢,及時做出大力支持發展實體經濟的決斷,已見成效。淘汰落后、化解過剩、產業轉移、“退城進園”等都是工業結構、布局的調整,并不是二產的弱化,發展三產也不是要二產退出。如果忽視對工業的專注和投入,以致被“邊緣化”,便背離了國情。
工業文明應當而且可以與生態文明相統一,工業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要更加重視節能減排、生態保護。不要陷入“工業有害”的誤區,以致阻礙工業化進程。在實現工業化的歷史階段,要充分發揮工業的主導作用,一二三產協調發展,“四化”同步發展。經過不懈努力,我國一定會在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在新中國成立100周年邁入世界工業強國前列。▲
(作者是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環球時報2015-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