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巖 葛忠強 高琳琳
摘 要:本文從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基本內涵進行解讀,分析應用技術大學學生出現就業困難因素,提出大學畢業生就業對策。
關鍵詞: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應用技術大學;學生就業對策
一、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基本內涵的解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滿足人民群眾接受職業教育的需求$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這是我國目前最新也是最權威的關于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表述。這一表述同時隱含了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內涵及其構建的依據+理念和建立的標志。
首先,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基于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以及產業結構調整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這是就職業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性而言的,反映的是職業教育與其外部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這也就成為了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外在的客觀依據。其次,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必須體現終身教育理念,滿足人民群眾接受多樣化職業教育的需求。這是就職業教育對人的發展需要而言的,也是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根本價值所在。
二、應用技術大學學生出現就業困難因素分析
(1)高等教育自身的原因。首先,高校的課程設置不合理,課程內容陳舊。不敢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去向有創新,培養的學生缺乏特色,不能滿足社會和經濟發展需要的,部分畢業生無法就業也是順理成章的。其次,高等教育長期以來辦學模式僵化、雷同。隨著企業對人才需求不斷變化,企業員工也由過去的紡錘形結構向目前的啞鈴型結構轉變。相反,高校辦學普遍存在高水平、高質量的偏見,片面重視學位點、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發表論文數等純學術因素,忽視了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因素。導致學生所學非用人單位所用,其結果是學校培的人才與社會需要不對路,造成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局面產生。(2) 就業能力不足,就業競爭力低下。學生過分依賴往年應用型大學獨有的就業優勢,在專業學習上只是接受課堂知識,缺少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缺少專業創新能力的培養,導致應用型大學學生面對新知識、新技術,繼續學習能力不足。
三、大學畢業生就業對策
(1)盡快完善大學生就業服務平臺。第一,平等對待應聘大學畢業生,保證大學生能夠平等的參加應聘,根據他們的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決定去留。第二,樹立科學的用人標準,改變唯經驗論、唯學歷論等傳統錯誤觀念的做法,立足崗位實際需要,注重大學畢業生的個人能力、職業素養等核心要素,給大學生一個考察期和實習期,根據實際表現決定是否錄用,不能簡單地拒之門外。第三,規范標準化招聘內容、程序,用人單位的招聘過程要嚴格執行政府部門的相關要求,制定公開、透明的招聘程序,為大學生提供公平競爭的平臺,積極引導,鼓勵他們不斷完善自我,爭取早日應聘成功。(2)不斷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高校所設置的各個專業是大學畢業生選擇就業與創業的前提,大學畢業生只有掌握合適的專業能力和素質,才會有適合自己的職業及其工作,因此,高等學校應該依據經濟發展與結合人才市場需求,適時調整各個專業設置,保證各個專業的實用性和時代性。(3)加強就業指導。在大學四年期間有計劃、分步驟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思考自身的職業價值取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4)做好不同大學生群體的心理教育。根據大學生活不同階段以及各層次、各學科門類、特殊群體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新生心理健康教育重點放在適應新環境等內容上,幫助他們盡快完成從高中到大學的轉變,確立合適的發展目標,正確規劃大學生涯;二、三年級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幫助他們了解心理科學基礎知識,進一步調整自己的就業心態和堅定自己的就業信心,提升自己的心理調適技能,處理好大學生學習成才、人格心理發展、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困惑;大學畢業生應主動學習就業技能,積極參與就業指導講座,認清當前的就業形勢,客觀分析自己的職業傾向,確立適合自己的就業定位和目標,充分做好就業的心理準備。
綜上所述,現階段我國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已經相當突出,整個社會必須正確認識新時期大學生就業時所面臨的新環境、新條件和新觀念等方面的根本變化,找到改善就業難的有效措施和途徑,高等學校就業指導工作和大學畢業生就業的良性發展,對高校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穩定具有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 肖化移. 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存在的問題及完善對策 [J]. 職教通訊, 2014,(7).
[2] 關朋. 新時期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及其對策探究 [J]. 沈陽農業大學學報, 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