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
近年來,寧夏商務主管部門積極探索推進公益性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流通基礎設施逐步完備,政策環境逐步完善,現代流通方式快速發展,流通主體公益性作用日益凸顯。
注重頂層設計。逐步完善政策發展環境。寧夏自治區人民政府于2009年印發了《關于加快現代農村市場體系建設的意見》,加快推進全區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2009~2012年,自治區財政累計安排4億元扶持資金,各市縣配套1億元資金,帶動社會投資40多億元,支持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2011年底,寧夏商務廳以物價連續上漲為切入點開展調研,提請自治區人民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強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明確從2012~2015年每年安排2.5億元,5個地級市每年配套1.7億元,采取直接投資方式,建設和改造政府主導控股的標準化菜市場、社區蔬菜直銷店等農產品零售終端,并采取以獎代補方式,帶動社會力量參與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
創新運營管理機制,切實落實公益性地位。為充分發揮政府主導控股的農產品市場的公益性作用,寧夏從創新體制機制入手,制定了《關于政府主導控股的標準化菜市場建設運營管理暫行辦法》等,提出了公益性標準化菜市場建設主要采取政府全資新建或改造、政府劃撥土地給予資金支持吸收民營企業參股、政府參股對既有市場進行改造3種模式,明確公益性流通設施的管理使用權及收益分配權,確定經營管理按招投標或委托方式由農產品骨干流通企業或專業合作社實施,市場攤位費實行政府限價或指導價,從低核定收費標準等。在實施中,按照突出重點、區域示范、梯度推進的實施步驟,以銀川市3個城區為重點,協調土地部門統一無償劃撥土地、規劃部門統一布局選址,綠化部門開辟專屬場地、水電氣等統一管網接入,政府直屬城市投資開發公司統一建設,商務部門統一設計和招投標經營管理的模式,打造區域示范工程。
推進現代流通方式發展,提高公益性質量和效益。結合互聯網和現代化信息技術的大規模應用,依托公益性終端設施,2014年,在吳忠市探索實施了以農產品流通協會為主導,會員企業參與的“農超對接”提升示范工程。按照“種植基地+零售終端”和“外采基地+販運大戶+零售終端”兩種模式,建成了集需求采購功能、統計分析功能、價格監管功能、現場查視功能、肉菜流通追溯功能為一體,統一采購、集中配送、定價銷售的信息化運營平臺,初步形成了環節少、成本低、暢通高效、綠色安全的“農超對接”新模式,公益性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
寧夏在公益性農產品市場建設方面的探索取得了積極成效,公益性作用日益凸顯。截至目前,建成公益性標準化菜市場47家,社區蔬菜(肉)直銷店745個,“菜籃子”連鎖超市61個,初步構建了公益性終端網絡體系。據國家統計局資料,2012年寧夏鮮菜價格指數漲幅為10.6%,2013年為8.7%,2014年1-10月為-9%,呈持續下降態勢,公益性流通設施對平抑物價的效果逐步顯現。近期,寧夏正在按照商務部有關安排和部署,推進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試點,力爭用3到5年時間建成全鏈條公益性農產品流通網絡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