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松
應對文言文翻譯,理解是基礎,得分的關鍵是翻譯好采分點。而采分點大部分都涉及特殊的文言文語法現象,因此,熟悉語言的運用法則對考生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將結合2014年高考真題來談一談文言文的翻譯技巧。
一、鎖定謂語,按照現代漢語的句法結構來確定謂語的詞性
與現代漢語相比,文言文在詞義上差別很大,但句子的句法結構基本上是一致的。除了倒裝句,文言文的句子結構也是按“主語+狀語+謂語+定語+賓語”的順序排列的,所以其相應成分上詞語的詞性也與現代漢語基本一致。在文份言文的句子表達中,什么成分都可以省略,唯獨謂語動詞不能省略。所以我們解釋實詞的時候,就可通過分析詞語在句中所處的位置、所充當的成分判定它的詞性,進而推知它的意思。
例1 (2014年天津卷)君條利弊上巡撫張公,公覽而擊節曰:“此真讀書人。”
【解析】句中“條”和“上”的翻譯很關鍵。一個句子必須要有謂語動詞,根據這個原則,可以判斷出“條”和“上”這兩個字在句中作動詞,因為它們后面分別接了賓語“利弊”和“巡撫張公”。
【譯文】謙尊分條陳述利弊,呈報巡撫張公,張公看了擊節贊嘆說:“這才是真正的讀書人。”
例2 (2014年全國新課標卷Ⅰ)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規過,臣不勝大慶。
【解析】“罪己”“規過”兩個詞的翻譯是關鍵采分點。只要稍加琢磨,考生一般都能夠將這兩個動詞定位在“罪”與“規”。再用聯想法和組詞法,可知是“歸罪”“改正”之意。
【譯文】大禹、商湯歸罪于自己,在他們的治理下,國家能夠蓬勃興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過錯,我深表慶賀。
二、鎖定賓語,判斷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等詞類活用
使動用法、意動用法是詞類活用中難度較大的知識點。名詞、形容詞、不及物動詞通常是不帶賓語的,帶賓語一般就是使動用法或意動用法,帶賓語是詞類活用的基本標志。
例3 (2014年山東卷)上讀表,曰:“孰謂方氏無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之,不問。
【解析】“活”在現代漢語中是不及物動詞,不能帶賓語,但句中卻帶了賓語,因此可以判斷是詞類活用。“活”的詞類活用在《鴻門宴》中也出現過:“項伯殺人,臣活之。”(項伯殺了人,我讓他活了下來)考生只要牢記這個判斷標準,對這個字的使動用法的翻譯基本上不成問題。
【譯文】皇帝讀了奏表,說:“誰說方國珍的手下沒有能人呢?這就可以讓他活命了。”于是赦免了方國珍,不再問罪。
三、借助同位置詞義相互呼應的關系來推測詞義
為了強調表達效果,在文言文表達中常常將意思接近的兩個詞在相同的語法位置上并列出現,形成呼應關系。
例4 (2014年天津卷)故鄉邑有好義士,足以補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
【解析】“補朝廷之治”與“救宰相有司之失”兩個句子的結構相同,意思也應該相近。“失”這個字考生容易理解,是“失誤”“過失”之意,根據呼應關系,考生就不會將前一句中的 “治”簡單理解成“治理”,而應該翻譯成“治理的不足或欠缺”。
【譯文】因此,地方上崇尚道義的人,完全可以任用他們來彌補朝廷治理的不足,補救宰相等大小官吏的過失,從而對百姓有利。
例5 (2014年湖南卷)木處而顛,土處而病也。
【解析】這個句子看似簡單,實則難度不小。首先,這里的“木”“土”涉及詞類活用中的名詞作狀語,這一點可以通過語法規則推斷出來。其次,句子中“顛”這個字對考生而言有較大的難度,最好借助同位置推斷這個方法。句子中“病”這個字是現代漢語中“生病”的意思,那么“顛”與它意思接近,再加上“木”是“樹木”的意思,據此我們就能推測出它的意思為“跌落”。
【譯文】在樹上居住會跌落,在洞穴里居住則會生病。
四、特殊句式翻譯要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
文言文特殊句式是翻譯題的重中之重,這就要求考生必須熟悉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倒裝句(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這四種特殊句式。考生在翻譯時,判斷句一定要翻譯成“……是……”或“……不是……”的格式;省略句要將省略的內容補全;被動句要體現被動的關系;倒裝句要將顛倒的語序理順。
例6 (2014年四川卷)筠性弘厚,不以藝能高人,而少擅才名,與劉孝綽見重當世。
【解析】“見”是被動的標志,“見重”意為被看重。“當世”是修飾謂語動詞“看重”的狀語,位置應該在“看重”之前。
【譯文】王筠天性寬宏敦厚,不因為擁有技藝才能而自視清高,而且年輕時就有才華和名望,在當時和劉孝綽一起被世人看重。
例7 (2011年廣東卷) 甲知能為己直,乃敢告,蓋殺人者,富人陳氏也。
【解析】“蓋殺人者,富人陳氏也”有判斷句的明顯標志“者”“也”,因此翻譯時一定要譯成“……是……”。
【譯文】王甲得知能為自己申冤,才敢以實相告,原來殺人的是富人陳氏。
以上是高考命題者在文言文翻譯中經常設置的采分點,考生在平時的訓練中應予以強化,不斷增強對采分點的敏感意識。另外,考生還應注意,翻譯后的句子在語法上要通順、無語病,注意書寫工整、清晰,這是許多老師在閱卷中的真切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