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農牧業廳種植業管理處

2014年全區種植業系統圍繞建設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力爭糧食生產不出現拐點、農業繼續增效、農民持續增收的目標,按照“四個轉變、三個拓寬”的工作思路,切實轉變工作作風,靠前指導服務,消除不利影響,減少災害損失,確保了全年農業生產再次獲得豐收,糧食總產在大災之年仍然保持在550億斤以上,再次為國家糧食安全和自治區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作出貢獻。
一、轉變部門職能,充分發揮惠農政策的激勵引導作用
我們對涉及到的各項惠農政策的實施方案作了進一步的修改和完善,政策的落實逐漸由部門監管向制度監管轉變。特別是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對馬鈴薯脫毒種薯補貼實施方案進行了修改,全面放開馬鈴薯脫毒種薯市場,由市場選擇企業,由市場形成價格,建立良性的市場競爭機制,進一步增強了公平性、靈活性和可操作性。同時,進一步扎實抓好政策落實,嚴格核查良種補貼面積、農業投保面積,確保惠農政策落實公平、公正、不走樣,充分發揮惠農政策預期的激勵引導作用。
二、轉變發展方式,充分發揮科技對糧食增產的支撐作用
我區各級農業科技人員繼續把技術支撐作為糧食持續增產的根本動力,狠抓技術普及率和到位率。全區有“一項鞏固基礎的技術推廣實現重大突破”,即全區通過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和鹽堿地改良等措施,建設耕地質量提升示范區突破100萬畝;“兩項病蟲害防治技術開始融合推進”,即全區專業化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面積均達到了3500萬畝以上,并逐漸開始融合推進;“三項基礎技術實現主要作物全覆蓋”,即五大作物五項核心技術推廣面積5400多萬畝、優良品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面積8918萬畝,實現了主要糧食作物全覆蓋。“四項關鍵技術推廣面積大幅增加”,即以噴滴灌為主的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推廣面積達1412萬畝,較2013年增加86萬畝。地膜覆蓋推廣面積達到2846萬畝,較2013年增加114萬畝。配方肥施用面積達到4520萬畝,較2013年增加499萬畝。脫毒馬鈴薯推廣面積達到620萬畝,新增100萬畝。技術突破和大面積推廣為糧食增產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三、轉變服務理念,充分發揮新型經營主體的示范帶動作用
種植業系統結合萬名科技人員下基層活動,轉變服務理念和服務方式,重點扶持新型經營主體,在全區范圍內開展了“冬春科技巡回大培訓”和“千家萬戶科技服務行動”。自治區農牧業廳抽調15名種植業領域專家組成宣講團,由盟市組織、選題、選專家開展巡回大培訓,在11個盟市舉辦了78場專業技術講座。帶動全區各級農牧業部門培訓農民330萬人次,發放各類技術資料338萬份冊。同時,組織開展了“千家萬戶”科技服務行動,確定了1893名干部和科技人員,定點聯系種植業專業合作社1837家,專人聯系服務種糧大戶15030戶,在春播關鍵時期為新型經營主體提供了量身定做的技術服務,極大提高了新型經營主體的生產水平和輻射帶動能力。
四、轉變工作重點,充分發揮高產創建帶動均衡增產的作用
我區繼續把高產創建作為促進糧食生產的一個重要抓手,在全區落實了415個示范片,示范面積達1299.7萬畝,共涉及12個盟市,75個糧油糖主產旗縣、市區和農場,363個鄉鎮,1422個行政村,23.98萬戶。在工作重點上逐漸轉向依靠萬畝示范帶動區域性均衡增產:415個萬畝示范片,帶動糧食增產9.3億公斤,帶動油料增產844.9萬公斤,帶動甜菜增產1098.44萬公斤。在技術支撐上實現了“六個全覆蓋”:優質新品種全覆蓋、綜合配套高產技術全覆蓋、新型經營主體帶動全覆蓋、統防統治全覆蓋、全程機械化作業全覆蓋、配方肥施用全覆蓋。在檔次提升上開展了增產模式攻關:在科左中旗、喀喇沁旗、四子王旗分別開展了水地玉米、旱地玉米和馬鈴薯的增產模式攻關研究并建立了高產創建和模式攻關示范區。
五、繼續加快設施蔬菜發展,不斷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我區的蔬菜生產優勢區繼續把設施蔬菜作為農民增收的一個重要渠道,不斷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推進設施蔬菜建設。截至2014年底,全區設施蔬菜面積達到233萬畝,較2013年新增29萬畝。設施蔬菜產量突破720萬噸,產值突破187億元,農民人均來自設施蔬菜的收入將達1282元。全區已有成規模日光溫室小區1377個。在加快建設進度的同時,各級農牧業部門通過蔬菜標準園和規模化基地建設輻射帶動,狠抓溫室設計、標準化生產、綜合技術推廣和質量安全控制。目前,規模化小區的設施蔬菜生產中,標準化、綠色、安全理念已經深入人心。
六、示范引導和市場監管同步加強,不斷拓寬保障生產安全領域
全區各級農業相關職能部門在不斷加大市場監管力度的同時,充分發揮示范引導作用,提高農民的辨識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2014年,全區落實小麥、水稻、玉米等10種作物1211個品種80個組別496個點次的試驗;對1000多個品種進行展示,展示面積達800余畝;對200多個品種的新品種進行示范,示范面積達6000余畝;審定、認定通過了玉米、高粱、向日葵等8種作物105個品種。各地結合高產創建示范區建設,開展了大量的肥料、農藥、地膜的農業投入品的試驗示范,通過試驗示范引導農民選用和識別。同時,進一步加大市場監管和源頭治理,檢查種子經營企業和門市部,建立了種子入戶倒查機制;檢查農藥生產企業、農藥經營單位;針對主要肥料品種和流通渠道進行40多個批次的抽檢。通過示范引導和市場監管,全力保障了農業生產投入品的質量安全。
七、防災減災能力同步提高,不斷拓寬糧食增產途徑
我區種植業系統應對不利形勢的影響,積極轉變思路,把防災減損作為糧食增產的重要途徑,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增強防災減災能力;加大水源調度和技術服務,提高抗災減損水平。依托節水增糧行動、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等重點項目建設,全區新增節水灌溉面積543.4萬畝,極大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應對中西部地區的嚴重伏旱影響,各級農業部門在關鍵時期實行了農情日報制度,并加強與氣象、水利等部門協作,密切關注旱情發展,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各地全面啟動水庫、機井、泵站等水利設施投入抗旱。同時,加大數字化可視平臺建設,加強對病蟲害的監測預警和專業化統防統治工作,全區病蟲害共發生11092.09萬畝次,防治10577.97萬畝次。通過各項抗災救災措施,至少挽回糧食損失30億斤以上,為全年糧食生產平穩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時,2014年我區農業保險還啟動了大災風險資金投資防災抗災能力建設,將對進一步提高我區農業防災抗災能力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
責任編輯:康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