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萬虎


赤峰市寧城縣位于蒙冀遼三省區交界處,與三市六旗縣毗鄰,素稱“三省通衢”,是內蒙古進京出海最近的旗縣。寧城縣在發展縣域經濟上,具有區位優越、交通便利、資源富集、環境宜人、歷史悠久以及人力資源豐富的比較優勢。同時,我縣還享受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兩大政策,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自治區重點開發區、縣域經濟示范縣和首批擴權強縣試點縣。在我國和自治區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寧城縣將以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為指導,以富民強縣為目標,堅持“三化互動、工業優先”,依托資源優勢和政策優勢,努力建設國家級生態縣、高效節水農業示范縣、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城市礦產(循環經濟)示范基地、自治區級裝備(農機)制造基地、中國北方最美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蒙東冀北遼西商貿物流中心和赤峰市南部中心城市。
一、做大特色產業,轉變發展方式,增強縣域經濟的帶動力和競爭力
(一)依托資源和產業優勢,加快發展新型工業。一是做強食品、冶金、化工三大主導產業。食品工業:立足豐富優質的農畜產品資源,發揮品牌優勢,加快發展白酒、啤酒、飲料、肉類等企業,加快引進果蔬、食用菌等深加工企業。冶金工業:強化礦產資源儲備與整合力度,依法推進鐵礦引聯重組,形成5-6家生產能力超40萬噸鐵粉采選企業,引進新的農機具、機械設備生產制造企業,打造自治區裝備(農機)制造基地。化學工業:整合現有化肥企業生產要素,實施“雙贏”“遼中京”等化肥企業搬改擴工程,建成重要化肥生產基地;加快膨潤土資源整合和招商步伐,打造膨潤土精深加工基地;推動染料化工、煤化工和硅化工發展。二是抓好玉米加工、鐵精粉生產、鑄造、焦化、膨潤土加工、生豬養殖六個百萬項目。三是建好中京工業園、塞飛亞食品工業園、八里罕酒業園三個工業園區。加大基礎建設力度、招商引資力度和服務管理力度,繼續推進各類企業向園區集中,發展上下游配套產業,扶持新型特色產業,清理高耗低效企業,優化產業布局,促進產業集聚發展。
(二)依托規模和品牌優勢,加快發展現代農牧業。一是抓好四大種植產業。實施100萬畝高效節水增糧工程;建設30萬畝設施農業;抓好5萬畝特色種植;建設17萬畝水果經濟林。二是建成五大養殖基地。依托東方萬旗,新建存欄100頭以上肉牛規模化標準化養殖示范場100處,建成存欄50萬頭的優質肉牛生產基地;依托億豪肉羊公司,建成60萬只綠色肉羊養殖基地;依托伊利集團,建成存欄5萬頭奶牛的優質乳源基地;依托溫氏集團,新建年出欄肉豬1000頭以上規模化標準化養殖示范場500處,建成年存欄100萬頭的優質肉豬生產基地;依托塞飛亞集團,年出欄肉鴨5000萬只,建成全國最大的標準化肉鴨養殖基地。
(三)依托人文和自然優勢,加快發展特色旅游業。圍繞“溫泉古都、山水寧城”品牌,重點打造“五張名片”: “神奇黑里河、塞外九寨溝”自然生態游,“千年古都、遼文化發祥地”歷史文化游,“天然最熱溫泉、皇家養生勝地”養生休閑游,“遠古生命樂園、世界化石寶庫”科考探索游,“首批革命老區、紅色旅游勝地”紅色文化游。
(四)依托區位和人口優勢,加快發展商貿物流業。加快交通、商貿、信息等基礎建設,全力打造蒙東遼西冀北商貿物流中心。一是以天義城區為中心,積極構建“一城四軸,兩心多街”商業布局,打造赤峰市商貿重鎮。二是以鐵西物流園區為重點,持續推進二期、三期工程,完善倉儲、轉運、配送等基礎設施,建設區域性物流中心。三是以公路、鐵路為紐帶,積極構建聯通蒙東遼西冀北的道路交通網,構筑赤峰南部開放前沿。
(五)依托人才和資本優勢,加快發展非公經濟。認真落實國家和區市的各項政策,組建非公經濟促進局,實行領導干部包扶重點企業責任制。出臺《關于促進非公經濟發展的意見》,全面清理和精簡審批事項,破除一切阻礙非公經濟發展的瓶頸。積極搭建銀企對接平臺,擴大“助保貸”支持范圍,加快組建非公企業金融互助合作社。建成總占地1000畝、一期投資2億元的小微企業創業園,充分發揮政務服務中心和便民服務大廳作用,形成千帆競渡、全民創業的良好局面。
二、加快城鎮建設,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增強縣域經濟的承載力和吸引力
(一)建設宜居宜業城市。著力實施好四大工程:一是城區擴張工程。按照“西移北擴”的發展思路,改舊城、拓新區、加快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拉大框架,完善功能,到2017年,天義城區建成區面積達到21平方公里。二是品位提升工程。投資4億元,完成800戶6.5萬平方米城中村及棚戶區改造;投資1.8億元,新建廣場、游園3處,構建環城水系,建設東小河帶狀游園和螞蟻山森林公園;加強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和美化綠化工程,創建自治區文明縣城。三是產業集聚工程。以中京工業園、生物科技產業園、機械制造產業園為重點,加快引進和吸納勞動密集型、資金密集型企業,入駐企業達到53家;加快發展倉儲、物流和餐飲、商貿等服務業。四是人口吸納工程。投資45億元,實施商住開發150萬平方米;創新和完善戶籍、入學、就業、社會保障等政策,到2017年,城區常駐人口達到24萬。
(二)建設各具特色小城鎮。立足區域資源和產業優勢,明確功能定位,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游則游,建設主導產業突出、集聚帶動力強的專業鎮、特色鎮,打造“塞外酒鄉”“溫泉之都”“果蔬之鄉”和“旅游名鎮”。
(三)建設富裕文明新農村。繼續實施新農村建設“六個一工程”,集中抓好自治區級示范村、縣級典型村建設。全力推進“十個全覆蓋”工程,爭取項目、整合資金,改造危房7855戶,實施飲水安全工程57個村、街巷硬化233個村,新通有線電視72個村、通固定電話177個村、通寬帶238個村,新建或安全改造校舍11.6萬平方米,完成251個村和302個村的標準化衛生室、文化活動室建設。
三、夯實基層基礎,優化發展環境,增強縣域經濟的推動力和保障力
(一)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快速發展。一是推動錫赤綏鐵路和赤峰至京沈客運專線連絡線盡早開工,籌建通用機場。加快拓寬改造國道508線,爭取開工建設天義至平泉一級公路,力爭實現村村通油路目標。二是完成寧一變遷建增容、柏林一次變新建、中京一次變增容工程,新建、擴建66千伏公用變電站5座、企業專用變電站6座。三是新增水土保持治理10萬畝、高標準農田9萬畝、保護性耕作10萬畝。推進重點水利工程,實施存金溝、大梁東等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四是繼續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公益林保護和退耕還林等重點工程,加強生態保護與建設,創建國家級生態示范縣,構建首都綠色屏障。五是加快建設覆蓋城鄉的綜合信息服務體系,實現行政村通寬帶,自然村移動通訊和廣播電視全覆蓋。
(二)繁榮社會事業,推動協調發展。實施科技富民強縣工程,強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創建全國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繼續推進校安工程,實施好學前教育、標準化建設、薄弱學校改造、教師周轉用房等6大工程,幼兒入園(班)率達到95%以上,小學、初中階段學生鞏固率分別達到100%和98%,普及高中教育。新建標準化衛生室300個,衛生村達標率80%以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穩定在96%以上。完成文化中心、電影大廈建設,完善提升鎮鄉綜合文化站20個、村級草原書屋302個。
(三)完善保障措施,推動健康發展。一是進一步完善縣級經濟工作聯席溝通機制和集體決策機制,建立科學合理的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實績考核體系,完善重點工作跟蹤問效問責機制。二是實施人才強縣戰略,制定優惠政策,圍繞產業發展、城鎮建設、企業管理等重點領域的人才需要,加快引進優秀人才、急需人才和特殊人才,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撐。三是緊緊抓住京津冀等地區加快產業轉移的有利時機,堅持不懈地抓招商、增投資、上項目,主動承接產業轉移,吸引更多的大集團、大企業到寧城投資發展。四是以深化改革為動力,以擴權強縣為契機,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嚴治狠剎“四風”,完善重點項目“五個一”服務機制,推行“一線工作法”,轉變職能,改進作風,優化環境,為縣域經濟快速健康發展提供可靠保證。
(作者系中共寧城縣委書記)
責任編輯:劉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