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娟?圖婭


14歲的巴都日拉是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后旗蒙古族中學一名住校學生,父母遠在陰山北麓,兩地相距約125公里。但學習期間,他并不缺乏家庭的溫暖。前不久,他給“市長伯伯”寫了一封信,講述了自己與“周末媽媽”賈霞之間的故事,呼吁社會更多地關心呵護留守流動兒童。讓巴都日拉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的信不但被“市長伯伯”段志強給予肯定并作了批示,還登上了報紙。這讓他既驚訝又開心。巴都日拉表示,“市長伯伯”的回信,不僅對于自己,對于所有和他一樣的孩子們都是一種鼓勵,他一定要把這個好消息和同學們分享。
“周末媽媽”們是怎樣來到他們身邊的,巴彥淖爾市的留守流動的兒童也許并不知道:為了不讓他們缺失親情,烏拉特后旗婦聯以近4年時間,精心組織,用愛心和責任打造出了 “‘周末媽媽巾幗志愿者獻愛留守流動兒童活動”,來自各行各業的“周末媽媽”,就是通過該活動與他們結識的。
用愛心為留守流動兒童找到溫暖的新家
烏拉特后旗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西北部,草場面積廣袤,農牧民占總人口比例較大。近年來,隨著退牧轉移政策的實施,農牧區勞動人口減少,外出務工人員越來越多,留守兒童也相應增多。同時,隨著烏拉特后旗旗府由陰山北麓搬遷至山南,也使廣大山后牧區的兒童到旗府所在地學校上學后與家庭的距離拉大。這些孩子常年住校或是和年長的親戚生活在學校周圍,缺少父母的親情關愛和家庭教育,成為烏拉特后旗當地較為特殊的“流動兒童”。巴都日拉便是這一特殊群體中的一個。
為有效解決留守流動兒童因親情缺失所產生的成長問題,以及由此引發的一系列社會問題,2011年,烏拉特后旗婦聯將巾幗志愿服務與關愛留守流動兒童工作有機結合,創造性地開展了巾幗志愿者關愛留守流動兒童活動。活動開展初期,由于加入活動的巾幗志愿者大部分為機關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根據她們周末自由時間較多的實際情況,婦聯合理規劃,將活動確定為“‘周末媽媽巾幗志愿者獻愛留守流動兒童活動”。此項活動按照自主雙向選擇、一對一結對幫扶的原則進行。“周末媽媽”們將留守兒童接到家中共度周末,從經濟和情感上給予留守流動兒童關愛,像對待自己兒女一樣關心這些孩子的學習和成長,使他們在新的家庭中再一次感受到“媽媽的溫暖”。2011年5月30日,“周末媽媽”與首批16位留守流動兒童結成了幫扶對子。
巴都日拉與他的“周末媽媽”賈霞就緣起于此次結對。自從結對后, “周末媽媽”賈霞每周末都要將他帶回家,為他洗衣服,給他做好吃的,督促他學習,陪他玩耍,注重與他的溝通和交流。不僅如此,賈霞的父母、兄弟姐妹也都加入進來,共同承擔起了這份關愛責任。經過這些年的交往,巴都日拉已經成為了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員。每到周末,當賈霞來學校接巴都日拉時,還沒等她走進宿舍,巴都日拉的舍友就跑著高喊道:“巴都日拉,你的家人來接你了。”巴都日拉興奮地牽著賈霞的手走出校門,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去度過一個能感受到家庭溫暖的周末。
在愛心的感召下,許多同巴都日拉一樣的留守流動兒童,在遠離父母的城鎮都找到了另一個溫暖的新家,彌補了他們缺少關愛的心靈缺憾。
動員社會力量為留守流動兒童搭起志愿幫扶平臺
巾幗志愿者隊伍是新形勢下婦女組織的有效延伸,是提高婦女工作覆蓋面的有效途徑,是婦女工作實現群眾化、社會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婦女群眾參與建設和諧社會的有效載體。“周末媽媽”巾幗志愿者獻愛活動既彌補了婦聯組織資源有限的不足,也切實幫助了社會弱勢群體,倡揚了互助互愛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營造了和諧的社會環境。
“周末愛心家庭”關愛留守流動兒童活動的開展,充分挖掘、調動了志愿者隊伍的資源優勢,避免了有些志愿活動需要志愿者具有一技之長的缺憾,即使是普通的家庭婦女,也能夠參與其中。活動開展以來,志愿者在奉獻的同時也收獲了快樂。正如“周末媽媽”張慧梅所說的:“以前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平凡的女人,除了帶帶孩子、做做飯外,沒什么特長可以幫助其他人。現在通過參加婦聯此項活動,讓我的想法有了改變,原來獻愛心這么簡單。”
隨著活動的深入開展,越來越多的愛心人士也主動要求加入到關愛留守流動兒童的活動中。黃女士是來自呼和浩特的一位“周末媽媽”。2013年,她通過媒體了解到“‘周末媽媽巾幗志愿者獻愛留守流動兒童活動”后,主動與烏拉特后旗婦聯聯系,與兩名留守兒童結成了親情對子并建立了親密的聯系。“六一”兒童節,她專程從呼和浩特趕來和孩子們一起過節,為他們買新衣服,帶他們旅游。每逢節假日,她都要帶孩子們出去旅游,開闊眼界,增進和孩子的感情,填補他們缺失的母愛。和黃女士結對的一名單親兒童呼和,媽媽在他三歲時就去世了,爸爸患有尿毒癥,要定期做透析,這使本就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黃女士與呼和結對后,不但經常資助呼和,還常常幫助他解決家庭的困難,這使呼和的爸爸很感動。2014年春節,黃女士將呼和帶到呼和浩特一起過年。同年夏天,征得家人同意,她將呼和轉學至呼和浩特讀書,細心照顧他的學習和生活。現在,呼和已幸福地叫她媽媽了。
通過發動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形成匯眾合力,烏拉特后旗婦聯為廣大留守流動兒童構筑起了廣泛而堅實的社會關愛體系。
用責任為留守流動兒童構筑堅實的關愛長效機制
為促使關注留守流動兒童工作形成長效機制,烏拉特后旗婦兒工委辦公室還牽頭成立了關愛留守流動兒童工作領導小組,教育、衛生、公安、民政等相關部門廣泛參與,初步構建了學校、政府部門、社會“三結合”的教育監護網絡。婦聯發揮職能作用,通過深入各學校、居委、社區、嘎查(村)調查研究,基本掌握了全旗留守流動兒童的實際狀況。目前,已為全旗的627名留守流動兒童建立健全了個人檔案,詳細記載了每個留守流動兒童的家長姓名、務工地點、收入情況、聯系電話和兒童所在學校、思想聯系人、經濟幫助人等信息,做到一人一檔、一個不漏,定期統計匯總,動態管理。同時,后旗婦聯還將留守流動兒童的困難和問題作為正式議題,通過多渠道向上級部門反映,引起了旗委、政府的高度重視。旗委主要領導親自批示,組織相關部門進行了聯合調研,提出了一系列合理化建議。
烏拉特后旗婦聯廣泛利用互聯網、廣播、電視、報紙等媒體向全社會發出《“共享周末、共同成長”關愛留守流動兒童》倡議書,建立了管理規范的巾幗志愿者隊伍。尤其注重發揮“三八紅旗手”、巾幗文明崗、女致富帶頭人等婦女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不斷充實和壯大關愛的組織力量,建立了關愛留守流動兒童巾幗志愿者檔案。目前,共有127名來自社會各界的女性加入巾幗志愿者隊伍,80名“周末愛心家庭”成員與留守流動兒童結成了幫扶對子。旗婦聯還定期回訪“周末愛心家庭”關愛活動開展情況,掌握第一手資料,指導愛心家庭和愛心志愿者開展形式多樣的親情活動。
2014年4月,自治區黨委書記王君對“周末媽媽”和“周末愛心家庭”獻愛活動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作者單位:巴彥淖爾市婦聯宣傳部、烏拉特后旗婦聯宣傳部)
責任編輯:劉秉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