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蘭
(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江西 南昌 330022)
清代修水賓興研究
張先蘭
(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江西 南昌 330022)
賓興會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機構,它的主要功能在于培育科舉人才,是資助士子參加科舉考試的助考機構。清朝時期,修水賓興會的發展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數量幾乎覆蓋了當時整個鄉都。從建立起,修水賓興會對地方文化事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加強了紳民的聯系,為培養科舉人才作出重要的貢獻。
修水縣;賓興;社會職能
賓興起源于《周禮》,指舉薦賢能以賓禮待之?!对朴涃e興志》序言記載了賓興的來源,是為“以鄉三物教萬民,謂之賓興”。清代,賓興組織迅速發展,各個地區積極響應朝廷號召,倡辦賓興,以其作為科舉組織的輔助機構。
據同治《義寧州志》記載,修水賓興始于道光五年(1825)。當時,修州志后,知州徐公將志費剩余部分購買老道前舖屋數間和衙前街舖屋一大所,用以出租。到了大比之年,將其所收租金用作考生旅途路費,每名給錢二千,此為修水賓興之首倡。道光二十八年(1848),司訓導廖士樊號召全州紳董,親到各鄉勸捐,用以籌辦賓興。眾士紳積極帶頭,捐資出力,興辦賓興,資助科舉。不久之后,十五所賓興會隨即建立。詳細情況如下(見表1):
賓興會分為三類,一類是一個鄉自辦的,比如:二三六都賓興、五都五魁賓興、八都賓興等,這一類賓興會占據了很大的比重,是主要的賓興組織形式。一類是兩鄉合辦的,比如武鄉賓興,實則是崇武兩鄉合辦,凡是捐資創建賓興的民眾,其子弟如考取功名,均可享有一定的花紅獎勵。還有一類是八鄉中的某一姓氏合辦的,比如周氏賓興,八鄉均捐資,同樣八鄉均享受。這三類賓興創辦的目的是一樣的,都是在所屬鄉都募集資金,將所募資金創建房屋、置買田地,發典生息,從而資助生童參見科舉考試,對于考取功名的學子給予一定的花紅獎勵。
咸豐元年(1851),司訓導廖士樊為州倡建賓興,崇、武兩鄉紳民積極響應,民捐其資,士動其力。不久,崇武賓興會成立。賓興館建在銅鼓界稈洞里中,屬本籍合建。崇武賓興祠建在武鄉山口四甲,屬崇、武二鄉合建。
崇武賓興會成立之后,以資助生童歲、科、鄉、會試川資及培養科舉人材為宗旨,制定相關規條。規定首事三年一更換,選擇公正殷實兩人為總理,另外擇兩人為附理。三年之后,新首事上任,舊首事將契據底冊以及進出賬簿交予新任,并將進出資金交付明白。同時規定首事并無俸祿,只是每年結賬后,補貼總理茶煙錢二千四百文,附理一千二百文。兩位總理需將賓興會賬目記載清楚,各執賬目一本,結賬時獨自記錄賬簿,不得互相支扯銀錢。每年二月初三日,逢文昌帝君圣誕,所有總理、首事必須提前一日至祠,備辦祭祀物品,整理自身衣冠,初三黎明致祭。賓興祠內崇祀帝君以及各姓祿位,每年的香燈暫時由舖屋租客打理,每年給油燈香燭錢五千文,到店鋪租息充裕之時候,再雇專門守祠的人。
崇、武兩鄉地方遼闊,特劃定界限,規定捐資范圍,其余概不捐輸。下武鄉自金雞橋由天浦至楓樹坳,在五都界內為止;上武鄉自交古田水洋坪至港口為止。崇鄉自港口及楓林洲下至程坊大武廠為止,其余境外一概不捐輸。凡是崇、武兩鄉生童,如考取功名,都將得到相對應的獎賞。
江西義寧州賓興會一覽表 (表1)
崇武賓興館獎勵生童情況一覽表
賓興會是一種特殊的民間組織,它的建立與官府、地方紳士、民眾均有密切的關系。首先,官府倡首創建賓興,勸紳民踴躍捐輸,保證賓興會正常運行。其次,地方紳士利用其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向地方的商人、地主以及普通民眾募集資金,同時其自身也帶頭捐置田租,作為賓興日常運作經費。如七都賓興的經費就是來自咸豐年間的歲貢生徐步衡捐置的田租。再次,地方耆老亦作為捐置田租的一份子。最后,賓興會的主要經費來源是地方紳民的私人捐助,其捐助總量占據了全部賓興經費來源的大部分。
修水縣賓興會成立,正值朝廷解除對書院等的禁令之際,所以書院、賓興等得到迅速發展。同時,清后期,朝廷實行增廣經費、增加鄉試錄取名額的政策,刺激了民間重視培養科舉人才。賓興會成立后,除致力于勾通本地士紳、學子之間的聯系外,也成為傳播儒學知識的主要場所。
賓興會的主要職能便是資助士子科考,為生童參見科考提供所需的川資。同時隨著時間的變遷,賓興會的社會功能變得日益多樣化,由最初的培養士子,資助其參見科考,獎勵考取功名的士子。還具有了一些其他的社會功能,強化了地方紳民的凝聚力。
參考書目:
[1]義寧州志 王維新 清同治十二年刊本
[2]崇武賓興志 編者不詳 清光緒元年
[3]云記賓興志 編者不詳 清光緒二年
G521.9
:A
:1671-864X(2015)10-0028-02
張先蘭(1989—),女,漢族,江西九江人,江西師范大學文化與旅游學院13級歷史系研究生,研究方向:歷史文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