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彩云
(河北省保定市望都縣望都鎮城內幼兒園,河北 保定 072450)
幼兒好奇心發展與教育促進研究
麻彩云
(河北省保定市望都縣望都鎮城內幼兒園,河北 保定 072450)
“好奇心”是人們追求未知事物的動因,從理論上說,它是作為內在動機的主要內容和創造性人才的早期特征,是一種寶貴的心理情感財富。教育學家研究發現,人類的好奇心在幼兒時期最為旺盛,又具有情感性在內,因此是進行教育促進工作的最佳時機。本文以下從教育心理學與發展心理學的角度,采取量的研究與質的研究相結合的方式,從宏觀與微觀的角度系統探討幼兒好奇心結構、發展的特點、影響幼兒好奇心發展的因素以及教育促進的問題。
好奇心;教育促進;幼兒教育;科學活動
心理學家把好奇心視為既具有認知性,又有情感性的內在動機。迄今為止,對于幼兒好奇心的研究,尤其是關于幼兒好奇心的基本結構、發展特點、幼兒好奇心結構測量工具的開發、影響幼兒好奇心發展的主客觀因素以及在真實的教育情景中促進幼兒好奇心發展的策略等問題缺乏系統研究。
(一)研究目的。
通過理論分析提出幼兒好奇心結構的理論構想,通過初步問卷調查和統計分析,探索我國3歲-5歲幼兒好奇心的構成成份,以驗證和修正幼兒好奇心結構的理論構想,并在此基礎上編制《幼兒好奇心結構教師問卷》(城市版),為幼兒好奇心的發展研究提供測量工具。
(二)理論構想。
情景好奇是由刺激物本身的一些特征,如新奇性、陌生性、不協調性、神秘性、變化性所引起,它既可以隨刺激物的出現而出現,也可以隨刺激物的消失而消失,既可以是情景性的,也可以由于該行為不斷受到強化與鼓勵而逐漸轉化為個體的好奇特征,其行為特征有敏感、觀察、興趣、探索;認知好奇是個體對知識的渴求,主要表現在主客體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它在個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的過程產生與鞏固,逐漸成為個體的好奇特征。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是影響幼兒成長的重要他人。家庭教育是在家庭中發生,以親子關系為核心的,以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的活動。家庭教育的效果,不僅取決于教育動機與教育內容,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取決于家長的教育方式。教育方式具體表現為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關系,既體現情感的因素,也表現與客觀世界的聯系,還有親子之間的互動,是一個多角度多方面的綜合體。即使在同一類型的教育方式中,還有一定的交叉性.反應在家長的心境不同,可能采取的方式也有不同,可能還有兩種不同,甚至對立的教育方式,這為家長教育的方式的研究帶來了難度。
家長的教育行為可以歸納為三種,一是消極干預,即面對幼兒的好奇心采取的簡單粗暴的態度,他們過于看待權威與規則,把孩子的好奇心視為破壞行為。二是忽視,沒有能夠抓注這樣一個教育契機,只是簡單從行為習慣提出要求或者順其自然。第三,積極支持,他們對孩子的好奇行為表現出理解與寬容,抓注這一教育契機,與兒童一起探索與討論。我們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家長不同的教育方式直接影響了幼兒好奇心發展的水平。
心理學家認為,每個人生來都有兩種“矛盾”的趨勢,其一為保守的趨勢,由自我保護、自我積累等本能組成。這種趨勢需要外界少量的鼓勵或支持就可以維持和發展。其二是擴張的趨勢,由好奇、探索和冒險的本能組成。也就是說,好奇、探索是人與生俱有的品質,這種品質也是個體的原生素質。嬰兒一生下來就表現出對周圍世界的好奇,比如探究反射。雖然探究反射作為無條件反射是本能性的。但隨著嬰兒的身心不斷發展,探究反射本身也在不斷向前發展,好奇心在很大程度上都可視為探究反射在個體知識經驗和心理水平達到一定程度的具體表現和深化。
原生素質作為素質的一種,它表現為潛在素質或者潛能。這種潛在素質,一方面是個體內部蘊藏的有億萬年生命演化形成的極為豐富的肉體與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包括了人類千百萬年的社會實踐和文化成果在人的身心結構的歷史積淀和結晶,它既是自然進化的結晶,也是社會文化的積淀。馬克思稱為“人自身在自然中的沉睡的潛能”。這種潛能如果不能在發展的最初時期得到開發就會逐漸萎縮乃至泯滅。
(一)好奇陷阱策略。
好奇陷阱是通過設置懸念,如不和詣性、矛盾性、新奇性、驚奇性、復雜性、不確定性等,使之超出幼兒預期,引發幼兒驚奇,由于能滿足幼兒的認知需要,幼兒保持一種對刺激物的注意與探索,使驚奇轉化為興趣情緒。如面對大鏡子(平面鏡與凹凸鏡)、不銹鋼湯勺、硬紙片、臘光紙等,提問幼兒:“哪些東西可以看到自己”“為什么照出的自己不一樣”,幼兒產生驚嘆,從而引發幼兒對鏡像變化的興趣,這主要從情緒角度出發,猶如“欲知后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的意境”。
(二)心理匹配策略。
心理匹配策略主要指當前刺激(教學內容)與幼兒的認知結構(水平)相一致,從而使幼兒心理上感到滿足其需要,由此激發幼兒求知的需要。羅杰斯在談到意義學習時強調學習內容與兒童的個人需要之間的內在關系,認為當學習內容與兒童個體的需要有關時,兒童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即學習心向就能很好調動起來。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學內容不一定符合兒童的學習需要,如你讓幼兒到野外尋找自己喜歡的石頭,可是許多孩子卻發現石頭底下的小蟲更有意思,于是,關于石頭采集活動難以開展下去了,你想讓幼兒了解聲音是怎樣傳導的,可是幼兒卻對桌上小人感興趣,你正在興致勃勃講述磁性火車的原理,小孩卻拿著磁鐵互相敲打。
教學內容與幼兒認知需要不匹配,從而導致教師向幼兒傳遞信息的單向性,沒有引起幼兒的認知與情感共鳴。
(三)開啟問題箱策略。
開啟問題箱是通過創設問題氛圍,引導幼兒去發現問題,通過討論、實驗或頭腦風暴等主動探索問題。我們知道,好問是幼兒的特點,也是幼兒好奇心的主要表現。一般來講,幼兒提出的問題有年齡差異和水平差異,有的是為了了解事物的表面特征與屬性,如:“這是什么?”“那是什么?”,有的幼兒在認識表面屬性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為什么““怎么辦?”“怎么會?”還有的幼兒會持續一段時間了解一類事物的特征與功能,提出一系列問題。
[1]楊麗珠,金芳,孫巖. 終身發展理念下幼兒健全人格的培養目標構建及教育促進實驗[J]. 學前教育研究,2014,08:3-16.
[2]陳素園,王小麗. 混齡教育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的觀察研究[J]. 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5,02:46-50.
[3]劉云艷. 好奇心的實質與教師的支持性策略[J]. 學前教育研究,2006,02:14-16.
[4]王娥蕊,楊麗珠. 促進幼兒自信心發展的教育現場實驗研究[J]. 教育科學,2006,02:86-89.
[5]王英春. 幼兒教育“做中學”活動的發展適宜性目標——以“光”的活動為例[J]. 北京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02:57-59.
[6]楊麗珠,辛曉蓮,胡金生. 促進幼兒同情心發展的教育現場實驗研究[J]. 學前教育研究,2005,05:20-22.
G612
:A
:1671-864X(2015)10-00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