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愛紅
(河北省保定市望都縣望都鎮辛街幼兒園,河北 保定 072450)
淺談中國農村幼兒教育的發展與變革
朱愛紅
(河北省保定市望都縣望都鎮辛街幼兒園,河北 保定 072450)
我國教育整體上劃分為兩種類型,即城市教育和農村教育,在教育資源、師資力量、教育投入等各方面,城市教育要比農村教育占優勢,教育水平也比較高。隨著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以及不斷的增加農村教育投入,特別是農村幼兒教育領域,有了很大的改變。
幼兒教育;農村幼兒教育;發展歷程;現狀;策略
20世紀50年代初期,新中國的教育工作方針是:教育必須為國家建設服務,學校必須向工農開門;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以普及為主,教育必須著重為工農服務。發展的重點,首先應該放在工業地區企業部門,其次是機關、學校及郊區農村(先取得經驗以發展農村幼兒園),主要解決工農勞動婦女對孩子的教養問題。
1956年2月,教育部、衛生部、內務部發出《關于托兒所、幼兒園幾個問題的聯合通知》,指出托兒所、幼兒園的發展方針是“合理規劃,加強領導”和“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的方針,調動了社會各方面舉辦幼兒園的力量,使幼兒園得到了逐年遞增的發展。
1958-1960年,全國各行各業都處于大躍進年代,幼兒園也一哄而起,混亂失控,盲目發展。1958年比1956年幼兒園增長42.4倍,人園幼兒增加27.1倍,其中民辦園增長4.28倍,人園幼兒增加27.9倍。由于高校師生紛紛下鄉辦學,還編輯出版了一些農村幼兒園教材、農村幼教師資培訓教材以及農村幼兒園辦園經驗匯編等書籍。
從1961年開始,我國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幼兒教育方面,有條件的就整頓保留,沒條件的則撤消,使幼兒園經過整頓得到正常發展。
綜上所述,至20世紀60年代,新中國的農村幼教事業經歷了由逐步發展到大起大落到回復發展的歷程,全中國初步奠定了農村幼教的基礎。
20世紀70年代末期,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作為農業大國的中國,開始了一場規模宏大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經歷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由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過渡的發展時期。農村幼教隨著農民的生活和觀念的變化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不僅事業蓬勃發展,在課程改革方面也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
20世紀80年代初,教育部印發《關于農村幼兒教育的幾點意見》,該《意見》強調:農村幼兒教育的發展,有利于小學教育的普及與提高,有利于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有利于實行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是廣大農民群眾的迫切要求。應根據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新形勢,積極創造條件,有計劃地發展幼兒教育,首先發展學前一年教育,同時逐步創造條件接收3-5歲的幼兒人園(班)。
(一)幼兒園的曲折發展。
2O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全國幼兒園數逐年遞增,穩步發展,保持在17萬至18萬萬處。農村幼兒園的增長也較快,如由1982年的9.18萬處增至1992年的11.10萬處,增長率為20.9%。農村幼兒園在全國各類幼兒園中占大多數。如1980年,農村園數占全國園數的84%(其他城市和縣鎮幼兒園僅占16%);1990年農村園數占69%;2000年農村園數占53%。雖呈下降趨勢,但還占到總數的一半以上。
20世紀9O年代起,農村幼兒園雖有遞減現象,但幼兒人園數卻逐年遞增,這是因規模辦園的需要將零散的村班集中起來的結果,是一種發展和進步的正常現象。
(二)我國農村幼兒教育課程改革。
為使占我國幼教主體的農村幼兒教育提高育人質量,為改善廣大農村幼兒生存和學習條件,我國幼教界始終關注著農村的幼兒教育。要提高農村幼教的質量,關鍵在于農村幼兒園課程的改革。2O世紀8O年代中期,南京師范大學師生們開始調查農村幼兒園的教育、教學等清況,發現普遍存在小學化、城市化傾向,注重讀、寫、算,提前學習小學一年級的課本或搬用城市幼兒園的教材;教師按人分科任教或請小學老師兼任;幼兒和小學生同樣地只有上課、沒有游戲等。針對以上情況我們于2o世紀8o年代后期,深人農村幼兒園,決心建構幼教化、農村化的農村幼兒園課程。
該課程以學前一年為重點,以綜合教育思想為指導,以改分科教學為綜合教學的形式組織課程,即圍繞一年四季和一些重大節日和活動來設計主題,使教育內容更貼近幼兒的生活,更能反映農村的特色,使農村自然和社會環境中的資源得以充分利用,也使幼兒有目的地、更多地接觸周圍環境,設計了如“金色的秋天”“可愛的家鄉”“美麗的春天”“我快要上小學啦”等主題。經過近2O年的研究和推動,農村幼兒園的課程實施雖有進展,但小學化、城市化現象依舊存在。
(三)我國農村幼兒教育構建體系。
在探索適應農村實際的、迅速有效地發展農村幼兒教育的新途徑,使更多農村兒童接受良好的早期教育。該體系包括幼教機構的設置與行政管理、師資培訓、家庭教育和社區教育等方面,并通過試驗區的整體試驗研究,總結概括出促進事業發展、提高教育質量、改善辦園條件、建立師訓網絡、形成管理機制等基本策略,打破了農村辦幼教“等、靠、要”思想,構建了一套符合我國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低投人一、高效益的農村幼教體系的實踐模式。
自2003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批轉《關于幼兒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以來,許多地方的農村幼兒教育出現了新的發展態勢。如浙江安吉縣強化管理意識,激活發展機制:每年有50萬元專項資金重點扶植農村幼兒教育事業;形成了“一鄉鎮一中心、輻射行政村”的辦園格局;為全縣26個鄉鎮中心園配備專職干部;教師學歷合格率達91%;兩年間建造了巧所漂亮的中心幼兒園;學前三年人園率達92.6%。可見,只要政府扶植一把,就能引導農村幼兒園走上自主管理和自主辦學的發展道路。
及管理上的疏漏等。人們認識的提高,政策法規的保證,行政管理的加強,辦園方式的多元化。針汁小學化、城市化現象的改革,缺乏適宜農村幼教的本土教材,農村教師缺乏專業,缺乏輔導力量,呼吁全社會關注和研究,提高農村教師的專業素養,形成城鄉一體化的網絡,構建具有農村特色的幼兒園課程。
[1]王敏. 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幼兒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0.
[2]周玉琴. 青海省湟中縣幼兒教育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0.
[3]李飛鴻. 湖南幼兒教育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
[4]李少梅. 政府主導下的我國農村學前教育發展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3.
[5]唐淑. 中國農村幼兒教育的發展與變革[J]. 學前教育研究,2005,06:38-40.
[6]蔣興旺. 黔西縣農村幼兒教育問題和對策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09.
針對事業滑坡的調整,出生率的減少,規模辦園的緊縮,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人們認識上的偏差,法規政策上的不健全以
G610
:A
:1671-864X(2015)10-0068-02
本文結合農村幼兒教育的變革研究,為下一步發展提供趨勢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