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麗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回歸日常生活的哲學
——日常生活批判理論
蔡麗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從古希臘哲學出現以來,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這條歷史長河中,出現過多次哲學轉向,從蘇格拉底將哲學從天上拉回人間開始,哲學就注定了與人本身分不開。日常生活與每個人的生存都是息息相關的,但卻變成了哲學家長期遺忘和忽視的領域。與人如此緊密相關的領域最終被馬克思重視起來,他在十九世紀開始實踐哲學轉向,哲學也由此回歸到人的日常生活中,也開始了對日常生活的批判。
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批判;盧卡奇;斐伏爾
(一)什么是日常生活?日常生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人的日常活動、生產消費都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而人們對日常生活并沒有理性的對待和關注,所以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日常生活。日常生活的概念,與非日常生活的概念是相對而言的,國內日常生活批判研究專家衣俊卿教授認為,日常生活主要是關注人個體的生存和延續,而非日常生活關注的是人作為類的整體的生存和延續。然而,人在進行自身創造的同時,也與同社會的生產活動產生了聯系。所以,對日常生活的定義還要與日常生活的內涵相聯系,衣俊卿教授在對日常生活的內涵與外延、時間與空間、結構與圖式三個方面進行分析與研究之后,得出一個相對完整的概念。“日常生活是以個人的家庭、天然共同體等直接環境為基本寓所,旨在維持個體生存和再生產的日常消費活動、日常交往活動和日常觀念活動的總稱,它是一個以重復性思維和重復性實踐為基本存在方式,憑借傳統、習慣、經驗以及血緣和天然情感等文化因素而加以維系的自在的類本質對象化領域。[1]”
(二)向生活世界回歸的哲學。哲學家的使命不僅是要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更要改變世界,而想要改變世界必須通過對現實世界自身的實踐批判。然而,在資本主義社會,無產階級由于嚴重地被異化和物化,沒有進行革命的勇氣和力量,人們的批判意識沒有覺醒,在這種情況下,哲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對現實世界進行揭露、剖析和批判,讓人們看到現實世界中的異化現象,喚醒革命的勇氣和力量。馬克思哲學此時提出了實踐哲學的轉向,由傳統的形而上學回歸到生活世界,而哲學回歸到生活世界也是歷史的必然:首先,生活世界是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領域,哲學要改變世界要從最根本、最能涉及基礎的方面入手;其次,生活世界已經被遺忘太久,這種遺忘造成的后果就是人們生活的意義喪失,產生了生存危機,種種原因歸結到一起,人們必須再次關注并重視生活世界對于人作為個體和作為類的生存和延續的重要性。
“生活世界”最早由現象學的創始人胡塞爾提出,并將哲學由形而上的思辨領域回歸到生活世界的現象學領域。胡塞爾認為,由于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理性占據了主導地位,人生存的意義漸漸喪失,由此引起了文化危機。為了解決這場危機,胡塞爾開的藥方就是要回歸到生活世界。他說∶“最為重要的值得重視的世界,是早在伽利略那里就以數學的方式構成的理念存有的世界開始偷偷摸摸地取代了作為唯一實在的,通過知覺實際地被給予的、被經驗到并能被經驗到的世界,即我們的日常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自然科學的被遺忘了的基”[2]
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中,盧卡奇從無產階級的階級立場和階級意識的角度闡明了異化的問題,在《關于社會存在的本體論中》,盧卡奇將他的哲學視野哲學轉到了日常生活實踐和大眾意識的立場來探討異化的問題。在他看來,存在是和生活實踐息息相關的,要對世界進行解釋和改造就要離不開生活實踐。所以他將哲學研究轉向了人們的日常生活,通過對日常生活的異化現象進行分析和批判實現對整個異化的現實世界進行批判。
列斐伏爾直接提出了日常生活批判的主題,以馬克思的異化理論為基礎,對異化的日常生活進行全面的批判。日常生活一直被認為是“非哲學的”的存在,然而哲學和日常生活的分立會造成各自的局限,哲學變成“無現實的真理”,陷入自我矛盾和自我破壞之中,日常生活變成“無真理的現實”,陷入盲目,甚至走向歧途,所以必須要建立對日常生活進行批判的哲學。
馬克思哲學的重要轉向是無情地批判現存的世界,從而建立新世界。他認為,對現實世界的批判要從社會生活實踐出發,來說明和解釋整個世界的存在與發展。馬克思所處的時代,市民社會和人們的現實生活都是處在全面異化的狀態,這種狀態的根源是人的本質活動的全面異化,要想恢復人的自由自覺的創造性,必須對異化問題進行揚棄。異化理論可以說是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的基礎,為后來對日常生活進行批判的哲學家提供了理論淵源。
(一)盧卡奇的物化理論。盧卡奇被稱為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他認為,在發達的工業社會中,技術理性實現的對人類的統治,使人喪失了主體性,精神意識也逐漸被物化,這種情況下的人已經失去的生命的意義。所以,他深入到社會的精神文化層面,展開了對社會的文化批判。他對發達資本主義的批判主要通過對日常思維和日常生活的批判展開,他是當代西方哲學史自上日常生活批判的第一人,繼承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理論。
盧卡奇認為,物化的產生是由于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高度發達,使得人對于物質的追求越來越強烈,這種拜物的本質導致了人的物化,并且,資本主義商品經濟還在不斷的發展中,伴隨著商品的普遍化,這種現象不但無法得到改善,而且愈演愈烈。他認為,本應被人所統治的商品漸漸變成了人的束縛,變成了物對人的操控和奴役,人的主體性喪失,物化的根源就是商品的本質,人的關系被物的關系所替代,導致了人與人之間的物化關系。
盧卡奇通過對人與人之間的物化的關系,進一步進入到人的意識領域,揭露了在人的內在的物化,也就是物化意識的產生。他認為,物化的現象已經不僅僅存在于經濟和社會領域中,而是漸漸內化到人的精神意識,“正象資本主義制度不斷地在更高的階段上從經濟方面生產和再生產自身一樣,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物化結構越來越深入地、注定地、決定性地沉浸入人的意識里。”[3]
資產階級通過物化意識對無產階級進行統治,物化意識成為了資產階級統治社會的意識形態,而其本身就是虛假的,目的就是為了消除無產階級的批判性和革命性,使他們對社會制度服從,從而阻礙了社會的進步。他認為無產階級意識的生成是革命的主要力量,必須要喚醒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從意識形態上拜托資產階級的統治,但這又需要和日常生活聯系起來。他認為“每個人的異化都是直接從他和他的日常生活這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當中產生出來的”,所以,對日常生活的批判勢在必行,必須要喚醒無產階級的批判意識。
盧卡奇指出資本主義社會異化的形式主要表現在對日常生活的普遍控制。主要表現在資本家為工人提供豐富的日常生活物質條件和充裕的閑暇時間,再借助廣告等傳播手段讓工人將勞動所得消費掉,然后再去賺錢,周而復始,他們把人變成了勞動和消費的機器,也逐漸喪失了反抗、批判和革命的意識,從而保證資本主義的經濟和政治利益。
他對日常生活的批判體現在對社會異化的反異化問題上,他認為,要消除現代社會中的異化現象,人必須超越自身的局部性,發展自己的個性,爭取自由和解放,擺脫資本主義對人的意識形態控制。
(二)列斐伏爾日常生活的批判理論。
法國哲學家列菲伏爾在《被神秘化的意識》中直接提出了日常生活批判的概念,并以《日常生活批判》為方法論,詳細闡述了以異化為中心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論。他認為,異化是哲學永恒的問題之一,在他看來,異化具有多樣性,并且在所有領域都存在異化現象。馬克思對異化問題的研究是從人的本質和人與自然的關系入手,認為人的本質是異化產生的根源,人與自然的關系的演變導致了異化。他繼承并發展了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理論,認為人的異化產生于人的本質,并反映在現代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表現為各種形態,關于消除異化的方法,他提出了“總體的人”的概念,“總體的人”是有生命的主客體的統一,是處于完全自由的狀態的消除了異化的人,只有追求“總體的人”的生成,才能徹底的消除異化現象。
列斐伏爾由異化理論引出了對日常生活的批判,將自己的異化理論和關于“總體的人”的理論作為對日常生活批判的基礎,由此對資本主義社會批判、人的異化批判和文化批判。他認為,日常生活是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具有普遍性和平凡性的一個領域,并且每個人每天都在這個領域內重復同樣的動作。他認為,對日常生活的批判是放到本體論地位上的,這不僅因為現代社會異化廣泛地彌漫于人的全部生活,而且也因為日常生活是產生異化的土壤特別是日常生活的異化離群眾最近。
他認為,人們必須認識到當前異化現象的嚴重性,人們的生活雖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舒適和安逸,但是精神領域的匱乏卻也是比過去任何時候都嚴重,正是因為異化的產生,人們被技術理性所操控,生命的本質意義已經缺失。資產階級通過這種異化的思想對工人階級進行意識形態控制,將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強加于工人階級,從而最大限度的剝削和壓榨工人階級。因此,反對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控制的無產階級革命迫在眉睫,必須通過日常生活批判喚醒工人階級的反抗意識、批判意識和革命意識,將日常生活的革命引入社會革命中,才能真正實現社會和個人的全面解放。
列菲伏爾要求展開對日常生活的批判,把反對資本主義的革命同日常生活批判結合起來。在他看來,資本主義社會中,日常生活的異化是通過大眾文化傳播,通過對消費的控制來實現的。資本主義的消費控制使個體日益遠離社會,加劇了人與人之間的疏遠,促使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異化。關于消除日常生活的異化現象,列斐伏爾認為,不僅要通過對日常生活的批判讓人們意識到自己每天所生存的日常生活的真實性,還要通過哲學與生活的統一、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實現日常世界革命,最終實現人的徹底解放。
人從出生到死亡,一直都生活在生活世界中,而日常生活是與每個人都密不可分的領域,正是因為人總是愿意信任熟悉的人、事、物,并且受到社會的異化現象的影響,日常生活變成了哲學目光沒有觸及的灰色地帶,然而正是因為生活世界與人的生活分不開,人的異化也是發生在生活世界中,所以對日常生活的批判也是歷史的必然性。日常生活批判理論對現代哲學以及文化哲學的發展有著重大價值和意義。我國雖然不是資本主義國家,但也深深受到了來自全球化帶來的異化現象和人的物化的影響,所以我們也應該進行對日常生活的批判,現代化建設離不開理論指導,日常生活批判理論對國家建設和發展也是起到了指導性作用。所以,未來我國哲學發展之路應該轉向日常生活批判。
[1]衣俊卿,現代化與日常生活批判[M],人民出版社,2005年。
[2]胡塞爾,歐洲科學危機和超驗現象學[M],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年。
[3][匈]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杜章智等譯,商務印書館,1996年。
注釋:
①衣俊卿,現代化與日常生活批判[M],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1頁.
②胡塞爾,歐洲科學危機和超驗現象學[M],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年,第58頁.
③[匈]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杜章智等譯,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156頁.
G40
A
1671-864X(2015)12-0106-02
蔡麗,女,1990年,漢族,籍貫河北唐山,就讀于黑龍江大學研究生院,文化哲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