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萌萌
(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江西 南昌 330022)
淺談彝山書院章程
魏萌萌
(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江西 南昌 330022)
書院是中國古代的高等民辦教育機構,從唐末到20世紀初年,書院教育持續了一千多年,它獨特的教學原則、教育方法以及管理模式對我們當代文化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彝山書院創建于清道光八年,相比于同時代的其他書院,它的章程算是比較完備的,其中一些章程至今仍由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的價值。
書院;彝山書院;章程
彝山書院位于河南開封,因坐落在開封彝山之麓而得名,是當時的在任官員栗毓美和劉蔭堂針對大梁書院的弊病而創建的。山長史致昌在彝山書院主講7年,制定了比較完備的章程,并編纂了《彝山書院志》,成就很大。彝山書院在發展壯大過程中不斷與地方文化交流,并且和地方文化交融在一起,所以它制定的章程不僅頗具地方特色,而且更為周密,為新教育制度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彝山書院章程方面的規定主要涉及了經費管理、考核和考課管理以及后勤管理等方面。
書院的存在和發展離不開經濟的支持,充足的經費是書院其他活動順利進行的物質保障,嚴格而高效的經費管理制度也有利于書院其他方面的管理。
(一)書院的經費來源。彝山書院的經費來源是有多種渠道的,首先是官府撥款,通過《彝山書院經費章程》以及《重定彝山書院經費》,我們不難發現,在書院的經費來源當中,官府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官府通過直接撥款和撥置學田的方式,為彝山書院培養科舉人才提供了所需經費,是書院經費的固定來源,有利于書院的長期興盛,但是在某種程度上,也加強了官府對書院的控制,使書院日益官學化。其次是個人捐款,捐款者中不但有地方紳士和商人,也會有在任官員。如,同治年間,巡撫李鶴年先是為彝山書院的學生捐膏火費,后又籌集錢款修復山長的住所。個人捐款也是書院經費的一個重要渠道,是個人對教育的大力支持,有力的保證了書院的正常運行和快速發展。
(二)書院經費的開支。道光八年(1828年),《彝山書院經費章程》載:“院長脩金二百兩,膳金八十兩,三節禮共銀十八兩。”可見,院長的待遇是比較高的。而廚夫、院夫、把門等勤雜人員只給工食錢,且數目很少,如“廚夫工食銀二十四兩;看院人役工食銀十五兩;把門一名,工食銀十五兩。”除了要支付這些“工作人員”的薪水,書院的日常經費還有設施維修費、管理費、祭祀費等其他費用,這些經費的開支管理一般都由院長負責。
彝山書院的考核、考課管理制度針對性很強,在教學方面有其獨特之處,是書院章程的重要部分,有利于選拔優秀人才,提高教學質量。彝山書院的教學管理制度十分嚴格,對完善當代教學模式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一)入學考核嚴格。彝山書院在其章程中指明,書院招生之前,首先要通知各州縣,想要在書院學習的童生,必須找到同樣參加考試的五個人互結方能報名。通過書院的入學考試之后,要對這些即將入學的童生進行甄別,如果他們的姓名和履歷沒有錯誤,三日之內必須到書院報到,并且書院要派齋長檢查報名童生中有無冒名頂替之人,倘若發現有人冒名頂替,就把當初一起報名的五個人全部開除,并且要扣除齋長一個月的薪水。嚴格的入學考核使書院的招生質量大大提高,一方面為書院選拔了大量優秀人才,另一方面也能提高書院的知名度。同時,彝山書院在章程中還明確規定“未過本州縣考者,不準在書院肄業”。由此可見,彝山書院的入學甄別考試是非常嚴格的,書院秉承“賞罰分明”的學規,使學生更加重視自己的學業,在學業方面做到勤勤懇懇,有利于為書院培養高質量、高修養的人才。
(二)考課組織嚴密,賞罰分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彝山書院重定章程》規定:“膏火每年定正課四十名,每名一兩,副課六十名,每名四錢。”同時規定了“每月初二日府課,十六日縣課,初九日、二十四日齋課,四課中三課一文一詩,一課出賦論古今體詩題目。每年請學院課一次。”另外,還規定“正、副課初二、十六日官課,初九日、二十四日齋課,相連考后二十名者,正課降副課,副課降隨課,其額以副、隨課連考前列者,按次撥補。”上述說明了學生在書院的學習是有“升降級”的,即使錄取時是很優秀的“正課生”,如果考試成績不能保持在前列,也有可能降為“副課生”。書院對于考課的嚴格規定,一方面規范了考試制度,另一方面能夠激發學生的潛力,對完善我們當今的教育體系提供了理論借鑒和實際幫助。
彝山書院后勤管理的特色主要體現在其住宿管理制度上,相比當時的其他書院,彝山書院的住宿管理制度是非常嚴格的。首先,童生住齋房要登記,所用的日常用具也要登記,并且要在監院和齋長處都報備,如果該童生要移出齋房,必須要繳還桌椅等日常用具,倘若用具損壞或者遺失,該童生須賠償。其次,章程中明確規定“住齋不準留外人在齋房歇宿,違者逐出,平日親友探望,須向把門說知,不得直入;住齋者如夜間有事不歸,須在齋長處告假,若連日有事不歸,須寫明原故清單,送監院處存查,誤課仍扣膏火”。可見當時對于“住宿生”請假方面的事宜還是很嚴格的,這對我們當代學校住宿生的教育和管理有很大的啟示。除此之外,彝山書院還規定了住齋諸童必須要完成的任務,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彝山書院重定章程》規定:“住齋肄業,自應詳定課程,清晨溫經限千字,飯后臨帖、抄經限五百字,午后讀時文,夜間讀古文詩賦,均須各將題目、頁數注于日程,每十日匯送院長處查核,以便挑背或默寫。”這種嚴格的后勤管理制度,為書院其他各項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在書院發展中占據著重要地位。
書院章程是書院制度具體而生動的反映,體現其管理水平的高低,這些章程對當代我們制定學生準則提供了很大的幫助,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而且有助于提升學生的人文修養。彝山書院章程中所包含的思想內涵以及其歷史傳承性對于當前的中國高等教育有啟示和借鑒作用。
[1](清)史致昌.彝山書院志[M].道光二十六年增補本.
[2]鄧洪波.中國書院章程[M].湖南大學出版社,2000.
[3]陳谷嘉.中國書院制度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4]劉衛東,高尚剛.河南教育書院史[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作者:魏萌萌(1989—),女,漢族,河南鄭州人,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13級歷史系研究生,研究方向:歷史文獻學
G127
:A
:1671-864X(2015)10-003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