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克省
(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北京 海淀 100091)
《路德維希·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啟示
常克省
(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北京 海淀 100091)
恩格斯在《費爾巴哈論》中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德國古典哲學的批判繼承的關系,即馬克思主義哲學對黑格爾哲學以及費爾巴哈哲學等德國古典哲學是一種“拯救其形式,改造其內容”的關系。這對于我們今天建設中國特社會主義文化具有重要的啟示。啟示我們對待傳統文化既不能全盤拋棄也不能全部吸收,而是要在繼承的基礎上用批判的眼光去分析,吸收其合理的部分摒棄其不合理的內容。同樣啟示我們對待外來文化也是一樣,要學會“揚棄”要拯救其內容改造其形式。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早日實現建設文化強國的目標。
批判;繼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費爾巴哈論
《費爾巴哈論》當中論述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德國古典哲學的關系首先對于中國特設社會主義文化的內涵具有重大啟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顧名思義,就其具體內涵而言顯然是不同于其他的文化,既不同于中國古代文化,也不同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化。具體而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應當包括以下幾層涵義:第一,這種文化首先必須符合一般文化的特征,從廣義上來講文化包括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與精神成果。從狹義上來講文化包括精神成果,這種精神成果既有意識形態的文化也有非意識形態的文化,如哲學、藝術、語言、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方面。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除了具備一般文化所具有的特征之外還必須得有中國特色,所謂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中國共產黨總結我國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建設的經驗,并結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水平提出來的。在《費爾巴哈論》中闡述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繼承了費爾巴哈哲學的唯物主義部分,延續了黑格爾哲學的辯證法,這就啟示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是帶有繼承性的文化。中國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國,中國人民歷代以來創造了無數優秀的文化,正如中華世紀壇序所說的那樣“千古文明圣火未絕者為我無雙”。這種文化基于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但絕不是一成不變的,并不是將古人所創造的的文化照搬照抄下來,而是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發展在積極吸收世界各國的優秀成果的過程中不斷發展不斷完善的,因而說中國特社會主義文化除了繼承性之外還是具有開放性,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其生存和發展過程當中會不斷的同別的地區的文明交流從而吸收他們的文明成果。
恩格斯在《費爾巴哈論》當中通過闡明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德國古典哲學的關系啟示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過程當中我們應堅持如下幾個原則:
第一,堅持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但這種繼承不是全盤繼承,應該像馬克思對待黑格爾哲學那樣,吸取其精華,摒棄其糟粕,拯救其內容,改造其形式。在《費爾巴哈論》中,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主義哲學首先是吸收了費爾巴哈哲學的唯物主義成分,摒棄了費爾巴哈在社會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吸收了黑格爾哲學的合理的辯證法但是拋棄了他的唯心主義成分。這就啟示我們,對待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就要有批判的繼承,有選擇的繼承。因為中華文化并不全部都是優秀的文化,有精華也有糟粕,有進步的也有落
后的,有高雅的也有低俗的,這就要求我們在繼承傳統文化的時候應該提高自身的辨別能力,分清哪些是“香花”哪些是“毒草”。
第二,堅持開放包容的態度對待外來文化,促進文化的交流合作。《費爾巴哈論》中我們同樣可以看到,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待其他派別的哲學的態度,按照恩格斯的論述,按照對哲學的基本問題的不同回答我們可以把哲學分為兩大基本派別即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堅持唯物主義,但并不是把唯心主義看的一無是處,而是以一種寬容的態度對待唯心主義,借鑒他們合理的地方。這就啟示我們,我們要以一種開放的寬容的態度對待其他民族和國家的文化。要注意吸收別的民族國家和地區所創造的文化,但這種文化也不是簡單的全盤吸收,也要用批判的眼光去對待外來文化,反對文化殖民主義、文化霸權主義。因為,文化本身是平等的是包容的是多彩的。文化是平等的所以文化交流才有了基礎,因為文化是包容的才有了交流的動力,因為文化是多彩的才有了交流的價值。另一方面自從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不僅外國的資金技術等要素流入我國,西方的文化也隨之而來,很多西方的文化是有積極意義的,但是與此同時也有很多不好的東西比如,拜金主義,利己主義等。我們只有用辯證的眼光對待這些傳入中國的東西我們才能夠揚長避短,更好的為建設我們自己的文化服務。
堅持恩格斯在《費爾巴哈論》中所闡明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待德國古典哲學的批判繼承態度,就啟示我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過程中要克服兩種主要的錯誤傾向:一是對待傳統文化秉持全盤繼承的復古主義與毫無保留的全盤拋棄的歷史虛無主義;二是對待外來文化的全盤吸收與全盤否定的態度。
例如,五四運動時打倒孔家店的運動就是歷史虛無主義的一種表現,他們認為儒家文化根植于封建社會的土壤,所以是糟粕應當全盤拋棄,這很明顯在我們今天看來是不對的,因為儒家文化當中有很多東西對于我們今天的社會政治經濟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儒家所提倡的忠恕之道、仁、禮等思想讓我們受益匪淺,如果對其全盤拋棄將是中華民族的巨大損失。《費爾巴哈論》中,恩格斯闡述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于德國古典哲學的繼承關系就啟示我們,這種歷史虛無主義的態度是完全錯誤的,如果沒有馬克思對于費爾巴哈的哲學和黑格爾的哲學全盤拋棄一概否定,那么人們不知道還要在黑暗里繼續生活多少年。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完全可以說沒有德國古典哲學也就沒有馬克思主義哲學。
在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過程當中,有很多人像五四運動時期人們一樣,對待外來文化不加批判的一味吸收,那時候的人們熱衷于全盤西化,他們認為外來的就是新的好的,本國的內容就是舊的壞掉的,他們將我們自己國家的文化貶低的一無是處,認為它們都是一些糟粕都是一些一文不名的東西。現在我們看來這兩種態度很明顯都是錯誤的。我們可以看到恩格斯在《費爾巴哈論》中所分析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對費爾巴哈的哲學中的每一個部分都做了詳細的研究,對費爾巴哈在倫理學和宗教學等方面的唯心主義思想進行了深刻的批判與揭露,但是我們同樣也可以看到馬克思并沒有將費爾巴哈全盤拋棄,并沒有完全的否定費爾巴哈所有的東西。而是將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部分保留了下來,作為自己哲學的基本內核。同樣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待黑格爾哲學的態度也是這樣,并不是一味的全盤拋棄黑格爾哲學,而是僅僅拋棄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保留了黑格爾的辯證法。這就啟示我們要想克服這種對待外來文化的兩種錯誤傾向,既不能簡單的全盤否定也不能簡單的全盤吸收。我們要學會辨別外來文化當中的香花和毒草,并且結合中國國情認真的分析哪些東西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有利,哪些東西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有害。
結語:總而言之,恩格斯在《費爾巴哈論》中所闡述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德國古典哲學的態度,對于我們今天建設中國特社會主義文化的啟示是毋庸置疑的。我們在繼承傳統文化借鑒外來文化的優秀文化成果的同時也要進行創新,中國還應該大量吸收外國的進步文化,作為自己文化食料的原料。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必將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而只有通過這個過程我們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中國夢,使中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為此,我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條偉大征程上,我們應該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文化前進方向,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質,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1][德]恩格斯.中央編譯局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英]湯因比.郭小凌,王皖強譯.歷史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魯迅.且介亭雜文[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4]毛澤東.毛澤東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列寧.中央編譯局譯.列寧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6]鄧小平.鄧小平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7]俞慈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建設[M].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
[8]郭沫若.十批判書[M].中國華僑出版社.2008.
G129
:A
:1671-864X(2015)10-00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