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來“黃金時代”的網絡文學如何避免“野蠻生長”
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至2014年網絡文學共有161款作品影視版權售出,預計2015年網絡文學產值將突破70億元。近兩年,乘著“互聯網+”的東風,國家政策的鼓勵支持,網絡文學的身價水漲船高,大有“井噴”之勢,甚至走出國門,在海外贏得眾多粉絲與掌聲:《甄嬛傳》出口美國,《瑯琊榜》播出韓版……過去難登大雅之堂的網絡文學正迎來它的“黃金時代”。
從邊緣到中心,網絡文學迎來“黃金時代”
10月19日,《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全文公布,明確提出“大力發展網絡文藝”,“網絡文藝充滿活力,發展潛力巨大”。這一切網絡文藝繁榮發展的成就,以及網絡文藝政策的發布,說明網絡文藝的“黃金時代”正在到來。
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最新統計,到2015年6月,全國網民總數達6.68億,網絡文學用戶有2.85億,網絡視頻用戶4.61億。電視劇《偽裝者》網播量超30億次,《瑯琊榜》網播量超60億次。
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至2014年網絡文學共有161款作品的影視版權售出,2012至2014年有50多款作品轉換為游戲產品,預計2015年網絡文學產值規模將突破70億元。同時,網絡文學開始走出國門。起點、晉江文學城等網站向亞洲多個國家推出中國的網絡小說;《鬼吹燈》《明朝那些事兒》在日本熱賣;《仙俠奇緣之花千骨》在泰國一上市便被搶購一空;越南5年間引進中國網絡文學的品種達617種;《步步驚心》成為韓國暢銷書;3D網游《誅仙》相繼出口到亞洲多個國家和地區……可以說,中國的網絡文學成為世界上獨特的文學風景,在東亞成為可以與韓國電視劇、日本動漫相提并論的大眾文化樣式。
杜絕“野蠻生長”,構建網絡文學批評范式
從1998年《第一次的親密接觸》紅遍網絡后,在不到20年的時間里,中國網絡文學創作數量井噴。今天的網絡文學已發展成為極其活躍、作者以數十萬計的文學創作形態,在文藝繁榮的進程中扮演著特殊的角色。但與網絡文學創作的迅速擴容相比,嚴肅的文學批評卻顯得落后。網絡文學時常因跟風、雷同、抄襲、低級趣味、過度商業化等問題遭到詬病。
中國作協中國作家網副主編馬季表示:“當前網絡文學存在大量跟風、雷同,乃至抄襲現象,都是商業化在作祟,值得警惕。然而,從大眾傳媒的角度來看,商業性需要一定的時間去緩釋;從大眾需求積極性的角度來看,網絡文學存在的癥結也基本上是廣大讀者所排斥的。”
上海網絡作家協會會長陳村直言,目前國內學界缺少真正的網絡文學批評。如今小學生、初中生都有了移動終端,他們是潛在的網絡文學閱讀大軍。在他們還未形成自己的審美標準和網絡趣味前,如何培養和樹立好的閱讀標準和趣味十分重要。
“網絡文學的確有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弱點。”山東省作協副主席李掖平表示,“對此不應該回避,更不能以一種粗暴的態度,直接挪移傳統文學的批評范式來打擊網絡文學。我們迫切需要建立一種行之有效的網絡文學批評范式,以更好地推動網絡文學的健康發展。”
加強政府引導,承擔文化傳播使命
任何一種文藝形式的發展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追逐網絡文學繁榮的道路上,我們需要優秀的網絡文學作品,同時也需要自信有擔當的網絡文學從業者。近年來,中國作家協會等機構已經在網絡文學產業發展、作家隊伍培養、作品研究推廣、從業人員培訓等方面做了一定探索。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先后成立網絡文學組織機構。北京大學、山東師范大學等多所高校陸續設立網絡文學的學術研究平臺。
近年來,網絡文學的發展給網絡作家帶來了巨大的收益,但隨之而來的侵權盜版問題,也令許多網絡作家感到頭疼。為打擊通過網盤傳播侵權作品、實施侵權盜版等行為,國家版權局近日發布《關于規范網盤服務版權秩序的通知》,進一步明確了網盤服務商在提供網盤服務中應當履行的義務和承擔的責任。今年二月份,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就印發了《關于推動網絡文學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首次從思路、邏輯和路徑上為網絡文學的“主流化”和“健康發展”進行規劃與設計,旨在規范引導網絡文學。
打造網絡文學精品,提升網絡文學品質,講述好中國故事,需要多方合力,才能確保其健康成長、蓬勃發展。
本刊編輯部摘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