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雅雯
(東華大學服裝藝術設計學院,上海 200050)
印尼巴厘島傳統服飾
鄧雅雯
(東華大學服裝藝術設計學院,上海 200050)
服裝發生了很多的變化,從以前到現在的變化,在世界各地的每個地方的變異。傳統服裝描述了當時和當地的文化根源,也是現代時裝的基礎與元素。本文介紹了我國旖旎的巴厘島傳統服飾的特色、元素、風俗、文化、和禮儀。
巴厘島傳統服飾;印尼傳統服飾;巴厘島文化;傳統服飾
先從一則田野故事說起。二零一四年二月初,我和朋友為了到寺廟參與Bali 島人滿月日的祭拜,特地向房東太太借了兩套傳統服飾 (Pakaian Adat)。出發前,管家細心地幫我們倆換服——我們的下半身被‘卡門’(Kamen) 纏繞地更顯玲瓏。房東太太給我們的‘芭雅服’(Kebaya) 幾乎是半透明的薄紗,袖長及腕,管家細心地替我們揀選小背心,好搭配我們一藍一灰的芭雅服;最后將腰帶環腰之后,在身體右前方四十五度系上一個工整的結。
巴厘島的傳統服飾是為巴厘島人穿著它參與寺廟慶典的祭拜,或參與生命儀禮之儀式與宴會的傳統正式服裝,而并非一般所廣泛指涉的一切非西方的,源自當地的服飾。將在本文第二節對此做更詳細的說明.
‘卡門’(Kamen)指所有男女用來圍在下半身的布。傳統上男性與女性都穿kamen,但男性在家屋中或較非正式的村落聚會,通常是穿管狀(布的兩端縫合)的沙龍(或稱kamen sarung),換上片狀的卡門則是為了參加宗教活動,或出席重要的場合;而女性基本上不論在家屋,村落或寺廟,在任何時候都可能穿著卡門。卡門通常寬一米一左右,長二米至二米半,兩端并不縫合,故為片狀。
‘芭雅服’是‘Baju kebaya’或簡單稱為‘kebaya’,是一種長袖,衣擺稍長以致蓋住部份臀部的一種女性上衣,以扣合方式于前端將芭雅服雙襟扣合。衣領通常呈V字形,較傳統的形式則為深V字形,胸口再以一塊矩形布縫于芭雅服右襟內側,穿著時先以鈕扣將此矩形布固定于左襟,再將兩襟扣合。
當到了廟里,寧靜崇高的氛圍隔著廟門急速轉換成嘉年華式的熱鬧氣氛,小攤販霸占了廟門前交通管制的馬路,延展成一條販賣餅干、零食與汽水的長龍,也販賣游戲和玩具。許多巴厘島人在踏出廟門后便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聊天,和朋友、家人或男女朋友于此逗留、休息、約會,儼然成為一個大派對——這是一個社交的場合。
看著這些青春洋溢的年輕人,我們發現身上向房東太太借來的傳統服飾 (pakaian adat) 似乎和他們的不太一樣,倒是與中老年婦人身上的款式相去不遠。年輕女孩子們穿的芭雅服大多是七分袖長,刺繡著美麗紋樣的透明薄紗包裹著凹凸有致的身形。男孩與女孩們穿卡門時所采取的策略,是盡可能地露出小腿,部份男孩子甚至只遮住膝蓋,長度不僅縮短了(見下左圖),更嬌媚的女孩子甚至還將卡門的布底邊傾斜,形成有如側邊開衩的效果。低頭瞧瞧自己,管家替我們穿的卡門與沙龍,底邊與地面平行地垂在腳踝邊,同時經過一兩個小時的活動以及我們的漫不經心,它早已不再伏貼地纏繞著我們,反而松垮垮地令人沮喪(見下右圖)。
我也注意到巴厘島年輕人企圖在小細節上凸顯個人特色,例如在腰帶上增加一些小綴飾,而且打結方式的花樣也層出不窮,或是如同我在往后的田野日子里觀察到的,年輕男女,特別是男孩子,喜歡在白天時候穿著傳統服飾時戴上帥氣的墨鏡。 “keren”是他們用來形容這類年輕男女的字,那是“酷”、和“新潮”的意思。而后來我才逐漸了解,原來這些穿著方式,都是當前熱門的當季款式,而一些特別的小細節,則是他們發揮的小空間,用來吸引同儕目光的策略,幸運者,或許就能成為下一個流行指標的創造者。
滿月日過后的隔天,我和朋友便決定要像巴厘島人一樣,去添購一套屬于自己的傳統服飾——從芭雅服上衣開始——而且要流行、好看的,待二月低與三月初一連串接踵而來的年度宗教節日慶典,我們也能亮麗登場。但置裝計畫并不如想像的順利。我們原是想購買已經剪裁好的芭雅服成品,但卻發現選擇并不如想像中多,才知道原來巴厘島女人身上那些漂亮的芭雅服大多數是量身訂做而來的。在我們尋覓了幾間布店買下中意的布料后,我們去到了裁縫店,里面三位婦女正埋頭對著縫紉機工作,靠墻的一側則滿滿堆疊著五顏六色的布料。師傅說,她們這陣子要趕的工真的太多,時間實在不夠用。原來大家都想趁著宗教節日前夕,給自己和家人添購新的傳統服飾(Pakaian Adat),所以現在正是她們忙碌的季節。
所幸輾轉通過朋友協助,三個禮拜(一般而言只要三個工作天便可完成的)過后, 我們總算有了屬于自己的芭雅服,而且還是依照裁縫師傅建議我們的最新潮流去制作——V形領,七分袖,袖口是稍有弧度的喇叭狀且開衩至手肘,衣擺前端偏長,后端則稍微往臀部位置斜上。布料雖不是性感搶眼的透明薄紗,但簡單的米色與白色布料, 卻也繡著低調但美麗的花朵紋樣。待芭雅服完成,再加上卡門與腰帶——這是我的第一套傳統服飾。
不止傳統服飾具備流行的特質,就連傳統織布也有相同的現象。巴厘島傳統織布的種類非常多,不同種類的布不僅制作技法不同,有不同的生產中心,而且布本身所具有的功能與象征意義也有所差異,然而其中的‘嗯嘚克’(Endek)織布,卻在現代化發展的脈絡下,包括觀光化、工業化,以及資本化等,發展出一套不同于其他織品的獨特方向。
嗯嘚克是一種使用‘伊卡’(Ikat)技術的巴厘島織布。伊卡織布是一種制作工序繁復、費時的織布類型,它最主要的特色在于──織布的圖紋是在經、緯紗上機織作前便已決定的。經、緯紗在安裝上織布機之前,由織布工作者先透過特殊的技法,將一束束的線材染上他們所要的各種顏色,然后才再將線材上機進行“織布”的程序。是先染在經、和緯線上的顏色,透過織布工作者的雙手,在經、緯線交織成布的同時,圖紋亦逐次浮現,而不需要藉由變換色線等其他技法來呈現圖紋──這就是所謂的伊卡織布(Tenun ikat)。
伊卡的原文‘Ikat’字面意義為“綁”,因為使用伊卡技術的織布,其圖紋的呈現全靠綁染或扎染(tie-dye)這道工序。所謂的綁染或扎染,是先將一束束的經紗或緯紗,依照希望呈顯的圖案紋樣,以寬短繩扎綁后浸泡進染缸,那么未扎綁寬短繩的部份會染上色(通常以這作為圖紋樣式中最大范圍的底色)。由于扎綁的部份不會觸碰到染料,故待顏色干了之后,再將寬短繩解開,未上色的地方也就形成了圖紋。若希望呈現特別多的顏色或層次,則織布工作者必須重復進行染色、干燥、再染色的程序;若希望圖案精巧細致,則更須講究綁染部位的準確與扎實。待完整圖紋染在線材上以后,「綁染」的步驟才算完成。當染好的經紗或緯紗準備妥當,上機織出的布匹自然便會呈現出不同的顏色與紋樣。
在巴厘島一項特別的視覺經驗,是不論是在鄉村或都市,幾乎每天都可見到穿著傳統服飾(Pakaian adat)的巴厘島人:每個月的滿月日、新月日,每座廟宇每兩百一十天的廟慶,巴厘島人每兩百一十天的生日,和他們各式各樣的生命儀禮(甚至包括大學、研究所的畢業典禮),在廟里籌備祭典等相關事宜的男男女女,傳統表演藝術的舞團、樂團在排練和演出時,更加不能忘了還有那些在公家機關服務和旅游觀光業的員工,在接待外賓和訪客時,也是會慎重地換上巴厘島的傳統服飾。
平時巴厘島男性在家將下半身圍著布并赤裸著上半身修整庭院,或女性下半身圍著布行走于早晨的市集,一切早于西方服飾進入巴厘島之前就存在的這些服飾穿著。然而,這樣的穿著并非此處我冠上引號所指的‘傳統服飾’(Pakaian adat);印尼語‘Pakaian adat’ 的字面解釋為“符合規范(Adat)的服飾”。雖然‘Adat’一般翻譯為‘傳統’,但較完整的解釋是“受當地文化長久以來的不成文的傳統規范而約束著的”,‘Pakaian adat’應為能巴厘島人穿著它參與寺廟慶典的祭拜,或參與生命儀禮之儀式與宴會的傳統正式服裝。
要穿得入時、穿得好看、穿得新潮,是巴厘島人穿傳統服飾(pakaian adat) 很注重的一點,我相信這是由于巴厘島印度教頻繁的節日慶典,巴厘島人須頻繁地穿著‘傳統服飾’所造成的結果。換句話說,由于巴厘島宗教生活實踐的情況,使‘傳統服飾’形成一個龐大的內需市場,加速、刺激了‘傳統服飾’得消費。然而這并不是由于服裝的破損而促成的消費,而是藉由時間宣告服裝的衰亡,是人為的廢棄與淘汰。這不正是流行的特質?
巴厘島人對于傳統服飾(pakaian adat)的消費,透過宗教節日前夕裁縫師傅繁忙的制作訂單,說明了這樣的行為不只是對于傳統服飾實物的消費而已,而是對于象征流行的符號的一種消費。
J523.5
A
1671-864X(2015)12-0134-02
姓名:鄧雅雯,女,籍貫是印度呢西亞-雅加達城市,出生日期1991年12月5號,在上海市東華大學服裝藝術設計學院的服裝藝術設計理論專業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