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思維能力的激發與培養之我見
賈怡靜 (河北省平山縣東回舍鎮中心學校 050401)
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提高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十分重要。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一定要細心呵護小學生的好奇心,并鼓勵他們積極生疑,勇于沖破思維定勢,善于獨辟蹊徑,在布設練習時,要靈活多樣唯有如此,才能激發和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教學 思維能力 培養
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從事小學教育教學的工作者,都知道好奇是兒童的天性。縱觀世界上的每一項重大發明與新技術的發現,常常都是好奇的結果。“好奇心”富有追根究底的精神,樂于探索事物的奧秘,細心觀察事物的特性,讓人善于發現事物的奇異。所以,我們每一位小學教師一定要細心呵護和積極培養小學生的好奇心,引導他們大膽提出各種新奇的問題,因為這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起點。
好奇是生疑的基礎,生疑是思維的開端。沒有好奇,沒有生疑,便沒有創新。舉世聞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數學教學中,我們可以給學生創設情境,引發學生心理上的“認識矛盾”,從而促使其產生弄清未知的心理需求,為創新做好心理準備。比如我們在教學“年、月、日”知識時,不妨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書上講的數拳法如果倒過來數會是怎樣的呢?”“為什么一定要規定四年一閏?”“二月除了28天或者29天還能不能有30天或31天?”對于學生的這些質疑問難,教師一定要給予細心呵護,哪怕學生提出的問題是那樣的幼稚可笑,有時甚至于荒謬,也不能進行批評,更不能嘲笑。最好的方式就是通過評比“最佳一問”的形式,讓學生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這樣,才能夠讓學生敢于表達自己,使他們的思維一直處于積極活躍的狀態。
新課程標準倡導在教學中應發揚民主,這樣做可為誘導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供必要的條件。不過,要想使學生能夠在學習中做到獨立思考和勇于創新,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教師一定要結合自己的日常教學工作,對學生進行有目的、有意識地勉勵和誘導。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僅僅滿足于學生對知識的一般性理解和運用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該用發展的眼光去鞭策學生、鼓舞學生,讓題目沖破定向思維,尋求最佳的解題途徑。
比如,“石家莊到北京香山的總行程里數約為298.4km,如果要開車自駕游,車速為80km/時,上午9時出發,中午12時能否到達?”在解決這一問題時,我鼓勵學生運用自己既有的知識,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在課堂上,學生的解題過程異常活躍,他們或討論,或猜測,或演算……各種形式悉數登場,參與熱情空前高漲。
對于結果,我們不難看到,在解決這一問題的過程中,由于選擇的標準不同,因此解題的思路也不盡相同:有的以路程298.4km為標準,看自駕車能否在3小時內行完全程;有的以自駕車在3小時內到達目的地的速度為標準,看自駕車現有的速度能否達到所需的速度;有的以所給的時間3小時為標準,看自駕車實際行完全程所需時間……試想,這樣的教學氣氛怎能不讓學生的創造精神充分發揮?
這里所說的獨辟蹊徑的思維訓練,是一種通常被人們稱之為“常規求異”的訓練方法,它指的不是我們平時所謂的一題多解的求異思維訓練,而是要求學生擺脫常規思維的支配,進行獨辟蹊徑的、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思維訓練,它引導學生從新的思維角度去思考問題,以求得問題的解決。
比如我在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時,就給學生出了這樣一道應用題:我能用12根火柴擺出6個相等的正方形,你能嗎?按照常規思維,學生往往會在平面上擺弄,很顯然,要達到要求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只要引導學生聯想一下曾經學過的正方體的特征——有12條棱且長度相等,有6個面且面積相等,學生的思路就會一下子從“山重水復疑無路”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立刻被打開,問題就會一下子得到解決。
又如在鞏固新授知識時,我用上黑板給學生出示事先準備好的這樣一道題:李明從家里到學校,每小時行240米,用7個小時就能趕到學校,如果用6個小時趕到學校,每個小時要行多少米?題目一出,學生很快給出了答案:240×7÷6=280(米)。他們覺得老師出的題太容易解答了,于是便不再思維。就在這時,我在黑板上又快速地寫了這樣一個算式:240+240÷6=280(個),之后問學生:“你們認為這樣做對不對?請說明理由。”學生面面相覷。不一會兒,有幾個學生悟出了其中的道理:240÷6=40(米)是每小時多走的路程,240+40=280(米),就是用原來7小時走完每小時所走的路程再加上現在6小時走完每小時多走的路程,這樣所得的280米就是用6小時走完時毎小時所走的路程。通過這樣的常規求異,學生終于想通了,大家無不為常規求異而喝彩。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追求的目標之一就是啟迪思維、培養能力、建立良好的智能結構。要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就必須充分挖掘練習題的功能,在鞏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做到靈活練習,以這樣的方式來引發學生積極思維和創新。
比如在鞏固和練習“百分數的意義和讀寫方法”時,我首先在黑板上寫出了一個“%”,然后讓學生寫出10個“%”,具體的要求是一個要比一個好看。學生開始照著教師的板書認真地寫起來,一個、兩個、三個……這時我突然叫停,并讓學生數一數自己完成的個數。接著我問:“你們能否告訴老師完成了多少個?”學生爭先恐后地舉手。此時我話鋒一轉:“大家直接說出寫了幾個百分號,那太容易了,你們能不能用今天剛學的百分數知識來告訴我你完成的情況?”學生頓時來了精神,通過積極的思索,給出了多種不同的答案:“我完成了任務的30%!”“我差一個不到任務的60%!”“我所寫的超過了任務50%的50%!”“我比我的同桌多寫了20% !”…… 這樣,每一名學生都根據自己完成的情況,寫出了一道含有百分數的式題。
最后,我特意地提問那個“超過了任務50%的50%”的學生,問他怎么想到的,他做了一個鬼臉:“我寫了7個半,就是任務的75%,這75%=50%+25%(50%的50%)。”我肯定地向他伸出了贊賞的拇指,學生也熱烈地為他鼓起了掌。
學生在這樣積極的思維狀態下參與教學活動,既鞏固了“雙基”知識,又獲得了成功的體驗,還培養了思維與創新,豈不是“一石三鳥”?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必須研究教法,激發與培養學生的積極思維,這樣,我們的教學才會取得長足的進步。
(責編 吳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