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何讓我們的初中歷史課堂活起來
牛麗華 (河北省任縣第三中學 055150)
在倡導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歷史教師也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教育觀念。義務教育階段的歷史課程標準中要求歷史教學要能夠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來,學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并且能夠解決問題。這就要求教師探索新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創設全新的歷史教學環境,激發學生對于歷史學習的興趣,使歷史課堂活起來。本文對此從開發和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精心設計好課堂教學、恰當處理教與學的關系三個方面來闡述觀點。
初中歷史 新課程改革 教學資源 學習興趣
義務教育階段的新課程標準要求初中歷史教師要改變傳統的學生被動接受歷史知識、靠死記硬背得高分的教學模式,要探索出一種全新的教學途徑,更新教學觀念,改進陳舊落后的教學手段和方法,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為他們創設一個積極向上的學習環境,使每個學生都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初中歷史課堂的各項活動當中,使學生動起來,使課堂活起來。筆者將結合初中歷史教學的實踐工作來淺談一下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都是根據教材所安排的內容照本宣科,不做任何修改地講解,但是實際上,歷史教材是我們開展歷史課堂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但并不是唯一的教學資源,歷史這門學科有著自己所特有的性質,它也有著豐富的教學資源,我們可以通過文字的記載、影視作品的展示、各種文物和歷史遺跡來了解歷史。所以作為歷史教師,我們要積極地去開發和利用一切我們可以利用的歷史教學資源,而不僅僅是局限于教科書中的知識。
首先,利用好圖書、報紙等相關教育資源。歷史學科是一門涉及知識比較廣泛的學科,它的綜合性很強。與之相關的圖書或者報刊有很多種,學生在圖書館里、自己的家里都很容易找到相關的資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于他們感興趣的歷史故事或者歷史知識進行整理和摘錄,這樣可以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到歷史學習當中,既可以加深他們對于歷史知識的理解,也可以提高他們的綜合實踐能力,還可以使學生動起來,在獲得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得到了體現和提高主觀能動性。
其次,利用好身邊的教育資源。身邊發生的事是最容易讓學生接受和信服的教育資源,作為中學歷史教師,我們應該用心去觀察身邊和歷史相關的資源,比如,一些大家族的家譜、可以反映時代變化的不同時期的照片、身邊的長者對于過去的一些記憶……這些都是很好的歷史資料,對于學生掌握歷史知識有著很大的幫助,因為這些身邊的事情更容易讓學生感興趣,能有效激發他們的探索欲望。
最后,利用好電視、廣播等教育資源。近些年來,有關歷史題材的電影電視作品越來越多,這也是學生最容易獲得的教育資源。尤其是有關歷史的紀錄片,它們能夠真實地反映歷史事件,對學生理解當時的歷史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這些影視資源比單調的教科書更加生動形象,初中階段的學生通過觀看有關的歷史影視作品可以使這些枯燥的歷史形象在他們的腦海中生動鮮活起來。學生有了興趣,學好歷史也就變成了一件很簡單的事情。
整合各種有利于歷史教學的教育資源是讓歷史課堂活躍起來的基礎,而如何使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靈活掌握和運用這些資源呢?這就需要教師對于課堂教學進行精心的設計和安排。要想上好一堂歷史課,教師首先要認認真真地做好課前的準備工作。
首先,認真備教材。教材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主要依據,因此,教師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就要吃透教材,要深入理解歷史課的課程標準。每次備課時,教師心中都要有歷史課新課程標準這把尺子,要了解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再圍繞這些目標,結合自己整合的教學資源,參考相關參考用書,把課堂教學內容設計得充實具體。
其次,認真備學生。針對不同的學生,教師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要想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歷史課上學有所獲,教師課前就要對每個學生進行全面細致的了解,然后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以及他們的興趣和習慣來設計教學環節,使學生在教師的適當指導下都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動起來、活起來。在設計教學任務的時候,教師一定要結合不同層次學生的接受水平來設計不同的教學任務,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此外,教師對于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要做出適當的預設,想出對應的解決辦法,力求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最后,認真備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要想讓學生在歷史課堂上真正動起來,教師教學方法的正確運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教師在課前的備課過程中要認真考慮適用于本堂課的教學方法,恰如其分地組織和運用教材,組織好課堂教學活動,使教學有序進行。另外,教具的適當使用也會提高歷史課堂的教學效果,使課堂教學成為學生樂于學習歷史的主陣地。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通常使用的教具主要是實物、多媒體、視頻資料等,在課前的備課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結合本堂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活動來決定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手段、什么時候運用這些教學手段。教學手段是為教學活動服務的,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適合就好。
新課程標準一直強調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是讓學生在歷史課堂上動起來、活起來的基本條件。那么,歷史教師到底如何處理這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使學生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呢?
首先,尊重學生,創設民主和諧的歷史氛圍。教師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發號施令者,而是和學生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合作者,所以,教師要平等看待每一個學生,信任他們,相信他們能夠完成各項學習任務。教師要搞好師生關系,為他們創設民主和諧的氛圍,鼓勵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使他們敢于挑戰權威、挑戰教材,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其次,倡導自主學習,鼓勵質疑。新課程改革倡導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整個教學活動的中心,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與課堂學習有關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積極主動的思考,并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和困惑,然后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來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教師只要在教學過程中做好適時的指導和點撥即可。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總之,在歷史學科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利用好各種教育資源、精心設計各個教學環節、處理好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創設一個自由輕松的學習環境,才能使學生動起來,使歷史課堂教學活起來,使學生的歷史學習效果好起來。
(責編 喬召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