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彥芬(河北省石家莊市鹿泉區寺家莊鎮中學 050200)
淺談初中物理教學中情境教學法的運用
高彥芬(河北省石家莊市鹿泉區寺家莊鎮中學050200)
物理學科具有相對的抽象性與系統性'而中學生正處于形象認知階段'理解起來具有很大的難度。采用情境教學法可以避免枯燥而機械的知識講述'而是將知識寓于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動與場景之中'具有化抽象為形象'化枯燥為生動的特點'這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與思維特點'更能激起學生對物理學科濃厚的學習興趣'激勵學生不斷地探索真理'從而實現學生對知識的深刻理解與靈活掌握。現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對初中物理教學中情境教學法的運用淺談如下幾點體會。
學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這正是推動學生探究未知的內在動力。在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巧妙地設計問題'以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將學生的好奇心變為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對新知的學習產生強烈的探究欲'這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問題要實現知識性與趣味性的統一
有價值的問題就在于既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同時又能夠將學生的思維引向具體的教學內容。只重趣味性'固然能夠激起學生參與的熱情'但并不能將學生的興趣轉移到知識上來'只有表面的熱鬧'而沒有實質的效果;只重知識性'雖然直接指向教學內容'但枯燥無味'學生參與度低'惰于思考'同樣無法取得最佳的效果。只有將知識性與趣味性結合起來的問題才能讓學生以飽滿的學習熱情與積極的學習行為來展開探究'這樣的探究才是快樂而有效的。
(二)問題要實現探索性與層次性的統一
問題不能只是簡單而機械地運用公式與定理'而是要具有思考價值'這樣才能引發學生的思考與關注。但是學生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一樣的問題勢必會造成優生吃不飽'而差生吃不了的尷尬局面。因此'在設計問題時'要尊重學生個體差異'設計富有層次性的問題'即一個復雜的問題由若干個遞進的小問題組成'將問題劃分為三個檔次'讓學生來完成相應層次的問題'這樣才能滿足全體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使教學面向全體學生'全面參與'全面發展。這才是我們所追求的有效教學。
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實驗在整個物理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實驗有著鮮明的實驗現象'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同時可以讓學生從中獲取大量感性認知'這正是實現對抽象知識本質理解的重要基礎。為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實驗來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從中發現問題'展開主動探究'以發現真理。
如在學習“浮與沉條件”時'教師就可以進行這樣的實驗:提前準備一杯清水'一杯鹽水、一個雞蛋'先讓學生來猜測雞蛋放入水中是浮是沉。學生一致認為會沉下去。教師將雞蛋放入清水中'正如學生所猜測的雞蛋沉下水面。此時教師端起另一杯鹽水'告訴學生我手中的杯子里裝的水具有神奇的魔力'雞蛋不會沉下去'學生紛紛搖頭。此時教師將雞蛋放入鹽水'學生驚奇地發現'雞蛋真的沒有沉下去'而是奇跡般地漂浮或懸浮于水中。這究竟是怎么回事?此時的學生正處于求知的憤悱狀態'他們急切地想知道這杯子里裝的究竟是什么?為什么雞蛋沒有下沉?此時教師提示課題'物體的浮沉條件'自然可以引導學生展開主動而積極的探究活動。
物理學科發展的歷史就是人類文明的發展史'推動著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這本身也是一部歷史'有許多趣聞軼事。為此'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需要來收集這些趣事'為學生創設故事情境'這樣更能增強教學的趣味性'激起學生更大的學習熱情'從而使學生展開快樂而主動的物理探究活動。如在學習“重力”這一內容時'教師就可以來為學生補充牛頓的故事:一日'牛頓正在蘋果樹下思考'突然一個蘋果從樹上掉下來正好砸在了牛頓的頭上'這只不過是一個非常普通的現象'但這卻引起了牛頓的深入思考:為什么蘋果會掉下來'而不是飛入空中呢?對此'牛頓展開一系列的探究與思考'發現了地球上一切物體一旦失去支撐必然會落下'從而發現任何兩個物體之間都存在著吸引力'總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這樣的故事情境不僅可以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新知的學習上'引導學生展開認真的探究'而且還可以讓學生從這些故事中受到啟發與思考'為物理學家的人格魅力所感染'這樣更加利于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謹求學的科學態度。
多媒體視角下的物理教學更具直觀性、趣味性與豐富性'其傳遞信息形式多元'所展現出來的是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這對于中學生來說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可以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熱情'更加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與認知規律'利于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如分子的運動是現實條件下是無法直接用肉眼觀察的'學生理解起來自然具有很大的難度。采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將分子做成模型'利用其動態功能來模擬分子的運動。將看不見、摸不著的微觀粒子變成直觀的畫面與動態的視頻'化抽象為形象'化微觀為宏觀'學生可以從中獲取大量直觀認知'這樣自然就可以為上升為理性認知打下堅實的基礎。這正是常規教學手段所不具備的重要優勢。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勢來為學生創設直觀而形象的教學情境'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水平。
(責編趙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