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麗娜(河北省南和縣第一中學 054400)
思想,讓作文富有生命方
侯麗娜(河北省南和縣第一中學054400)
在高中語文常規教學中'最讓教師痛苦的事情莫過于批閱學生的作文了。教師常常會邊看作文邊感嘆:怎么就寫成這樣呢?能不能用點兒新鮮材料?能不能有點自己的思想啊?等到作文本發下來'多數學生邊看作文邊感慨:怎么就得了這么一點分數呢?怎么絞盡腦汁寫出來的文章就得不到老師的青睞呢?我從事語文教學將近十五年了'近來反思作文教學中這種教師痛苦學生委屈的現象'認為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源在于:學生的日常積累中缺乏鮮活的材料'使用的多是陳舊的素材;對于自己運用的事例'很少真正深入地思考和分析'所以'作文就缺少了思想和靈魂。
我曾戲謔地對學生說:“我們必須感謝司馬遷、李白、杜甫、蘇軾、李清照、文天祥、岳飛……因為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的作文!”學生習慣了向古人求救'向古人那里討靈感。殊不知'時間久了'就再也寫不出司馬遷第一次茍活時的悲壯'黃花第一次盛開的清新'月光第一次灑下時的透亮。無論角度怎樣變換'語言怎樣優美'這樣的材料'給人的印象難免是陳舊而俗套。
怎樣才能讓學生擺脫這樣的俗套'給作文注入新鮮的血液呢?我認為'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生活'而不是只盯著課本中的人和事。我不否認從教材中積累寫作素材是一個好的途徑'但是'只關注課本的結果'會使學生作文材料陳濫'眼界狹窄'思維定式'在思想本該活躍的時期'很難閃現智慧的火花。因此'我認為'在關注課本的同時'更應該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生活'能做到觀察、思考、積累和運用。那么'關注身邊的生活'可以從哪些方面做起呢?
大自然的景象豐富多彩'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因此'我們應引導學生解讀自然現象'思考聯想'并積累材料。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例'談談自己的收獲和體會。
一次作文課上'我給學生描述了我在校園里看到的一幕自然景象:校園里有一片草地'種著三葉草'草地中間有一個噴灌式噴頭'用來澆灌三葉草。噴頭有點漏水'使得噴頭的周圍常常有一汪水'所以'這里的三葉草得到的水分遠遠多于距離噴頭較遠的三葉草。按說'這里的草應該長得旺盛'可事實卻是這片三葉草枯而黃'并且有很多已經死去了。描述完之后'我說:請大家思考'從這個自然現象中'你聯想到什么?一開始'學生有點茫然。我就進行點撥:水分多了'按說是好事'可是'那片三葉草幾乎是天天泡在水里'所以'枯的枯'死的死'把這種情況和身邊的人、事聯系起來'你能悟出什么道理呢?學生在思考之后'得出幾點結論:對于一種事物'擁有的多了未必是好事;過猶不及'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度'做事要把握好度;水分就像父母的愛'水分過多'就是溺愛'溺愛反而會害了孩子'要正確愛孩子。聽到這些'我感到很欣慰'趁機鼓勵他們要留意身邊的自然現象。因為'大自然總會用它的方式告訴我們深刻的道理。學生能對這些現象進行思考'有所感悟'也就漸漸豐富了自己的思想。
為了培養學生留心觀察的習慣'我規定學生在課前三分鐘演講時'演講的內容必須是自己身邊的人和事'并要講出自己對這些人和事的認識和看法。這樣要求'也是為了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生活'能積累真實的材料'能有自己的思想。學生的表現'也令我深有感觸。
有學生演講時說到這樣一個現象:市場有兩個賣涼皮的'攤位相距不遠'可是一個生意紅火'一個生意冷清。她經過觀察發現'生意紅火的攤主'穿著潔凈的白褂子'攤位前的矮桌和凳子都收拾得干干凈凈'而另一個則看起來沒他這里干凈。由此'她得出結論:干凈'是他生意好的原因;即使做的是小事'也要做好細節工作'細節決定成敗。
還有的學生講到他自己的發現:班里有兩類同學'一類同學拿到作業或者試卷后'瞥一眼'就塞到課桌里了;還有一類同學'則拿出糾錯本'馬上摘抄、整理錯題'認真思考'并向別人請教。前一類同學在班里是多數'后一類是少數。后一類同學'成績往往是優秀的。他由此認識到'一個人能成功'天資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做事的態度。
能留心身邊的人和事'能從身邊的人和事中學會思考'學會分析'學生也就慢慢有了自己真正的思想'有了自己的收獲和感悟'有了自己的生活積累。而這'我認為'才是寫出好作文的根本。
以全國新課標卷為例'不管是2013年的作文試題漆船工的故事'還是2014年的作文試題運動會比賽過獨木橋的故事'都是選取小事作為材料'都是生動而鮮活的材料。這樣的現象'我們在生活中未必沒有見過'可是并不一定留意和深思。高考作文材料'其實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暗示:關注身邊的現象'做一個思考者和思想者。
只讀書本'不看社會'就會使學生眼界狹窄'思維不開闊'不能提高對事物的認知能力和思辨能力。因此'我們要讓學生關注社會'培養他們辨別善惡是非的能力'能對社會上的人和事有自己的認知和看法。
關注社會'可以是社會熱點問題'比如霧霆天氣、環保問題、反腐問題等;也可以是國內國際的政治事件'如黨的群眾路線、中日釣魚島爭端等;還可以是知名人士的成功之路'感動中國人物的感人故事和崇高品質等??傊?社會上有影響的人或者事件都可以作為我們關注的對象。
但是'我們要引導學生不能僅僅停留在關注上'不能僅僅滿足于知道了什么事'而要對事情進行深入思考和分析'讓學生獲得自己的個體認知。
如果我們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能在關注課本的同時'也能引導學生留心和思考以上三個方面'那么'學生積累的素材就不是濫熟的古人'而是有著生活氣息和時代氣息的鮮活的材料。我們如果能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那么學生的思想就會日漸豐富和深刻'這樣他們寫出來的文章'就會閃動著智慧的火花。
那么'怎樣才能做到通過關注以上三個方面'積累材料'提高思想認識呢?
首先'教師要有敏銳的眼光'要善于發現和感悟'并要及時引導學生'把自己的觀察和感悟分享給學生'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讓學生受到啟示。
其次'教師要能抓好切入點'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因為只有學生充分展開聯想'調動思維'才能透過事情的表象看到事情的本質。對學生來說'要在教師的指引下'調動已有的認知和積累積極進行思考、聯想'并要真正動起來'而不是消極應對。
再次'教師要堅持去做這項工作'并要落實到位。我們常常會見到這樣的情況'教師靈感閃現'要開展某項活動'但往往一遇到一點阻礙'便自己先灰心了'于是'這項活動就半途而廢。所以'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教師要有信心和耐心'要堅持不懈'要讓學生把自己的觀察形成書面文字'把自己的感悟寫下來'而不是想想就算了。要讓學生記錄下自己的思想'表達出自己的思想'這樣'假以時日'分析問題的能力自然會提高。
一篇好的文章'不僅僅是在文采上勝出。華麗的辭藻'只是漂亮的外衣'而作者在文中體現的思想和內涵'才是文章永久的魅力。養育思想的沃土'便是我們生活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
希望廣大語文教師能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生活'告別作文時的俗套和陳詞濫調'讓青春的思想在作文中閃光!
(責編張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