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力(甘肅省莊浪縣柳梁中學744602)
讓德育之花綻放語文課堂——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
牛力(甘肅省莊浪縣柳梁中學744602)
語文教學不能片面追求升學率而進行單純的學科教學,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正確理想教育,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不僅使學生掌握學科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懂道理,明事理,通情理,知倫理,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
語文教學德育教育
作為語文教師'我切身體會到“教書先育人'育人先樹德”的重要性。“傳道、授業、解惑”是教師的職業準則'但是由于受現行教育考試機制的影響'一味追求升學率而進行單純的學科教學'從而弱化對學生德育的教育。在整個教學行為中'我認為教書、育人、樹德是三位一體的過程'而樹德先于育人'更先于教書。在具體的語文教學過程中'于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正確的理想、人生觀教育'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不僅使學生掌握學科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懂道理'明事理'通情理'知倫理。所以'語文學科教學與德育教育密不可分'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呢?我試從以下幾方面談談自己的體會。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培養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品質。”
愛國主義是千百年來固定下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是一種崇高的思想品德'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中華民族的歷史之所以悠久和偉大'愛國主義作為一種精神支柱和精神財富是起了重要作用的'愛國主義是一種深厚的感情'一種對于自己生長的國土和民族所懷有的深切的依戀之情。這種感情在歷史的長河中'經過千百年的凝聚'無數次的激發'最終被整個民族的社會心理所認同'升華為愛國意識'因而它又是一種道德力量'對國家、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這些精辟的愛國主義理論論述'初一學生或許難以理解'但在教學都德《最后一課》時'我指導學生圍繞小弗朗士情感變化過程:弗朗士由不愛學法語到愛學法語、由幼稚貪玩逃課到不能為再上法語課而懊悔'再到為失去母語而悲憤'從而產生對敵人的痛恨這一情感變化'把抽象的愛國主義精神濃縮在了一節具體的法語課教學中'面對國家的淪陷'弗朗士把自己的滿腔愛國熱情表現在對祖國語言文字的學習上'愛國主義變得具體可感了。由此我組織學生討論'如何對待自己祖國的語言文字呢?讓學生換位思考'從小弗朗士身上學會怎樣愛國'進而產生共鳴'達到熱愛漢語文字的目的。教師要讓學生明白'愛國絕不是大人物和英雄的專利'愛國也絕不是一定要做一件轟轟烈烈、驚天動地的大事'愛國就是從寫好漢字'學好母語、向國旗敬禮、唱國歌這樣的小事開始'教育學生愛國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在我們身邊'這樣把愛國主義這一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在這些具體的教育中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
“理想'是對未來事物的想象或希望”;“理想'是人類特有的精神現象”'它“表達了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初中學生是理想開始形成的時期'但是農村初中學生由于所學知識不多'接觸事物少'很多學生還只是“為了讀書而讀書”。因此'利用流沙河詩句“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引導學生理解理想的概念及樹立理想的重要性。寫作中'我指導學生閱讀魯迅的回憶性散文《藤野先生》'學生通過閱讀、查閱資料'了解了魯迅棄醫從文的目的是為了喚醒國民'拯救民族'拯救祖國'我讓學生聯系自己'指導學生進行總結:學生——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我們應該像魯迅那樣把個人的理想與祖國的需要結合在一起'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今天'把社會的發展、民族的振興作為自己的理想'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而勤奮學習。并及時利用課堂讓學生談心得、談理想'以此為契機'水到渠成地進行以“理想”為話題的作文訓練'不但進行了作文訓練'而且幫助學生樹立正確而遠大的理想'鑄就美好靈魂'向著遠大的理想'沿著正確的人生軌道茁壯成長。青少年一旦樹立了正確的理想、人生觀'就有了追求的人生目標'就可能產生強大的動力'在學習上就能勤奮刻苦。因此'幫助初中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人生觀'對學生的前途及道德品質的培養與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羔羊跪乳'烏鴉反哺。動物尚且如此'況人乎!
人生重在修心。“百善孝為先。”“悠悠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感念父母的養育之恩'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由于農村有不少留守孩子'父母長期奔波在外'沒有太多時間和孩子進行溝通交流'久而久之'這些學生產生疏遠、埋怨、厭學等心理現象。所以我們一定要教育學生體貼關心父母。在教學中'我通過語文教材'發揮語文課堂主渠道作用'挖掘教材里蘊涵的感恩思想'利用傳統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教學中去'引導學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從而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
教學泰戈爾的散文詩《金色花》'我啟發學生探究孩子為什么突發奇想'變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讓媽媽知道?引導學生感理解孩子之所以嬉笑'是因為孩子沐浴著母愛'在幸福、快樂中成長'同時引導學生感悟到孩子之所以想變成一朵金色花'是孩子總想為媽媽做事:看媽媽工作'讓媽媽嗅到花香'投影在媽媽讀書讀到的地方'為媽媽遮陽擋光'從而教育學生懂得'父母愛的奉獻是無私的'對父母愛的回報也應該是無私的'我們不圖父母夸獎'但求父母生活的更加溫馨。我引導學生聯系自己'回想母親無微不至的關心、絮絮不止的嘮叨、體會母親的不近人情……設身處地地去理解母親的愛'去懂得感恩。教學海倫·凱勒《再塑生命的人》'教育學生感恩再造的恩師'推而廣之'感恩一切給予我們滴水之恩的人'讓學生懂得回饋社會的道理。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語文教學中“要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提高思想認識'陶冶道德情操'培養審美情趣”。教育貴在以人為本'所以'我們要發揮語文科特點'寓德于教'造就可堪大任、德才兼備的新時期立體型人才。
(責編張亞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