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世香, 刁艷芳, 王 剛, 宋丹丹
(山東農業大學 水利土木工程學院, 山東 泰安 271018)
?
林(樹)冠截留容量及其近似確定
范世香, 刁艷芳, 王 剛, 宋丹丹
(山東農業大學 水利土木工程學院, 山東 泰安 271018)
摘要:[目的] 為了克服在林(樹)冠截留降雨研究中采用“截留率”和“實測截留量”指標的缺陷。[方法] 提出了截留容量的概念及近似確定方法。利用兩個林分的實測資料,進一步介紹了截留容量的近似確定方法并進行相互比較。[結果] 截留容量更能體現林冠對降雨截留作用的大小,它不僅能在不同林分或樹種之間進行截留作用大小的比較,而且不受地域限制。[結論] 采用截留容量指標比較不同林分之間對降雨的截留作用不僅是有效的,也是合理的。
關鍵詞:林冠; 實測截留量; 截留率; 截留容量; 近似確定
由于林冠(或樹冠)對降雨的截留作用,將會使得降雨量發生第一次再分配,減少了到達地面的有效雨量,從而減少流域的產流量,即減少凈雨量。因此,研究林(樹)冠對降雨的截留作用,不僅具有重要的生態學意義,而且還具有重要的水文學意義[1-6]。
以往,在研究林冠截留降雨問題時,大多都是采用“實測(際)截留量”和“截留率”這兩個指標[3-6]。一方面,由于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即使在雨量相同的情況下,實測截留量也有很大差別[3]。因此,實測截留量往往難以真實地反映出林冠對降雨截留作用的大小。另一方面,截留率是指一次降雨的實測截留量與降雨量的比值,是個相對值。一般來說,小雨的截留率相對就高,而對于大雨,截留率相對就低,截留率與降雨量往往是呈現出反比關系,所以采用截留率指標也難以反映出林冠對降雨的截留作用的大小。為此,本文提出了能夠客觀衡量林冠對降雨截留作用大小并且比較合理的一個指標,即林冠截留容量。
1基本概念
由樹冠截留降雨的物理現象可知,影響樹冠截留的因素很多,按其性質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林冠特征因素,如樹種組成、樹齡、冠層厚度及冠層的郁閉度等;第二類是降雨及伴隨的氣象因素,如雨量、雨強、風速及雨前枝葉的濕潤程度等。對具體林分而言,在一次降雨過程中,林冠特征因素可以認為是穩定少變的,降雨截留量的大小只與第二類因素有關。
在第二類因素中,雨量是先決條件,降雨強度和風速是環境條件,雨前枝葉的濕潤程度是初始條件。由于環境條件和初始條件的不同,在雨量相同的情況下,林冠截留量也往往是不同的,有時甚至差別很大。如果在雨強很小、無風、雨前枝葉十分干燥的理想條件下,對某一林分而言,只要雨量相同,那么林冠截留量應該是唯一的,其數值就不會出現差異。更進一步說,在環境條件和初始條件最有利的情況下,林冠截留量與降雨量應該是單值函數關系,不同的雨量才會產生不同的截留效應,這就是截留容量的概念。因此,可以把林冠截留容量定義為“在理想狀況下林冠對降雨的截留量”,它僅與降雨量有關。根據這一概念不難理解,林冠截留容量就是對某一降雨量的最大截留量,它揭示的是林冠對降雨的截留能力。
采用林冠截留容量指標研究降雨截留問題,其優點是: (1) 消除了第二類影響因素,能夠真實反映林冠截留作用大小; (2) 可以用于不同林分或不同樹種之間降雨截留作用的比較,而且不受地域和具體降雨事件的限制。
在現實中,盡管上述的理想條件可能很少出現,但截留容量作為(對某一雨量)特征值是客觀存在的,它與降雨量的函數關系也應該是存在的,而且是唯一的。然而,由于受到環境條件和初始條件的影響,林冠的實際截留量往往會小于、至多等于相同雨量下的截留容量。
根據以上概念的描述,樹冠實際截留量I′和截留容量I可分別表示為:
I′=f1(p,i,v,n)
(1)
I=f2(p)
(2)
式中:p——降雨量(mm);i——降雨強度(mm/h);v——雨期風速(m/s);n——雨前枝葉濕潤度(吸附水的含量)(mm);f1與f2分別為某種函數關系。
從式(2)可知,截留容量與降雨量是單一的函數關系。無論對任何林分或樹種,在野外試驗條件下,確定截留容量與降雨量的關系并非易事,需要通過觀測數據近似確定[7-8]。
2近似確定方法
通過在野外獲得的試驗觀測數據,可以將各場降雨量與其對應的實際截留量直接點繪關系。通常會發現,實際截留量與降雨量之間并非單一關系,點據比較散亂,即同一降雨量對應多個實際截留量數值。如前所述,這種現象正是由于環境條件和初始條件的不同所引起的,這就證實了實際截留量不僅取決于降雨量,而且還與其它影響因素有關,因此采用實際截留量指標揭示林冠截留作用的大小,有時是很不確切甚至是不可靠的。
如果相同雨量下取最大值,就能描繪出這些點據的上包線,從而得到一條光滑的曲線,可以近似認為這條光滑曲線基本上消除了其它因素(環境條件和初始條件)影響,反映的是截留容量與降雨量的關系,這種關系(曲線)可以用數學函數表達出來。如果林分不同或者樹種不同,這種關系也是不同的。
實踐證明,截留容量與降雨量往往都是指數函數關系,隨著降雨量的增加,截留容量也增加。當降雨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林冠層吸附雨水的能力達到飽和,截留容量不再隨降雨量增加,呈現穩定狀態。此時的截留容量達到最大值,稱為飽和截留量。以往,常常把飽和截留量稱作截留容量,這與本文提出的概念是有很大區別的。
采用實際截留量與降雨量關系點據的上包線近似反映林冠截留容量,即取相同雨量下的最大觀測值,這樣就將雨強、風速及雨前枝葉濕潤度的影響程度降到了最小。很顯然,這種近似方法的精度與觀測資料的多少有關。如果觀測次數越多,各種條件下林冠對降雨的實際截留量資料就越多,從而捕獲到的截留容量信息就越豐富,上述近似確定方法的精度就越高,其結果也就越可靠。以下用兩個實例進一步加以說明。
3實際應用
人工林位于遼寧省撫順縣后安鎮五龍林場以東約1 km處,東經124°13′,北緯41°44′,海拔240 m,多年平均降水量780 mm,林型是針闊混交林。林分結構組成主要有日本落葉松(Larixkaempferi)、春榆(Ulmusdavidianavar.japonica)、蒙古柞(Quercusmongolica)、水曲柳(Fraxinusmandshurica)及少量黃菠蘿(Phellodendronamurense)、核桃楸(Juglandsmandshurica),其中日本落葉松約占40%。林齡26 a左右,林木總蓄積量約190 m3/hm2,林木密度為1 020株/hm2,徑級一般在15~25 cm,郁閉度0.95。該林分冠層較薄,且空間分布也較均勻。
林冠實際截留量的觀測采用常規方法[8-10]。觀測林內降雨量時,在林內隨機設置了16個標準雨量筒,在附近的林中空曠地設置1個標準雨量筒,用于觀測林外的大氣降雨量,其觀測值近似等于林上大氣降雨量。觀測時,對于時間間隔大于2 h的降雨,按二次降雨分別記錄。從每年的6下旬至9上旬共觀測了3個雨季。按照各個雨量筒的實測值,林內雨量采用算術平均法計算。林冠實際截留量等于大氣降雨量與林內雨量之差即:
林冠實際截留量=大氣降雨量-林內雨量
因樹干徑流很小,可以忽略不計。
按照林冠截留容量概念,點繪出實際截留量與降雨量的相關圖,然后取其上包線,即得人工林截留容量與降雨量的函數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人工林截留容量與降雨量關系的確定
天然林位于吉林省安圖縣二道白河鎮以南3 km處,東經128°06′,北緯42°25′,海拔740 m,多年平均降水量720 mm,林型為針闊混交林,林分結構組成主要有紅松(Pinuskoraiensis)、椴樹(Tiliatuan)、水曲柳、風樺(Betulacostata)及少量的色木槭(Acermono)、春榆、白樺(Betulaplatyphylla),其中紅松占35%左右。林木總蓄積量約380 m3/hm2,平均樹高為25 m,林木密度為560株/hm2,徑級一般在32~40 cm,郁閉度0.8。該林分冠層較厚,但空間分布不均勻。
實際截留量觀測與計算方法同上。點繪出實際截留量與降雨量相關圖,然后取其上包線,即得天然林截留容量與降雨量的關系(如圖2所示)。

圖2 天然林截留容量與降雨量關系的確定
為便于比較,將以上兩種林分截留容量與降雨量關系繪在同一張圖上(如圖3所示)。

圖3 兩種不同林分截留容量的比較
(1) 當降雨量增加時,截留容量也隨之增加。然而,當降雨量較小時,截留容量的增加速率較快;反之,當降雨量較大時,截留容量的增加速率較慢。
(2) 當降雨量很大時,林冠截留容量趨于穩定并接近常數,這個常數就是飽和截留容量,或稱為最大截留容量,顯然,兩種林分的飽和截留容量也是不同的,天然林飽和截留容量為9 mm左右,人工林的飽和截留容量為7 mm左右。從總體上來看,這種現象揭示出天然林的截留作用大于人工林截留作用。
(3) 當降雨量較小時,人工林的截留容量大于天然林,表明人工林的降雨截留作用大小天然林;當降雨量較大時,人工林的截留容量小于天然林,表明人工林的降雨截留作用小于天然林。由此可見,對不同的降雨量級,兩種林分的截留容量是不同的。分析表明,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由于林分枝葉的多少及空間分布有關。
降雨量與截留容量的關系,即公式(2)的具體形式符合如下函數:
I=I0(1-e-KP)
(3)
式中:I——截留容量(mm);P——降雨量(mm);I0——飽和截留量(mm),反映林冠枝葉量的多少;K——參數,反映林冠枝葉分布的均勻性。通過曲線相關分析并進行擬合,就可以定出公式中兩個參數。
4結果與討論
本文提出的截留容量概念,反映了林冠(或樹冠)本身固有的特性,如枝葉的多少和空間分布情況,實質上揭示的林冠對降雨截留的內在潛力。
通過研究實例可以清楚地看到,采用這一指標就可以避免其它因素的影響,并能用于林分之間截留作用大小的比較,一方面克服了采用截留率指標的不合理性,另一方面避免了采用實際觀測值不能在不同林分之間進行比較(不可比性)的缺陷。因此,截留容量指標對于正確評價不同林分的截留作用具有積極意義。
截留容量的確定是極其困難的,在野外試驗條件下,必須具備較為豐富的實測資料才能做到近似確定。就是說,資料越多,獲得的截留容量信息就越豐富,從而得到的降雨量與截留容量之間的關系才越真實可靠。如果根據兩者的關系曲線建立經驗公式,林分的固有特征必定反映在公式的參數中。
[參考文獻]
[1]周曉峰.中國森林與生態環境[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9:87-90.
[2]馬雪華.森林水文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3:70-73.
[3]余新曉,張志強,陳麗華,等.森林生態水文[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24-33.
[4]張永濤,杜強, 陳凱,等.泰山典型林分的林冠截留特征[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10,8(6):103-107.
[5]張淑琢,范世香.森林植被截留降雨實驗與模擬[J].水利科技與經濟,2009,15(10):857-859.
[6]薛建輝,郝奇林,吳永波,等.三種亞高山森林群落林冠截留量及穿透雨量與降雨量的關系[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2(3):9-13.
[7]高雁,宋丹丹,程銀才,等.雪松對降雨截留容量的試驗研究[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7(1):160-162.
[8]范世香,高雁,程銀才,等.林冠對降雨截留能力的研究[J].地理科學,2007,27(2):200-204.
[9]中野秀章.森林水文學[M].李云森,譯.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3,58-78.
[10]趙士洞.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技術規范[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155-156.
Interception Capacity and Its Approximate Determination of Forest(Trees) Canopy to Rainfall
FAN Shixiang, DIAO Yanfang, WANG Gang, SONG Dandan
(CollegeofWaterResourcesandCivilEngineering,ShandongAgriculturalUniversity,Tai’an,Shandong271018,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overcome defects on index of “interception rate” and “actual interception” in study of intercepting rainfall of forest canopy. [Methods] The conception on interception capacity of forest canopy and approximate determination way were posed. Through the actual data, approximate determination way and mutual comparison of two stands were introduced further for interception capacity. [Results] The conception of interception capacity can better reflect effect and degree of forest canopy intercepting rainfall. The comparison of interception impact between different stands (or tree kinds) not only was made by means of interception capacity, but also was not restricted by regions. [Conclusion] The interception capacity is an effective and rational index on comparing the interception impact of rainfalls among different stands.
Keywords:forest canopy; actual interception; interception rate; interception capacity; approximate determination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0-288X(2015)03-0222-03
中圖分類號:S715.2
通信作者:宋丹丹(1989—),女(漢族),山東省青州市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生態水文學。E-mail:1012254067@qq.com。
收稿日期:2014-05-05修回日期:2014-05-09
資助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高密度電阻率成像技術的巖體裂隙網絡空間結構特征”(41202174)
第一作者:范世香(1958—),男(漢族),山東省濟南市人,教授,從事生態水文學研究工作。E-mail:fsx10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