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3期
刊物介紹
本刊1981年創刊,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主辦的學術性期刊,為中國科學院科學出版基金資助期刊,由科學出版社出版。連續3度被 編入我國《中文核心期刊》為《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 來源期刊。 《水土保持通報》緊密跟蹤本學科的發展動向, 全方位及時報道有關最新科研及實踐成果, 積極引導和推動本學科及其實踐的快速發展, 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實用性和行業導向性。 主要報道土壤侵蝕、旱澇、滑坡、泥石流、風蝕等水土流失災害的現狀、預防監督、治理 經驗和效益及水土流失地區生態環境及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 水土保持學科階段性 的理論研究成果以及計算機、遙感、系統工程、生物工程等新技術在水土保持科研及其實踐 中的應用; 國內外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研究新動態等內容。
水土保持通報
- 凍融作用對黑土區侵蝕溝發育的影響
- 黃土高原不同生長年限植被減水減沙效益整合分析
- 典型淤地壩壩控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的合理性分析
- 凍融循環作用對黑土有效磷含量變化的影響
- 孤山川流域1980s以來次降雨-產流-產沙變化
- 東北3個典型區沖溝形態發育特征及其成因
- 模擬溝灌條件下遼西褐土產流起始時間的影響因素
- 圍封年限對沙化草地群落結構及物種多樣性的影響
- 灤河典型林分枯落物層與土壤層的水文效應
- 不同植被群落土壤水溶性有機碳的變化特征
- 安太堡露天煤礦復墾區不同人工林土壤呼吸特征
- 1978-2011年呼圖壁河徑流的變化趨勢
- 復合緩釋保水保肥材料對苗木生長的影響
- 櫻桃栽培中施用蚯蚓糞對土壤有機碳氧化穩定性及碳庫管理指數的影響
- 黃土區兩種植物籬不同部位土壤持水特征對比
- 甘蔗冠層對降雨再分配的影響
- 歐洲鵝耳櫪幼苗對鹽脅迫的生長及生理響應
- 退耕對滇池湖濱土壤理化性質與無機磷分布的影響
- 不同農田植被條件下黑土坡耕地產流和產沙特征
- 栓皮櫟林分枯落物對土壤-植物系統水分運動的影響
- 土壤對城市雨水徑流中污染物的削減作用
- 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分類與分類管理對策
- 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的分類管理
- 特定區域生產建設項目水土流失特征與防治技術管理
- 不同類型生產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防治標準等級確定
- 基于層次分析法的生產建設項目水土流失影響綜合指數研究
- 生產建設項目水土流失影響等級劃分
- 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設施驗收技術評估工作面臨的問題及其對策
- 3種坡面流水深測量方法比較
- 基于模糊評判法的黃土地區鐵路邊坡穩定性分析
- 基于協整理論和VAR模型的河南省環境污染驅動因素研究
- Mualem模型中的飽和導水率修正研究
- 基于QuickBird影像的退耕地林分類型識別方法研究
- 植草溝對北京市道路地表徑流的調控效應
- 東北黑土區埂帶植物樹莓栽培技術及其水土保持效益
- 村級農田施肥專家系統設計與應用
- 基于PSR模型的寧夏地區生態環境變化特征研究
- 基于熵權法的焦作市城市生態系統健康動態評價
- 黃河三角洲鹽堿地造林綠化關鍵技術
- 基于聚類分析法的山東省城鎮化進程中土地財政分區
- EN-1固化劑對土壤抗崩性的影響
- HBV水文預報模型在白龍江流域的應用研究
- 林(樹)冠截留容量及其近似確定
- 基于數據包絡分析法的吉林省土地利用生態效率時空演化規律研究
- 陜西黃土臺塬區植被-土壤系統碳收支估算
- 基于Logistic回歸和RBF神經網絡的土壤侵蝕模數預測
- 石家莊市土地利用變化及其生態服務功能響應
- 延河流域2013年7月連續暴雨下淤地壩毀壞情況調查與評價
- 重慶市三峽庫區水源涵養重要功能區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時空演變特征
- 川西高原雪災時空分布特征及風險評價
- 福建省建甌市地質災害發育特征及形成機制
- 跨流域調水工程水源區生態補償理論框架
- 廊坊市土地利用與區域經濟空間耦合關系
- 石羊河流域水資源對武威市經濟發展模式的影響
- 徐州市石灰巖山地不同植被恢復模式的碳儲量
- 旅游干擾對賀蘭山典型草原生物多樣性及土壤性質的影響
- 不同種植年限土壤微量元素對山銀花品質的影響
- 升金湖國家自然保護區土地利用生態風險評價
- 陜北黃土丘陵山地棗樹生物量模型
- 農戶參與耕地質量保護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以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為例
- 基于DCCA的薊縣八仙山土壤種子庫特征分析
- 農民對參與式水資源管理的認知響應
- 近60 a來淮河流域干旱變化特征
- 兩種固沙方格沙障的防護效益及地形適應性對比
- 廣西壯族自治區平果縣退耕還林植被碳儲量特征
- 中巴公路奧依塔克-布倫口段高寒山區泥石流特征
- 隴東地區油松人工林碳密度及其影響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