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小菲, 劉友兆
(南京農業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95)
?
農戶參與耕地質量保護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以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為例
殷小菲, 劉友兆
(南京農業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95)
摘要:[目的] 從農戶行為的微觀角度出發,就當前農戶參與耕地質量保護現狀、存在問題及影響因素進行分析與研究,旨在尋求優化和完善耕地質量保護的對策。[方法] 選取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作為具體實證研究對象,采用問卷調查法,個案訪談法,“壓力—狀態—響應”框架和Logistic回歸模型。[結果] 農戶參與耕地質量保護的行為存在一定的差異。有些農戶積極主動響應,有些只是被動響應。農戶參與耕地質量保護行為的二元Logistic回歸處理模型的整體擬合效果良好,回歸結果可信度較高。[結論] 丹徒區農戶參與耕地質量保護的積極性不高,農戶的年齡、化肥的使用情況,農戶對耕地質量保護重要性和前景的判斷這4個因素對農戶參與耕地質量保護有顯著的影響。
關鍵詞:農戶行為; 耕地質量; 保護; 鎮江市丹徒區
耕地作為一種稀缺的土地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關系到國家的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1]。中國的耕地保護從根本上說應是耕地生產能力的保護,其內涵包括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耕地數量保護是關鍵,耕地質量保護是核心[2]。自從國土資源部在全國開展了“保紅線保增長”行動后,耕地保護更加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3]。通過對國內有關耕地保護文獻的回顧、分析,發現國內學者已在理論方法、產權結構、操作體系、運行機制和政策措施等方面對其進行了研究和實踐運用,初步形成了適應中國發展的特色耕地保護學說。
農戶作為耕地使用權的所有者,是最基本的農村微觀經濟單位,必然在耕地保護中扮演著重要角色[4]。尤其在耕地質量的保護上,農戶更是關鍵性因素,其行為直接決定耕地能否合理利用[5]。當前對農戶行為的深入研究己成為國內新興研究領域,中國的農戶行為既有以舒爾茨為代表的理性小農學派所謂的在特定資源和技術條件下對市場信息反應靈敏,理性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6]。同時也符合以恰亞諾夫為代表的組織學派所提出的保持自身消費的滿足和勞動辛苦程度之間的平衡,即不考慮家庭收入及利潤,只追求家庭效用最大化[7]。就如陳海燕所提出的,在保護優質耕地這一世界各國共同目標的前提下,片面強調耕地數量的“占補平衡”是不科學的。只有調動農戶自身的積極性,才能從根本上保住耕地。但國內絕大多數的研究都集中于耕地數量的現狀、保護的對策與建議、法律與規范以及監督管理等制度層面。很少有人深入到耕地質量保護管理的實踐中進行系統研究并形成可具操作性的措施,涉及農戶耕地質量保護行為的分析較之更少[8]。因此,制定一套科學合理的保護耕地質量的政策,離不開對農戶參與耕地質量保護行為的準確定位[9]。
本研究旨在前人的基礎上,立足于耕地質量保護的內涵,從農戶行為角度出發,對鎮江市丹徒區農戶參與耕地質量保護行為現狀的進行調查[10]。從而分析我國經濟快速發展階段影響農戶參與耕地質量保護行為的種種因素,并探索對策建議來激發農戶參與耕地質量保護的積極性。隨著耕地質量保護的愈發重要,全面地、系統地、深入地研究農戶參與耕地質量保護行為將顯得越來越迫切,這對中國耕地質量保護制度政策體系的構建和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論研究意義和現實的實踐參考價值。
1研究理論基礎
1.1.1農戶行為農戶作為農村經濟的微觀組織,既是耕地利用的基本單位,又是耕地保護的重要承擔者[11]。他們在農業投人與產出所做出的任何反應或決策都是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實現其經營利益的最大化目標。因此,所謂的農戶行為,就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環境下,農戶為了實現自身的經濟利益的最大化而對外部經濟信號做出的反應 。這就說明,農戶行為主要指農戶的經濟行為,由3部分組成:目標、行為模式和行為后果,其中行為后果處于決定性地位,它決定了目標及行為模式。
1.1.2耕地質量聯合國糧農組織對耕地質量定義的表述是“以一種特定方式影響特定土地可持續利用的綜合土地屬性”[12]。它是由耕地的土壤質量、環境質量、經濟產出效益和監測管理等一系列因素所決定的。
農戶參與耕地質量保護行為是其在土地利用中為了實現自身的經濟利益的最大化而對耕地質量保護采取的一系列選擇決策的規律性措施與行動[13]。從而滿足中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對耕地利用產品質量不斷增長的需求。它是特定要素環境下的產物,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1.3.1理性人假設它是指在經濟決策中,理性人能夠完全了解自己的偏好,他們所采取的任何經濟行為都是力圖花費最小的代價而獲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西方經濟學家認為所謂的“理性人”的假設是對從事經濟社會活動所有人基本特征的一般性概括[14]。所以農戶也是“理性人”,他們進行的耕地質量保護是出于一定目的和實現某一經濟利益而安排的合理性投入。在激勵農戶參與耕地質量保護時,要充分考慮到農戶的“理性人特征”。
1.3.2“壓力—狀態—響應”模型最初是加拿大統計學家David J.Rapport和Tony Friend提出的,后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共同發展起來的用于環境質量評價的一種模型[14]。通過“PSR”模型可以在理論上解釋大部分農戶參與耕地質量保護行為的動機。模型中的壓力是指受本身特征和外部經濟社會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而促使的農戶耕地利用行為變化;狀態表征農戶行為引起的特定時間內耕地質量的變化情況;響應是農戶為保護耕地質量采取的一系列補救措施和行為,以減輕或阻止其造成的影響和危害。但現實中的情況遠比這復雜得多。
1.3.3可持續利用理論可持續發展就是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耕地是一種稀缺性資源,而我國目前的耕地質量卻不斷下降,作為耕地的直接使用者,農戶在耕地可持續利用上承擔著重要責任,其行為直接影響耕地質量保護的效果。因此必須要應用耕地可持續利用理論來研究農戶參與耕地質量保護的行為。
2丹徒區農戶參與耕地質量保護調查結果分析
丹徒區位于江蘇省西南部,環繞鎮江市區,全區下轄7個鎮,2個專業園區,1個新城區,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土地總面積749.7 km2,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19.5%。全區地貌類型多樣,兼有平原、丘陵、沿江圩區、洲地。另外,丹徒區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也十分方便。長江與京杭運河交匯的黃金水道,滬寧高速公路、滬寧鐵路及312國道橫貫東西,使之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
丹徒區已利用土地630.00 km2,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84.04%。但區內所有耕地都屬中低產田,其中中產田占耕地面積84.5%。由于存在部分貧瘠的黃土、死黃土、黃白土,導致全區中低產田面積較大;一些水旱地的利用目標和方向不明確,多數自由種植、布局紊亂,產出率低;加之農業生產成本高,種糧經濟效益差,局部地區出現拋荒現象,耕地面積逐年下降;農戶的重用輕養,造成耕地質量下降;另外,區內居民點零亂,占地較大,耕地破碎度比較高,導致耕地低效率利用。
此次調查采用問卷調查和與個案訪談相結合的方法。問卷調查是通過向被調查人員發放問卷,向其征詢相關問題的意見和建議,從而間接獲取所需資料和信息的一種方法。個案訪談是通過向同類社會現象中的某一實例進行詳細考察的方法,本文主要是在具有相似家庭特征的農戶中選取一位進行訪談以獲取所需信息。
本次調查時間為2013年2月,根據7個鎮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耕地利用情況,以調查對象均勻分布和具有典型代表性為目的,分別選取了高橋鎮安豐村、辛豐鎮潘家村、谷陽鎮下白跑村、上黨鎮五塘村、高資鎮金家邊村、世業鎮常豐村為調查樣本點,共發放105份問卷,每個村15份,收回有效問卷99份。被調查的農戶中男性63人,占63.6%,女性36人,占36.4%,其中中老年農戶居多,有88人,占88.9%,這部分人文化程度相對較低,有的老年人只能靠種植農作物為生。
2.4.1農戶及家庭基本情況在被調查的農戶中,有接近40%的人是兼業,在家務農的都是中老年人。僅有17.17%的農戶家庭收入主要依靠種地,家庭年純收入小于5 000元;其他的依靠外出打工或從事其他非農經營,他們對耕地的依賴程度較低,種地的年收入在家庭年總收入中所占比例甚微。所調查區域耕地總體質量水平一般,大多為中低產田。有10.1%的農戶存在撂荒行為,主要原因是農業生產成本的增加以及外出打工收入高,再加之耕地地塊小,破碎度高,質量較差,個別農戶將耕地種植雙季變為單季,有的只是象征性地種些樹木,避免雜草叢生。有8位農戶實行了耕地流轉,其中5位都是和本村其他農戶對各自所承包經營的土地進行簡單的交換,可以讓自己所耕種的土地集中成片,方便經營,利于產量的提高;另外3位是將土地經營權出租給了從事非農業生產的大戶(表1)。

表1 鎮江市丹徒區被調查農戶的基本特征
2.4.2農戶參與耕地質量保護現狀從農戶對耕地質量變化的關注度來看,其關注程度普遍較低,只有39.4%的農戶對耕地質量比較關注,22.2%的根本就不關注,還有38.4%的農戶持無所謂的態度。面對自家耕地質量的總體變化的情況,37.4%的農戶家庭的耕地質量是下降的,40%的農戶認為自家承包經營的耕地質量變化不明顯,17%的農戶根本就沒去關注過耕地質量的變化,他們說不清楚,僅有4%的農戶家庭的耕地質量是提高的。在提及耕地質量保護重要性的時候,52.3%的農戶覺得非常重要,25.3%的農戶認為重要性一般,沒有過分強調,27.3%的農戶持有無所謂的態度,而5.4%的農戶考慮到自身的利益,包括耕地質量保護的成本,現行的政策以及種糧的收益等,認為耕地質量保護不重要。絕大多數農戶還是愿意參與耕地保護的,畢竟對他們的糧食產量和收益呈正相關,有的農戶有農業保險,政府部門也會給予一定的補貼,部分地區耕地質量退化嚴重,必須要進行耕地質量保護,27.3%的農戶不愿意參與,他們需要政府的政策、技術支持和資金保障,也需要完善的農產品信息。
2.4.3農戶對耕地質量保護的認知由調查結果可以看出,13.13%的農戶認為自己所承包經營的耕地為國家和政府所有;8.1%的農戶認為耕地應該是社會共有的;仍有25.3%的農戶覺得自己不僅擁有耕地的使用權,還包括所有權;一半的農戶認為耕地不屬于自己的私有財產,其所有權應該屬于農村集體所有,這部分農戶對耕地產權的認識相對比較深刻和準確。在問及“耕地質量保護的主要責任人是誰”這一問題時,中央政府的投票率達到24.24%,村委會和農戶各占15.2%和18.2%,而地方政府高達42.42%,這些農戶一致認為地方政府在耕地質量保護中責任重大。農戶自身經營的總目標是在眾多條件的約束下追求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戶大都為中老年,他們中有的還存在農地私有制的觀念,對現有的政策法律了解不清;再加上現今農業收入比例下降,農資價格上漲,農戶對地方政府的依賴性比較強,導致他們中部分人采取消極的態度和行為對待耕地質量的保護。根據農戶對耕地質量保護目的的認知,所有人都認為它能增加耕地產量,另外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增加農業收入以及提高農產品質量方面均占70%左右。由此可以看出農戶對耕地質量保護的目的認知還是較全面的,實行耕地質量保護算是有前景的。
2.4.4農戶對耕地質量保護的判斷耕地質量保護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任務。必要的宣傳活動有助于普及耕地質量保護的知識,提高農戶參與耕地質量保護的意識。但就調查區域而言,一半以上的農戶都沒關注過當地是否開展過耕地質量保護的宣傳活動,36.4%的農戶沒見過此類宣傳,僅有5位農戶所在的鎮開展過,但次數很少,他們對此的印象一般,有兩位農戶已經不記得其中的內容了,可見當地政府的宣傳工作還不到位,沒能承擔耕地質量保護的責任。這也影響到農戶對耕地質量前景的判斷,63.6%的農戶認為還行,有25.3%的農戶覺得其前景不太樂觀或不好,他們更多地考慮短期的經濟收益,對自己在耕地質量方面的投入得到豐厚的回報沒有足夠的信心,勢必會采取消極的保護耕地質量的態度,有的甚至于實施不利于耕地質量保護的短期經濟效益行為。
在農用肥施用方面,部分農戶存在誤區,認為施用較多的量可以除卻雜草和蟲害,這部分人占到31.3%,絕大多數農戶施用肥料是較科學的。對于“是否經常調整種植作物種類”這一問題,81.8%的農戶都沒有調整,他們認為使用化肥、農藥可以提高畝產,忽視了通過改善耕地自身條件和耕地生態環境條件等保護性措施來增加耕地產量;另外18.2%調整的農戶中,一半的人是為了增加農作物產量,5位農戶是根據市場的需要調整的,跟風調整的3人,可見意識到調整種植作物種類能夠有助于土壤的改良,間接提高耕地質量,促進種植物產量的增加的農戶較少。
2.4.5農戶參與耕地質量保護的意愿有78.8%的農戶是愿意參與耕地質量保護的,畢竟這有利于增加作物產量,提高收入水平;另外21.2%的不愿意參加的農戶中有過半的人認為這對于提高家庭收入沒影響,他們種地只是為了解決自身吃飯問題,23.8%的農戶受到農村基礎設施差的影響,認為要想改善耕地質量太難了,19.0%的農戶由于沒時間和精力,也不愿改變現有的耕作方式而不愿意參加。僅有38.4%的農戶是愿意繼續種地的,這部分人老年人居多,他們沒有其它生活來源,只能靠種地增加收入,但受家庭農業勞動力少的制約,根本就有心無力;31.3%的農戶是不愿意種地的,這部分人大多為中年人,僅僅靠經營承包地已不能獲得滿意的收入,種地收益少、政府補貼低成為他們外出打工的原因;其余30%的農戶覺得種不種地無所謂的,對自己沒什么影響。而這其中的兼業農戶則在農業效率低下的情況下,把農業作為副業,主要精力和資金用于非農業經營,他們不可能去精耕細作,反而會減少對耕地的投入,只要每年所經營的耕地能滿足自己家庭的口糧即可(見表2)。
3農戶參與耕地質量保護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
由上述調查結果分析可知,當前丹徒區農戶參與耕地質量保護的積極性并不高,受家庭特征和其它外部因素的影響,他們的行為基本處于一種被動狀態。綜合以前學者的文獻研究和實地調研結果,農戶參與的耕地質量保護的行為存在一定的異質性,主要表現在有些農戶積極主動響應保護耕地質量;有些農戶只是被動響應,不愿意去保護耕地質量或者保護的積極性不高。這就表明農戶參與耕地質量的保護意愿受主觀和客觀因素的雙重影響,其中也存在理性和非理性的因素,所以導致農戶參與耕地質量保護的行為是多種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
基于以上的影響因素和農戶參與耕地質量保護的特征,構建了基于農戶行為的“壓力—狀態—響應”框架(如圖1所示)。

表2 鎮江市丹徒區農戶參與耕地質量保護的意愿情況

圖1 基于農戶參與耕地質量保護行為的“PSR”框架
3.2.1模型設計本文將農戶參與耕地質量保護的意愿作為因變量,即當農戶不愿意參與耕地質量保護取值為“0”,反之取值為“1”,將影響農戶參與耕地質量保護行為的各種內外部影響因素作為自變量。
對于這種二元離散的現象的數量分析采用Logistic模型對其進行分析,以便客觀地分析影響農戶參與耕地質量保護的各因素的作用方向,更準確地測定其影響程度。最終歸納為函數形式的實證模型為:農戶參與耕地質量保護的意愿(Y)=F(內部影響因素變量,外部影響因素變量)=F(農戶及家庭基本特征,農戶參與耕地保護現狀,農戶對耕地質量保護的判斷)+隨即擾動項。
3.2.2變量選擇由于研究時間和能力有限,以及研究資料的獲取性難易程度和準確性,將前文“PSR”框架中的所有影響因素作為因變量的困難較大。鑒于此,根據各個因素的重要性和易獲取性,主要選擇以下變量進行研究,具體特征變量賦值及樣本分布情況見表3。
3.2.3模型估計運用統計軟件IBM SPSS Statistics 20 對本文所調查的99份關于農戶參與耕地質量保護行為的相關影響因素進行了二元Logistic回歸處理,具體分析結果見表4。從模型的運行結果看,模型的整體擬合效果良好,回歸結果可信度較高。

表3 鎮江市丹徒區Logistic模型變量說明及樣本分布情況

表4 鎮江市丹徒區農戶參與耕地質量保護的Logistic模型估計結果
3.2.4模型結果分析農戶作為一個家庭主體參與耕地質量保護,其行為往往受到家庭成員的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職業等家庭特征的影響。上表顯示農戶的年齡是影響農戶參與耕地保護的一個重要因素,而且是負影響作用,雖然在調查中一些中老年人只能靠種地為生,他們希望能提高糧食產量,增加收入,但由于其思想可能趨于保守,文化程度低,對參與耕地質量保護的意愿也就越低;相反,那些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的中年人,更多地選擇兼業或外出打工,他們對耕地質量保護相關的法律政策了解的比較多,若有時間和精力還是有意愿去保護耕地質量的,畢竟這能夠讓家庭獲得安全穩定的口糧供給。
受自身文化程度、對國家政策的理解與掌握等影響,大部分農民保護耕地質量的意識淡薄,參與率較低,他們習慣于被動地接受相關部門的政策法規。調查結果表明政府部門對耕地質量保護的宣傳較少,使得農民參與耕地保護的責任感缺失、主動性不強,就算政府在某一時期大力宣傳,一些農民參與的活動也僅流于形式,上表中的模型估計結果顯示出農戶參與耕地質量保護的意愿與政府的宣傳呈負相關,這也說明政府的宣傳根本不到位,重視程度還不夠。
另外農村集體土地產權的關系不明確。農村的集體土地雖由家庭承包經營,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多數農村地區會根據人口的變動、耕地數量和質量,每隔幾年調整承包地的經營者。這就弱化了農戶對耕地質量的保護,就算自己經營的再好,下一期也要分給別人,農戶追求短期收益的最大化在所難免,所以農戶的化肥使用量很高。實證結果表明,化肥使用量越高其保護耕地質量的意愿就越低,因為這些自家經營耕地的農戶缺乏先進的生產技術,農村基礎設施也比較落后,只能通過傳統的精耕細作的方式來提高短期收益。
當然,多數影響因素與農戶參與耕地質量保護的意愿是呈正相關的作用的。如農戶受教育程度、職業、對耕地質量變化的關注度、對耕地質量保護重要性和前景的判斷。如今,國家在不斷地完善耕地產權制度,加大對耕地保護的投入和對農戶的補貼;同時農戶通過土地流轉來擴大自己經營的耕地面積,從而增加了規模經營和獲取更多利潤的可能性,這就使得農戶對耕地質量保護前景的期望很高,在實證分析中表現出其顯著性概率非常高。
不排除部分農戶缺少資金、技術的支持,其使用機械化設備的費用較高,經營面積有限,農戶根本就無力承擔生產成本,更無精力參與耕地質量保護;再加上農村社會化服務項目少、質量差,農戶自己從事農業生產和耕地質量保護的投入存在一些風險,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了其積極性[15]。雖然有38.4%的農戶愿意繼續種地,但他們的保護意愿卻不強,這與模型估計結果中農戶是否愿意繼續種地與農戶參與耕地質量保護意愿呈負相關相吻合。
4提高農戶參與耕地質量保護的對策與建議
農戶作為耕地的直接使用者,是耕地質量保護中不可忽視的對象。隨著城市化與工業化的快速發展,中國耕地質量保護的前景不容樂觀。結合鎮江市丹徒區7個鎮隨機選取7個村的調查數據的實證分析,再借鑒國內外發達國家和地區耕地質量保護的先進經驗,構建中國農戶參與耕地質量保護的激勵機制,重在改變農戶參與耕地質量保護的現狀,從而提高他們保護耕地質量的積極性和責任心。
農地產權制度建設的核心是其使用權和所有權的界定。通過對丹徒區農戶參與耕地質量保護行為的分析發現,中國的農地產權制度存在歸屬不清,權責不明,保護松懈的問題,這極不利于調動農戶參與耕地質量保護的積極性。因此,要改革現有的農地產權制度,確保農戶不濫用耕地,不隨意撂荒或非法流轉,以適應市場經濟改革和促進農戶主動保護耕地質量。
丹徒區的耕地資源大多為中低產田,再加之耕地地塊小、破碎度高,再加上調查中的大部分農戶,對耕地的投入主要集中在短期能見效的如農藥、化肥上,不易于實現規模化經營、提高耕地生產能力。因此要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切實提高耕地質量,同時注重耕地資源的生態環境保護,加大對有機肥的支持力度。政府部門應積極引導農戶參與配方施肥、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技術,禁止不合理的耕地開發利用方式,切實提高農戶生態環境的責任感[15]。
鑒于中國農戶受教育水平相對較低,獲取信息的渠道也比較單一,他們對耕地質量的保護政策法規了解和熟悉程度不高。地方政府部門和村民集體組織應該深入到人民中去,充分利用宣傳欄、網絡等進行耕地質量保護的宣傳與教育活動,并編制通俗易懂的手冊和掛圖讓農戶充分了解到國家政策與法律知識。而不是僅僅流于形式,搞一些農戶不能接受或者根本無法理解的宣傳活動。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農村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有限的耕地需要的勞動力不斷減少,因此需要優化資源配置,將農村富余的勞動力向城鎮和非農業轉移,在提高耕作效率的同時,促進了農戶收入的增加。那些兼業和外出打工的農戶完全可以實行土地流轉,將承包經營的耕地出租給種田大戶或企業,可以實現規模化經營,保護耕地質量。
本次調查中反映出政府部門的農業補貼方式不合理、補貼水平不高,農戶本來得到的實際收益就較少,這嚴重影響到農戶參與耕地質量保護的積極性。政府可采用直接補貼的方式,對那些耕地保護得當,使得耕地質量提升的農戶加大補貼額。當然,對于耕地保護失當、質量下降的農戶減少補貼或不補貼,以此來促進農戶保護耕地質量的積極性[16]。當然,也要建立農業保險補償機制,對受自然災害,造成糧食生產能力下降的農戶給予一定的補貼,幫助其恢復生產從而調動其積極性。
4.6大力發展農村服務業,建立和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17]
隨著城市化水平的快速發展,大量青壯年勞動力都外出打工,經營耕地的大多是中老年人,他們文化程度相對較低,很難擔當耕地質量保護的重任。發展農村服務業,可以增加農村的就業機會,拉動農村經濟的發展,為農戶參與耕地質量保護提供勞動力。此外,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也是協調農戶和耕地質量保護的重要措施,包括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服務體系,提供教育、醫療、保險、科技等保障制度,提高農戶的經營效益,解決他們參與耕地質量保護的后顧之憂。
5結論與展望
丹徒區的實證分析表明:農戶的年齡、化肥的使用情況、農戶對耕地質量保護重要性和前景的判斷這4個因素對農戶參與耕地質量保護有顯著的影響。新形勢下,農戶參與耕地質量保護變得越來越理性和現實,雖然他們表現出較高的耕地質量保護意愿,但其中大部分要依賴國家和政府對其技術和資金的投入。受家庭經營特征、耕地資源稟賦等影響,農戶自身是不愿意花太多的精力和資金在耕地質量保護上的,這就導致了農戶對耕地質量保護前景的判斷充滿熱情,但實踐中丹徒區農戶參與耕地質量保護的主動性卻不高。因此,耕地質量保護工作應該關注農戶行為對其的影響,耕地質量保護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也應考慮到農戶的現實利益、參與意愿、以及行為的變化等問題,以保證農戶對政策的積極響應,提高耕地質量保護的實施效率。
當然,我們也應該關注到新生代農戶對耕地質量保護的影響。在調查中這部分人所占的比例還比較少,他們與傳統農戶相比,雖不如老一輩吃苦耐勞,但他們受教育程度高接受新鮮思想和信息的能力以及推廣應用現代農業技術的能力比較強,在耕地質量保護中不會只依靠政府的補貼和生產技術,在不久的將來會成為耕地質量保護的主體。
受資料、時間以及研究能力方面的限制,本研究只對鎮江是丹徒區7個鎮的99位農戶進行了問卷調查,雖然后期的農戶訪談能彌補一些問卷的缺失,但研究區域和樣本數據畢竟是有限的,本研究的結論有待不同地區的樣本數據加以論證。
[參考文獻]
[1]王翠華.農戶參與耕地保護行為及影響因素研究:以井研縣為例[D].四川 雅安:四川農業大學,2010.
[2]丁洪建,吳次芳,梁留科.耕地保護理念的創新研究[J].中國土地科學,2002,16(4):14-19.
[3]陳海燕,彭補拙.耕地保護的一般原則與模式研究[J].南京大學學報,2001,37(3):304-310.
[4]康云海.農業產業化中的農戶行為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1998(1):6-11.
[5]朱德舉.我國耕地保護的目標[J].中國土地科學,1997,11(S):8-13.
[6]Badgley C. The farmer as conservationist[J].American Journal of Alternative Agriculture, 2003,18(4):206-212.
[7]Chayanov A V. The Theory of Peasant Economy[M].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86:3-45.
[8]石志恒.農戶耕地保護行為研究:以新疆地區為例[D].陜西 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
[9]任繼偉.農戶參與耕地保護的行為分析及程度評判[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8.
[10]曾霄.農民參與耕地保護的現狀及其對策研究[D].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7.
[11]石彥.基于農戶行為的耕地保護研究:以重慶市九龍坡區為例[D].重慶:西南大學,2009.
[12]張君宇,杜新波,胡杰.保護耕地是全社會的責任:關于建立和完善耕地保護社會監督機制的探討[J].國土資源通訊,2007(2):44-46.
[13]李曉青,謝炳庚,萬華.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過程中耕地相對過剩問題探析[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0,21(6):110-114.
[14]張志輝,南靈,夏顯力.增強農民在耕地保護中的作用[J].陜西農業科學,1998(6):26-27.
[15]馬彥琳,馬朝群.農民參與耕地保護的激勵機制探討[J].國土資源,2006,3(6):26-27.
[16]王德起,曲福田.我國耕地保護機制研究[J].中國土地科學,1997,11(1):15-20.
[17]連綱,虎陳霞,劉衛東.公眾對耕地保護及多功能價值的認知與參與意愿研究:基于浙江省蒼南縣的實證分析[J].生態環境,2005,27(5):2908-2923.
Behavior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easant Household to Participate in Prote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A Case Study in Dantu District, Zhenjia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YIN Xiaofei, LIU Youzhao
(CollegeofPublicAdministration,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95,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behaviors of peasant households from the view of microeconomics specifically, the present situation, existing problem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were analyzed in order to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advices for optimizing and perfecting the prote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Methods] Taking Dantu District in Zhenjiang City of Jiangsu Province as the subject,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case interview, “pressure—state—response” framework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were adopt. [Results] There was certain difference in behaviors of peasant household participate in prote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Some peasant households were positive, and others were passive. The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fit the overall result very well, and the regression results were higher credibility [Conclusion] The enthusiasm of peasant households in the study area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ote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is not high. The factors such as the age of peasant households, the dosage of the fertilizers, the farmer’s judgment about the importance and prospects of the prote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willingness of peasant households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ote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Keywords:behaviors of peasant households;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Dantu District of Zhenjiang City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0-288X(2015)03-0317-08
中圖分類號:F270
通信作者:劉友兆(1959—),男(漢族),江蘇省淮安市人,博士,教授,主要從事土地可持續利用與土地資源評價研究。E-mail:yzliu@njau.edu.cn。
收稿日期:2014-03-28修回日期:2014-04-20
第一作者:殷小菲(1991—),女(漢族),江蘇省鎮江市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土地可持續利用。E-mail:2013109077@nj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