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星, 余新曉, 賈國棟, 王賀年, 趙 陽
(北京林業大學 水土保持學院,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北京100083)
密云水庫上游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侵蝕特征
樊登星, 余新曉, 賈國棟, 王賀年, 趙 陽
(北京林業大學 水土保持學院,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北京100083)
摘要:[目的] 為了合理配置北京密云水庫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的水土保持綜合措施。[方法] 基于石匣小流域坡面徑流小區定位觀測資料,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及水土保持措施的坡面土壤侵蝕特征。[結果] (1) 5種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侵蝕量差異明顯,與裸地相比較,耕地、人工草地、封禁荒草地和林地的減沙率達63.88%~99.63%; (2) 梯田比坡耕地措施小區的土壤侵蝕量減少了95.62%,起到了顯著的水土保持作用; (3) 采用水平條和魚鱗坑措施林地小區的減沙率分別為83.56%和96.53%,具有十分明顯的減蝕作用; (4) 與人工草地相比較,封禁荒草地的侵蝕產沙量減少了98.25%,可以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結論] 增加地表植被覆蓋,減少人為干擾以及合適地配置梯田、魚鱗坑和水平條等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
關鍵詞:徑流小區; 土壤侵蝕; 土地利用方式; 水土保持措施; 密云水庫
坡面是地表過程發生發展的基礎單元,是土壤侵蝕的主要發生地和溝道泥沙的主要來源區[1-2]。坡面土地利用方式及水土保持綜合措施的合理布置是控制水土流失最重要的影響因素[3]。通過調整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與配置適當的坡面水土保持措施可以有效地抑制地表水土流失。目前,已有很多學者對中國不同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的坡面水土流失過程進行了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4-9]。這些研究基于大量的試驗觀測數據,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坡面水土流失效應及影響因素,并針對土地利用格局演變條件下的土壤侵蝕規律做了大量而詳細的分析[10-17]。然而,這些研究多數集中于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水土流失效應的對比分析或者對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減水減沙效益進行評價,很少有研究對土地利用方式和水土保持措施共同作用下的水土保持效果進行深入地探討。
密云水庫是北京市唯一的地表飲用水源,水庫及其上游地區多為土石山區和丘陵區,水土流失嚴重。有關研究表明,密云水庫泥沙淤積量已達1.70×108m3,而由水土流失造成的徑流泥沙是非點源污染物的主要載體,已經成為影響水庫水質的重要污染源之一。本研究利用北京市密云縣石匣小流域坡面徑流試驗小區的多年連續觀測資料,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共同作用下的坡面土壤侵蝕特征,以期為密云水庫上游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措施的合理布局提供理論基礎和科學依據。
1研究區域概況
密云縣石匣小流域地處北京市北部山區密云水庫的東北方向,地理坐標為117°01′—117°07′E和43°32′—43°38′N。按水系劃分,該區屬于潮河流域下游,隸屬燕山山脈,為土石淺山丘陵區,地勢北高南低。海拔高度150~390 m,溝壑密度0.2 km/km2。坡面平緩,大于20°的坡面僅占流域面積的16.2%。該流域總面積33 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積32.22 km2,占總面積的97.7%,土壤侵蝕模數為2 500 t/(km2·a)。土壤類型為洪沖積物母質上發育的淋溶褐土。流域氣候為暖溫帶季風氣候,多年平均降水量為661.8 mm,降水分布不均,80%集中在6—9月。該流域北部的植被以雜草灌木叢為主,覆蓋度為80%。丘陵地帶存在的植被多為人工種植的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L.)、油松(PinustabuliformisCarr.)及一些經濟林種等。
坡面徑流小區布設在石匣小流域的中心示范區內,面積為2 km2。選擇坡向、坡度、坡長、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等試驗因子進行布設(表1)。小區的主要的觀測指標包括降水量、降雨強度、徑流量、泥沙沖刷量、徑流含沙量、土壤含水量、植被覆蓋度、樹木成活率、地徑、樹高、郁閉度等。自建成徑流小區以來,我們主要開展了不同林草覆蓋措施、農作物管理措施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監測以及不同坡度、坡長徑流小區土壤侵蝕監測等方面的試驗研究。主要的觀測指標包括降水量、降雨強度、徑流量、泥沙沖刷量、徑流含沙量、土壤含水量、植被覆蓋度、樹木成活率、地徑、樹高、郁閉度等。

表1 徑流小區基本情況
2資料與方法
本文選取了2000—2006年13個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徑流小區的降水、徑流和泥沙等觀測數據與資料。其中,降雨觀測中用虹吸式自記雨量計觀測降雨量及降雨過程,降雨資料為每年6—9月有地表徑流和泥沙記錄的次降雨數據,研究時段內的總降雨量(產流降雨)為1 740.25 mm;徑流觀測中徑流量采用徑流桶/分流桶測定;泥沙觀測中含沙量采用傳統攪拌取樣,過濾烘干測定。
由于本文所選的13個徑流小區具有不同的坡度,為了消除不同坡度對土壤侵蝕的影響,我們將各小區土壤侵蝕量轉化到同一坡度(15°)上進行比較研究,以便在相同條件下對比不同土地利用和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的土壤侵蝕特征。參照前人研究結果[4-5]選用坡度公式對坡度加以修正,見式(1)—(3):
S=10.8sinH+0.03(H<5°)
(1)
S=16.8sinH-0.50(5°≤H<10°)
(2)
S=21.91sinH-0.96(H≥10°)
(3)
式中:S——坡度因子;H——坡度(°)。

(4)

利用SPSS 18.0進行土壤侵蝕特征的差異顯著性檢驗。其中,應用最小顯著性差異(LSD)方法檢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間土壤侵蝕特征的差異顯著性;應用獨立樣本T檢驗方法檢驗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之間土壤侵蝕特征的差異顯著性。
3結果與討論
基于2000—2006年13個不用水土保持措施徑流小區的觀測數據,對各徑流小區的土壤侵蝕特征進行了分析。由表1可以看出,各小區土壤侵蝕量差異明顯,其中1號標準小區(休閑坡耕地)的土壤侵蝕模數最大,達2 155.97 t/(km2·a);13號林地(油松、刺槐)小區最小,沒有產生泥沙。13個小區按土壤侵蝕量的大小排序,前3位分別是1號標準小區(休閑坡耕地)、3號坡耕地(玉米)和2號坡耕地(玉米),而土壤侵蝕量最小的3個小區分別是7號封禁(自然坡)、12號林地(刺槐)、13號林地(油松、刺槐)。在降雨、土壤類型,坡長、坡寬等影響因素相同的條件下,各徑流小區土壤侵蝕量的差異主要是由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和不同的水土保持措施造成的。
13個徑流小區主要有裸地、耕地、人工草地、林地和封禁荒草地5種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小區的土壤侵蝕模數如圖1所示。由圖1可知,5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侵蝕模數差異較大,其大小排序為:裸地>耕地>人工草地>封禁荒草地>林地。以1號裸地小區為對照,耕地的減沙率達到63.88%,人工草地的減沙率為78.97%,封禁荒草地的減沙率為99.62%,林地的減沙率為99.63%。各土地利用方式小區均表現出了不同程度的水土保持效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侵蝕量差異顯著性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裸地產生的侵蝕量最大,并且裸地與其他4種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侵蝕量差異性顯著(p<0.001)。其余4種土地利用方式之間均差的p>0.05,說明這4種土地利用方式之間土壤侵蝕量的差異不明顯。

圖1 不同土地利用徑流小區的土壤侵蝕模數

表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作用下的土壤侵蝕量均值方差矩陣 t/(km2·a)
注:***表示相關性達到顯著水平(p<0.00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水土保持作用表現出一定的差異,這主要與植被覆蓋、水土保持措施類型以及人為活動干擾直接相關[1-3,10-13,18]。耕地與裸地相比,農作物的根系具有固土和改良土壤作用。農作物枝葉等地表覆蓋物能夠有效地減小地表徑流的侵蝕力,從而起到了一定的保持水土作用。但與此同時,由于在耕地上定期從事的耕作、土地整理等活動也增加了對坡面土壤的人為干擾程度[3,12-14],可能導致產生新的水土流失,因此耕地水土保持效果并不明顯。在人工草地選擇典型水土保持草本植物沙打旺,并同時采用小水平條措施,增加了地表覆蓋度,在減少地表徑流方面起到了較好的作用。但由于草本的蓋度較低(<40%),同時受定期的小區人工作業處理影響,加大了對土壤的擾動,增加了土壤的不穩定性,產生了較大的土壤侵蝕量。封禁撫育是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重要措施之一[14-15],灌草植物的密集根系具有良好的固土作用,通過封禁撫育措施可以充分發揮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并增強土壤抗蝕抗沖能力;同時,封禁處理有效地阻止了人類活動對坡面的擾動,增強了保水保土效果。林地可以有效地調控地表徑流,阻滯泥沙,降低水土流失[5,18],但由于不同林地受水土保持措施、林分年齡、密度、郁閉度、林下灌草蓋度、地表枯落物層厚度等因素影響,使林地表現出不同的保水保土能力,但總體來看,其水土保持效果較顯著。
耕地的水土保持措施主要有坡耕地和梯田。這2種不同措施的土壤侵蝕特征如表3所示。與1號裸地小區相比較,2種措施小區的減沙率分別為55.11%和98.03%。其中,坡耕地措施小區的土壤侵蝕模數為968.77 t/(km2·a),遠大于北方土石山區允許土壤流失量200 t/(km2·a),加劇了土壤侵蝕程度。梯田措施小區的土壤侵蝕模數為42.41 t/(km2·a),與坡耕地措施相比較,梯田的土壤侵蝕量減少了95.62%,表現出了非常良好的水土保持效益。坡耕地與梯田的T檢驗p值小于0.05,表明兩者差異性顯著。梯田是控制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通過改變原有的小地形,使坡面變平整,截斷原有的徑流流線,強化降水就地入滲攔蓄,避免坡面徑流的產生,增加土壤水分含量,有利于植被生長。同時發達的植被根系起到了固土減蝕作用,起到了良好的保持水土的效果。
林地土地利用方式下的主要水土保持措施有魚鱗坑和水平條。2種不同措施下的土壤侵蝕特征如表3所示。與1號裸地小區相比較,2種不同措施小區的減沙率均在99%以上,其中,魚鱗坑措施林地的土壤侵蝕量為0.03 t/(km2·a),基本無侵蝕發生,而水平條措施小區林地的土壤侵蝕量為15.81 t/(km2·a)。水平條與魚鱗坑的T檢驗p值大于0.05,表明兩者差異性不顯著。采取魚鱗坑措施的林地土壤侵蝕量最小,具有最大的減蝕作用。魚鱗坑的埂中間高兩邊低,截斷了徑流通道,避免了徑流的集中,增加降水的就地入滲攔蓄及土壤水分含量。另外受到魚鱗坑的調節,徑流的沖刷能力也相應減弱。由此可見,通過適當的工程整地措施進行人工造林能夠有效地攔蓄降雨,防治水土流失。

表3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土壤侵蝕特征
草地的水土保持措施有封禁和人工種草。這2種不同措施的土壤侵蝕量分別為7.89和453.58 t/(km2·a)。在相同的降水和立地條件下,人工草地的土壤侵蝕量是封禁荒草地的57倍。人工種草與封禁措施的T檢驗p值小于0.05,表明兩者差異性顯著。與人工草地相比較,采用封禁措施而形成的自然荒草地的侵蝕產沙量有明顯的減少,發揮了更好的水土保持效應。這主要是由于封禁自然荒草地避免了人為活動對坡面土壤層的干擾。
4結 論
(1) 5種土地利用方式的多年平均土壤侵蝕量之間的差異明顯,各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侵蝕模數大小排序為:裸地>耕地>人工草地>林地>封禁荒草地。耕地、人工草地、林地和封禁荒草地均發揮了不同程度的水土保持作用,與裸地相比較,其減沙率達63.88%~99.63%。在5種土地利用方式中,封禁荒草地和林地具有較高的植被覆蓋度,能夠有效地防止對坡面的人為擾動,因此其水土保持作用最明顯。
(2) 采用梯田措施小區的耕地土壤侵蝕量最小,與坡耕地措施相比較,其土壤侵蝕量減少了95.62%。梯田可以有效地攔蓄坡面徑流,減少土壤侵蝕,是控制坡面水土流失最為有效的水土保持農業措施之一。
(3) 采用水平條和魚鱗坑措施的林地土壤侵蝕量較小,具有十分明顯的減蝕作用。合理的林分結構與合適地配置魚鱗坑和水平條等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能夠有效地攔蓄降雨,起到良好的保持水土的效果作用。
[參考文獻]
[1]徐海燕,趙文武,劉國彬,等.黃土丘陵溝壑區坡面尺度土地利用格局變化對徑流的影響[J].水土保持通報,2009,29(6):49-52.
[2]傅伯杰,邱揚.黃土丘陵小流域土地利用變化對水土流失的影響[J].地理學報,2002,57(6):717-722.
[3]和繼軍,蔡強國,路炳軍,等.密云水庫上游石匣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措施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08,23(3):375-382.
[4]Liu Baoyuan, Nearing M A, Risse L M. Slope gradient effects on soil loss for steep slopes[J]. Transactions of the ASAE, 1994,37(6):1835-1840.
[5]路炳軍,段淑懷,袁愛萍,等.官廳水庫上游地區植被覆蓋對面源污染影響的定量研究[J].資源科學,2006,28(5):196-200.
[6]蔡強國,吳淑安.紫色土陡坡地不同土地利用對水土流失過程的影響[J].水土保持通報,1998,18(2):1-8.
[7]袁希平,雷廷武.水土保持措施及其減水減沙效益分析[J].農業工程學報,2004,20(2):296-300.
[8]衛偉,陳利頂,傅伯杰,等.黃土丘陵溝壑區極端降雨事件及其對徑流泥沙的影響[J].干旱區地理,2008,30(6):896-901.
[9]甘卓亭,葉佳,周旗,等.模擬降雨下草地植被調控坡面土壤侵蝕過程[J].生態學報,2010,30(9):2387-2396.
[10]趙護兵,劉國彬,曹清玉,等.黃土高原丘陵區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水土流失及養分保蓄效應研究[J].水土保持學報,2006,20(1):20-24.
[11]索安寧,李金朝,王天明,等.黃土高原流域土地利用變化的水土流失效應[J].水利學報,2008,39(7):767-772.
[12]謝頌華,曾建玲,楊潔,等.南方紅壤坡地不同耕作措施的水土保持效應[J].農業工程學報,2010(9):81-86.
[13]王健,吳發啟,孟秦倩.農業耕作措施蓄水保土效益試驗研究[J].水土保持通報,2004,24(5):39-41.
[14]李子君,于興修.冀北土石山區坡面尺度徑流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農業工程學報,2012,28(17):109-116.
[15]姜娜,邵明安.黃土高原小流域不同坡地利用方式的水土流失特征[J].農業工程學報,2011,27(6):36-41.
[16]方海燕,蔡強國,李秋艷.黃土丘陵溝壑區坡面產流能力及影響因素研究[J].地理研究,2009(3):583-591.
[17]Mah M G C, Douglas L A, Ringrose-Voase A J. Effects of crust development and surface slope on erosion by rainfall[J]. Soil Science, 1992,154(1):37-43.
[18]蔡新廣.石匣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蓄水保土效益試驗研究[J].資源科學,2004,26(1):144-150.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Erosion Under Different Landuse Types in Upper Area of Miyun Reservoir
FAN Dengxing, YU Xinxiao, JIA Guodong, WANG He’nian, ZHAO Yang
(School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BeijingForestryUniversity,KeyLaboratoryofSoiland
WaterConservationandDesertificationCombating,MinistryofEducation, 100083,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configuring appropriat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s for solving the problem of soil and water erosion in upper area of Miyun reservoir in Beijing City.[Methods] Based on the data of 13 different runoff plots in Shixia small watershe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and soil conservation measures were analyzed.[Results] Woodland was the most effectiv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 at slope scale. The order of soil conservation benefits in five land use types was that: woodland> banned tending> artificial grassland> cropland> bare land, and the sediment was reduced by 63.88% to 99.63%. Compared with steep slope land, the sediments from terraces were reduced by 95.62%. Fish-scale pit and horizontal bars measures can effectively intercept surface runoff and control erosion.[Conclusion] Through establishing the mixed structure stand and configuring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engineering measures, such as fish-scale pit terraces and level strips, soil and water loss can be effectively controlled.
Keywords:runoff plots; soil erosion; landuse types;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s; Miyun reservoir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288X(2015)01-0005-04
中圖分類號:S157.1
通信作者:余新曉(1961—),男(漢族),甘肅省平涼市人,博士,教授,主要從事水土保持與生態水文研究。E-mail:yuxinxiao111@126.com。
收稿日期:2014-01-24修回日期:2014-03-01
資助項目:北京林業大學科技創新計劃“水土保持生態工程坡面穩定性機理研究”(TD2011-01); “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項目“三北地區水源涵養林體系構建技術研究與示范”(2011BAD38B05)
第一作者:樊登星(1982—),男(漢族),河北省懷安縣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水土保持。E-mail:fandengxi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