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胡強, 張雅坤, 張金池, 張水鋒, 邵永昌, 莊家堯
(南京林業(yè)大學 森林資源與環(huán)境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37)
上舍流域兩種林地土壤結(jié)構(gòu)與抗蝕性
吳胡強, 張雅坤, 張金池, 張水鋒, 邵永昌, 莊家堯
(南京林業(yè)大學 森林資源與環(huán)境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37)
摘要:[目的] 為了解土壤侵蝕的機理,探究土壤抗蝕性與土地利用類型、土壤結(jié)構(gòu)的關(guān)系。[方法] 以安徽省岳西縣毛尖山鄉(xiāng)上舍村典型小流域馬尾松林(Pinus massoniana Lamb)和桑樹林(Morus alba L)為研究對象,在0—40 cm土壤深度范圍內(nèi),按照10 cm間隔分層取樣,室內(nèi)測定土壤孔徑、比表面積、崩解指數(shù)、不同徑別(<0.5,0.5~1.0,1.0~2.0和2.0~2.5 mm)根系長度特征。[結(jié)果] 土壤抗蝕性強弱表現(xiàn)為馬尾松林大于桑樹林。表層0—10 cm范圍內(nèi),桑樹林地土壤根系小于馬尾松土壤根系,土壤的抗蝕性隨著土層深度的增加而減小;桑樹林和馬尾松林土壤根系主要分布在0—30 cm層次內(nèi),而且<1 mm的根系長度由表層向深層遞減,土壤平均孔徑隨著深度的增加而減小,而比表面積隨著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0—40 cm深度馬尾松各層次孔徑分布呈分層現(xiàn)象,而桑樹林各層次土壤孔徑分布差異不大。土壤孔隙度和土壤孔徑越大,土壤抗蝕性越強,而土壤顆粒比表面積越大土壤抗蝕性越小;通過SPSS分析得到桑樹林地土壤抗蝕性與土壤根系質(zhì)量在0.01水平上顯著相關(guān),馬尾松土壤平均孔徑與土壤根系質(zhì)量在0.05水平上顯著相關(guān)。[結(jié)論] 降雨時,由于馬尾松林地地表覆蓋均勻,坡面產(chǎn)生壤中流下滲,土壤20 cm以下分化明顯,不易透水,導致下坡壤中流蓄滿流出地表帶出土壤顆粒。而桑樹林地原為耕地無地表覆蓋,人為翻種活動頻繁,導致土壤層次性質(zhì)相似,表層土壤顆粒流失嚴重。
關(guān)鍵詞:小流域; 土壤抗蝕性; 土壤孔徑; 土壤比表面積; 土壤根系質(zhì)量
環(huán)境問題是當今社會關(guān)注的熱點問題,而水土流失是目前人類面臨的重要環(huán)境問題之一,是影響中國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第一大隱患[1]。土壤侵蝕是世界上主要災害之一。它破壞國土資源,造成干旱、洪澇,是土地退化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之一,是全球的生態(tài)問題。土壤抗蝕性是指土壤對侵蝕營力分散和搬運作用的抵抗能力,是評價土壤抵抗侵蝕能力的重要參數(shù)。土壤抗蝕性隨著土壤的不同而變化[2-4]。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反映了人與自然的一種相互關(guān)系,對地表徑流,土壤通透性、地表植被蓋度、土壤結(jié)構(gòu)穩(wěn)定性均有一定的影響[5-8]。因此研究不同土地利用類型土壤性質(zhì)的差異性,對合理配置土地資源,優(yōu)化土地模式,開展可持續(xù)農(nóng)業(yè)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不同的氣候條件、土地利用方式、林木經(jīng)營方式等影響著土壤的性質(zhì)特征,進而也影響著土壤的抗侵蝕性能[9]。在土壤侵蝕過程中,土壤性質(zhì)對土壤侵蝕的發(fā)生和強度有著重要的影響,尤其在山區(qū)森林發(fā)揮著一定的水源涵養(yǎng)和土壤保持作用[10-11]。在大別山區(qū)由于土地利用不當,其獨有的土壤結(jié)構(gòu)遭到破壞,從而導致了土壤滲透性和抗侵蝕性下降。加之近年來村民過度地開墾,人為樵伐、采藥、放牧等活動的影響,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土壤侵蝕現(xiàn)象,給當?shù)厣鷳B(tài)環(huán)境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目前有關(guān)大別山不同土地利用類型地區(qū)的土壤性質(zhì)研究較少。本文通過野外調(diào)查和室內(nèi)實驗結(jié)合的方法,研究大別山地區(qū)桑樹林地和馬尾松林地土壤4個層次,分析對比2種類型土壤的崩解指數(shù)、土壤孔徑、土壤比表面積、土壤孔隙度、根系直徑和根系長度,以此來對桑樹林和馬尾松林土壤類型進行科學評價和資源利用提供理論指導。
1材料與方法
研究區(qū)上舍小流域位于安徽省岳西縣毛尖山鄉(xiāng)上舍村境內(nèi)。地理位置E116°,N34°,屬于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氣溫和降水的地域分布變化很小,年平均氣溫14.6 ℃,極端低溫-8 ℃,最高氣溫30 ℃。年平均日照時間1 200 h,年平均降水量1 400 mm,年平均無霜期212 d。土壤為片麻巖發(fā)育的山地黃棕壤,平均有效土層厚度60 cm,森林覆蓋率69%,多為原生植被遭破壞后形成的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主要喬木植被類型有馬尾松(PinusmassonianaLamb.)、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Lamb.)、毛竹(PhyllostachysedulisH.)等。根據(jù)岳西縣林業(yè)局提供的1∶10 000森林普查地圖資料,上舍村各植被類型如下:馬尾松林293.8 hm2,占小流域總面積的55%;水稻田78.4 hm2,占小流域總面積的14.8%;坡耕地、杉木林(包括毛竹林)和茶樹(CamalliasinensisLamb.)面積分別為44.1,45.9和65.8 hm2,分別占小流域總面積的8.4%,8.7%和12.5%。
(1) 土壤樣品采集。在上舍小流域內(nèi),選取成熟的馬尾松林、桑樹林作為研究對象。在各標準樣地隨機設(shè)定5個點,分別于0—10,10—20,20—30,30—40 cm土層取樣,重復3次。在室內(nèi)分析各個土層土壤孔徑、比表面積等指標。
(2) 根系樣品采集。在各樣地內(nèi)隨機設(shè)定5個點,按照0—10,10—20,20—30以及30—40 cm的土層挖取20 cm×20 cm×10 cm的土壤樣品。把根系從中揀出洗干凈,室內(nèi)測量各個土層植物根系的平均長度、質(zhì)量等指標。
(1) 土壤測定。按照國家標準法測定孔隙度。利用V-Sorb X800比表面積及孔徑測試儀測量0—10,10—20,20—30,30—40 cm的風干土樣的比表面積、孔徑參數(shù)。
(2) 土壤抗蝕性測定。本次試驗利用崩解指數(shù)這一指標來評價土壤抗蝕性。
崩解指數(shù):

式中:Pi——第i分鐘的分散土粒數(shù)(i=1,2,…); A——試驗的土粒總數(shù)。
(3) 根系測定。利用根系掃描儀與WinRHIZODemoImages2004軟件對洗凈后的各樣品根系進行處理,得出各樣品根系的表面積、平均直徑、每立方根總長度、總體積、根尖、直徑在區(qū)域內(nèi)的總長度等參數(shù)。
2結(jié)果與分析
由圖1可以明顯看出,馬尾松土壤孔徑大于100nm孔隙隨著土壤層次的加深在各土壤各層次所占比例下降,20—30與30—40cm層次的土壤孔徑分布基本一致。在0—5和5—10cm層次土壤和徑流場土壤孔徑大于100nm孔隙所占比例最大,分別為49.98%,31.29%和30%,而10—20和20—30cm層次土壤為50~100nm孔隙所占比例最大,分別為28.81%和28.71%。由于馬尾松土壤20cm以下土壤層次分化明顯,為黏土層,透水性低,坡面壤中流在下層蓄滿,帶出土壤顆粒導致馬尾松徑流場土壤和10—20cm層次土壤大孔徑分布完全吻合。
由圖1可以明顯發(fā)現(xiàn),桑樹林和徑流場土壤孔徑分布十分相似,徑流場土壤和桑樹林0—10,10—20,20—30和30—40cm層次土壤,土壤孔徑0~100nm所占比例都是依次增大,在孔徑為50~100nm時達到最大,分別是31.19%,30.46%,29.30%,28.87%和29.56%。在桑樹林0—40cm層次中土壤孔徑大于100nm者所占比例差異很小,最大和最小的孔徑分別為14.96%和13.12%。

圖1 馬尾松林和桑樹林土壤孔徑分布特征
在桑樹林0—10,10—20,20—30,30—40 cm土層和徑流場土壤顆粒孔徑分布曲線相似,可以推出以上土壤質(zhì)地相似,可能是人為采桑活動頻繁因素,導致地面腐殖質(zhì)少,從而影響各層次顆粒粒徑差異不明顯,與母質(zhì)相似;而馬尾松各層次土壤孔徑分布差異性很大,且分層現(xiàn)象明顯,說明馬尾松對土壤性質(zhì)改造性顯著。圖2可以明顯地發(fā)現(xiàn),不同土地利用類型土壤性質(zhì)之間有著密切關(guān)系,土壤平均孔徑隨著土層深度的增加而越小[12],而比表面積隨著土層深度的增加而越大。

圖2 桑樹林和馬尾松林土壤平均孔徑和比表面積分布
朱顯謨[13]將土壤抗侵蝕性區(qū)分為土壤抗沖性和抗蝕性,肯定了植物根系對增強土壤抗蝕性的作用。而不同林區(qū)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特征不同,進而對土壤結(jié)構(gòu)和性能產(chǎn)生顯著地影響,而林區(qū)根系隨著土壤土層加深而減少[14]。
由圖3可以明顯地看出,馬尾松10—20 cm層次土壤根系直徑1~2 mm的范圍,根系長度顯著高于表層和20—30 cm層次,可能是因為馬尾松林在該層次滋生雜根的緣故。
由圖3看出,各樣地的根系主要分布在0—30 cm層次內(nèi),而且在根徑<1 mm的根系長度由表層向深層遞減。桑樹林和馬尾松0—10和20—30 cm土壤根系長度和根系直徑呈良好的負相關(guān)關(guān)系。在表土層(0—10 cm)范圍內(nèi),根長的排列順序為:桑樹林地<馬尾松林地。

圖3 桑樹林和馬尾松林根系垂直分布特征
對桑樹林、馬尾松林地的崩解指數(shù)(X1),比表面積(X2),平均孔徑(X3),土壤孔隙度(X4),根系質(zhì)量(X5)共5項指標進行相關(guān)系數(shù)分析,結(jié)果見表1—2。

表1 馬尾松土壤物理性質(zhì)與抗蝕性相關(guān)性分析
注:*在0.05水平(雙側(cè))上顯著相關(guān); **在0.01水平(雙側(cè))上顯著相關(guān)。下同。

表2 桑樹林土壤物理性質(zhì)與抗蝕性相關(guān)性分析
得到馬尾松林地和桑樹林地崩解指數(shù)與平均孔徑(X3)、土壤孔隙度(X4)和根系質(zhì)量(X5)呈負相關(guān),即抗蝕性與其呈正相關(guān)關(guān)系。可以看出,桑樹林土壤抗蝕性與根系質(zhì)量在0.01水平上顯著相關(guān),馬尾松林地土壤平均孔徑與根系質(zhì)量在0.05水平上顯著相關(guān)。
馬尾松崩解指數(shù)與比表面積、土壤孔隙度的相關(guān)系數(shù)達到0.884和-0.842,而桑樹林土壤崩解指數(shù)與土壤比表面積、土壤孔隙度的相關(guān)系數(shù)只有0.789和-0.762,說明不同土地利用類型比表面積、土壤孔隙度對抗蝕性的影響存在差異性。
土壤可蝕性是指土壤是否易受侵蝕破壞的性能,是綜合性因子,只能通過在一定的控制條件下測定的土壤流失量或土壤性質(zhì)的某些參數(shù)作為土壤可蝕性指標來評價土壤可蝕性。土壤抗蝕性的大小主要取決于土粒與水的親和力及土粒間的膠結(jié)力,與土壤內(nèi)在的理化性質(zhì)關(guān)系緊密[15]。
由圖4表明,在0—10,10—20,20—30,30—40 cm土層桑樹林地的土壤崩解指數(shù)顯著高于馬尾松林地。在20—30 cm層次桑樹林的土壤顆粒崩解指數(shù)是馬尾松林地的11倍。這與吳淑安等[16]研究認為具有植物根系的土壤,其崩解速率遠比少根系的土壤的觀點慢相符合。馬尾松林0—30 cm層次土壤顆粒崩解均小于1,表明馬尾松林對該層次土壤影響顯著。

圖4 桑樹林和馬尾松林崩解系數(shù)比較
兩種樣地土壤崩解指數(shù)在垂直層面上隨著土層深度的增加,崩解指數(shù)呈增大趨勢,與劉旦旦等[17]、周利軍等[18]的研究一致,說明隨著深度的增加,土壤結(jié)構(gòu)穩(wěn)定性愈來愈弱,抗蝕性越來越弱。通過比較桑樹林與馬尾松林地各土層的土壤顆粒崩解指數(shù)發(fā)現(xiàn):桑樹林地的土壤顆粒崩解指數(shù)顯著高于馬尾松林地,說明馬尾松林地土壤抗蝕性強于桑樹林地土壤。這與劉旦旦等[17]認為林地能夠有效地增加土壤團聚體、有機質(zhì)等具有膠結(jié)作用的物質(zhì),從而減少土壤的崩解量,有效地增強土壤的抗蝕性的觀點相一致。
3結(jié) 論
(1) 土壤抗蝕性強弱表現(xiàn)為:馬尾松林地>桑樹林地。表層(0—10 cm)土壤范圍內(nèi),根長的排列順序為:桑樹林地<馬尾松林地。各樣地土壤抗蝕性在垂直層面上的變化呈較明顯的規(guī)律性,即隨著土層深度的增加,抗蝕性呈減小趨勢;兩種土地利用類型根系主要分布在0—30 cm層次內(nèi),而且在<1 mm的根系長度由表層向深層遞減,土壤平均孔徑隨著深度的增加而減小,而土壤比表面積隨著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2) 在0—40 cm層次馬尾松對土壤孔徑影響顯著,各層次孔徑分布呈分層現(xiàn)象,而桑樹林地各層次土壤孔徑差異不大。土壤孔徑越大,土壤抗蝕性越強,土壤比表面積越大,土壤抗蝕性越小。
(3) 桑樹林土壤抗蝕性與土壤土壤根系質(zhì)量在0.01水平上顯著相關(guān),馬尾松土壤平均孔徑與土壤根系質(zhì)量在0.05水平上顯著相關(guān)。
(4) 降雨時馬尾松林地坡面壤中流在下坡蓄滿流出地表帶出顆粒,導致馬尾松徑流場土壤和10—20 cm層次土壤大孔徑分布完全吻合,而桑樹林地人為翻種頻繁,導致土壤層次性質(zhì)相似,降雨時表層土壤顆粒流失嚴重。
[參考文獻]
[1]曲格平.保護水土資源,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造福子孫后代[J].中國水土保持,1996(8):4-5.
[2]丁文峰,李占斌.土壤抗蝕性的研究動態(tài).水土保持科技情報[J].2001,1(1):36-39.
[3]胡建忠,范小玲,王愿昌,等.黃土高原沙棘人工林地土壤抗蝕性指標探討[J].水土保持通報,1998,18(2):25-30.
[4]張超,劉國彬, 薛萐,等.黃土丘陵區(qū)不同林齡人工刺槐林土壤抗蝕性演變特征[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10,8(2):1-7.
[5]周萍,劉國彬,侯喜祿.黃土丘陵區(qū)侵蝕環(huán)境不同坡面及坡位土壤理化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學報,2008,22(1):7-12.
[6]李民義,張建軍,王春香,等.晉西黃土區(qū)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對土壤物理性質(zhì)的影響[J].水土保持學報,2013,27(3):125-137.
[7]朱利,王會,嚴冬春,等.不同利用方式對紫色土理化性質(zhì)的影響[J].山東林業(yè)科技,2012(4):51-52.
[8]連綱,郭旭東,傅伯杰,等.黃土高原小流域土壤容重及水分空間變異特征[J].生態(tài)學報,2006,26(3):648-654.
[9]David D Breshears, Jeffrey J Whicher, Mathew P Johansen, et al. Wind and water erosion and transport in semi-arid shrubland, grassland and forest ecosystems: quantifying dominance of horizontal wind-driven transport[J].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2003,28(11):1189-1209.
[10]張麗珍,牛偉,郭晉平,等.關(guān)帝山寒溫性針葉林土壤營養(yǎng)狀況與林下更新關(guān)系研究[J].西北植物學報,2005,25(7):1329-1334.
[11]宋陽,劉連友,嚴平,等.土壤可蝕性研究述評[J].干旱區(qū)地理,2006,29(1):124-131.
[12]Yukselen-Aksoy. Method dependency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J]. Applied Clay Science, 2010,50(2):182-190.
[13]朱顯謨.黃土地區(qū)植被因素對水土流失的影響[J].土壤學報,1960,8(2):110-121.
[14]丁軍,王兆騫,陳欣,等.紅壤丘陵地區(qū)林地根系對土壤抗沖增強效應的研究[J].水土保持學報,2002,16(4):9-12.
[15]薛萐,李占斌, 李鵬,等.不同植被恢復模式對黃土丘陵區(qū)土壤抗蝕性的影響[J].農(nóng)業(yè)工程學報,2009,25(1):69-72.
[16]吳淑安,蔡強國,馬紹嘉.土壤抗蝕性試驗研究[J].云南地理環(huán)境研究,1996,8(1):73-80.
[17]劉旦旦,張輝鵬, 王健,等.黃土坡面不同土地利用類型土壤抗蝕性對比[J].林業(yè)科學,2013,49(9):102-106.
[18]周利軍,齊實,王云琦.三峽庫區(qū)典型林分林地土壤抗蝕抗沖性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6,13(1):186-216.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Structure and Soil Anti-erodibility Under Two Forest Types in Shangshe Catchment
WU Huqiang, ZHANG Yakun, ZHANG Jinchi, ZHANG Shuifeng, SHAO Yongchang, ZHUANG Jiayao
(CollegeofForestResourcesandEnvironment,NanjingForestry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37,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eros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anti-erodibility and land use type.[Methods] Taking mulberry (Morus alba) garden and masson pines (Pinus massoniana) forest which are in Shangshe village, Yuexi County, Anhui Province as study objects. Collecting the soil at 0—40 cm level every 10 cm, measuring their porosity, specific surface area, disintegration index, root system characteristics.[Results] The soil anti-erodibility of masson pine forest was stronger than that of mulberry garden, and that in the range of 0—10 cm, mulberry soil root Keywords:small watershed; soil anti-erodibility; soil pore size; specific surface area; roots quality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288X(2015)01-0009-05 中圖分類號:S157.1 通信作者:莊家堯(1969—),男(漢族),安徽省滁州市人,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森林水文學研究。E-mail:nlzjiayao@njfu.edu.cn。 收稿日期:2014-06-10修回日期:2014-07-09 資助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安徽大別山區(qū)GIS支持下的土壤侵蝕模型研究”(31170663), “長三角水源區(qū)面源污染林業(yè)生態(tài)修復技術(shù)研究”(201104055-1); 江蘇省林學優(yōu)勢學科資助項目; 江蘇省水土保持與生態(tài)修復重點實驗室資助 第一作者:吳胡強(1990—),男(漢族),安徽省安慶市人,碩士,研究方向為水土保持。E-mail:10487576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