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以, 戴明宏, 王臘春, 蘇維詞
(1.南京大學 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 江蘇 南京210093; 2.貴州師范學院 地理與旅游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18;
3.重慶師范大學 地理與旅游學院, 重慶 400047; 4.貴州科學院 山地資源研究所, 貴州 貴陽 550001)
基于農戶視角的巖溶石漠化小流域農業發展模式研究
張軍以1,2, 戴明宏1, 王臘春1, 蘇維詞3,4
(1.南京大學 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 江蘇 南京210093; 2.貴州師范學院 地理與旅游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18;
3.重慶師范大學 地理與旅游學院, 重慶 400047; 4.貴州科學院 山地資源研究所, 貴州 貴陽 550001)
摘要:[目的] 為了抑制貴州省巖溶石漠化地區石漠化發展,尋求脆弱生態環境背景下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方法] 通過野外實地考察及相關理論分析,在對農戶石漠化治理行為和農業發展困境分析的基礎上,明確了阻礙農業發展的關鍵因素。[結果] 在現有治理模式下,由于農戶基于風險和自身利益的考慮導致不能從根本上消除農戶破壞環境的驅動因素。[結論] 巖溶石漠化小流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在提高水土資源匹配程度的基礎上,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并降低農戶在農業生產商品化過程中的市場風險;適宜石漠化小流域發展的典型模式主要有:高效灌溉商品化農業,經果林—養殖—經濟作物種植綜合農業和牲畜(魚)—沼氣—種植(果園)復合農業等。
關鍵詞:巖溶地區; 農戶視角; 石漠化治理; 農業可持續發展
農業是區域國民經濟發展和糧食安全的基礎和保障,也是國家可持續發展優先保障的領域。農業生產過程作為一個經濟活動,在一定技術水平下,生產要素的投入及產出存在邊際報酬遞減的規律。農戶作為組織農業生產的基本經濟活動單元,在生產過程中存在一定的投資偏好。投資偏好的差異直接導致農戶生產行為的差異,而農戶農業生產行為對區域環境演變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巖溶地區地形崎嶇,成土速率慢、水土流失嚴重,自然生態系統抗干擾能力弱,在生產要素稟賦、水土匹配等方面與東部地區相比處于劣勢,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同時,石漠化治理等生態修復工程的實施,對農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生態要求。因此,本文基于農戶農業生產的視角,對巖溶石漠化小流域農業可持續發展關鍵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農業生產導向模式,以便為巖溶石漠化小流域農業發展提供參考。
1農戶石漠化治理行為和農業發展困境分析
在進行農戶石漠化治理行為分析之前,首先對農戶概念進行界定。目前,學術界并沒有明確的對農戶定義的界定,卜范達等[1]認為農戶是指生活在農村主要依靠家庭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并且家庭擁有剩余控制權的、經濟生活和家庭關系結合緊密的多功能社會經濟組織單位;而李小建[2]則將農戶定義為:農村居民以家庭契約關系為基礎組織起來的社會經濟組織。以上典型定義涵蓋了農戶社會和經濟兩方面屬性,本研究側重農戶的經濟屬性,并結合趙靖偉[3]對農戶的界定認為農戶生產行為準則是:在維持基本生存安全的前提下,追求農業生產中利潤最大化的經濟人,行為是完全理性的。
農戶對環境的主要作用方式是農業生產,同時環境改變也反作用于農業生產。石漠化已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農戶也意識到環境條件已成為農業生產要素,這也間接表明農戶已具有治理環境的強烈動機。在經濟理性準則下農戶是否采取治理行動取決于凈收益是否大于零。但基于個人利益最大化原則,某一農戶不采取治理活動,而由別人治理,自己同樣獲得收益,顯然該農戶不會采取治理行動。同樣,若某一農戶破壞環境能獲得短期收益,而產生的成本損失由全體農戶承擔,該農戶短期內就不會采取治理行動,最終出現集體不作為而導致環境持續惡化。即出現了個人的理性策略導致集體非理性結局的悖論。
農戶作為農村微觀行為主體,其行為決策對環境演變具有決定性的影響。現有石漠化治理主要由政府投入,治理效益存在延遲性,而農戶的首要需求是短時間內提高自身的收益,這在時間維度上就存在矛盾。此外,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治理措施導致農戶部分生產資料損失,對農戶生計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而生態補償不能有效彌補農戶損失,未能從根本上消除農戶破壞環境的驅動因素。因此,現有依賴外部持續投入的石漠化治理模式成效的長期可持續性值得商榷。實際調查中也發現,農戶普遍存在將農業生產資源和勞動力投入市場化,即作為資本對待考慮其在市場中的平均收益率,并有意識的將自身有限的資源和勞動投入到具有更高收益的非農生產領域。其具體表現為: (1) 農業生產產出以家庭自用為主,減少了對市場流通的依賴。(2) 農業生產以低貨幣投入方式運行,例如以農家肥代替化肥、自身勞動代替部分農機的使用,在維持農業產量穩定的前提下盡可能的減少對農業的外部投入。(3) 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流,部分耕地出現撂荒現象。總體看,農業生產與市場環境的聯系減弱,也表明現有農業生產的收益不高,且存在較大市場風險。現有環境下,農戶行為的出發點主要基于經濟收益最大化,并盡可能的降低農業生產中的風險,而現有石漠化治理模式的直接收益遠低于農戶的預期收益,加之現有農業生產活動具有較高的社會貼現率導致環境資源損耗嚴重。因此,石漠化治理必須優先考慮農戶的經濟收益,并降低農戶生產投入的市場風險。需通過對現有治理模式的創新滿足農戶對經濟收益的需求,從根本上消除農戶破壞環境的驅動因素,實現石漠化治理成效持續的良性改善,從而達到生態恢復的目標。
1.2.1農民收入水平低,水土流失及工程性缺水嚴重2011年貴省石漠化片區農民人均純收入4 167元,僅占全國平均水平的59.7%[4]。不合理的高強度耕作導致土地水土流失和石漠化。貴州省2010年水土流失遙感調查結果顯示,水土流失總面積為5.53×104km2,占土地總面積的31.37%;2012年石漠化面積3.02×106hm2,占全國石漠化總面積的25.2%[5]。此外,巖溶區地表滲漏嚴重,水利工程設施缺乏,工程性缺水問題突出。
1.2.2農業生產要素缺乏,農戶自身文化素質不高貴州省農業生產要素缺乏,耕地不足,2010年農業人口水田面積326.7 m2/人[6],石漠化地區保灌耕地不足200 m2/人[4],且大于5°以上坡耕地占84%[7]。勞動力方面,農業人口基數大,但勞動力外流嚴重,農村勞動力質量低。生產技術方面,受經濟發展及財政收入限制,投入嚴重不足,2011年貴州省農業固定資產投資僅57.89億元,大部分地區農業生產以人畜力為主。此外,勞動力的科學文化素質低,高中最初入學率在全國排最未位,高等教育最初入學率排全國29位;人均受教育年限7.41 a,比全國平均低1.64 a[4]。農民科學文化素質低,阻礙了農業的發展創新。
1.2.3農業發展水平低,水利設施嚴重不足貴州省農業發展水平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11年全省農用機械總動力1.85×107kW,農業拖拉機(大中小型)9.76萬臺;農用排灌柴油機1.845×105臺,按播種面積計算其分別為3.69 kW/hm2,0.02臺/hm2,0.04臺/hm2,僅為國家平均水平的61.3%,14.3%及66.7%[6,8]。全省農村平均用電量260.7 (kW·h)/hm2[9],占全國平均水平的20.5%。農田水利設施方面,2011年全省水利投入151.78億元,遠低于同期國家平均水平,資金投入長期不足水利設施欠賬多,農業灌溉等基礎設施建設嚴重不足,水資源利用率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表1)。

表1 不同地區水資源利用現狀[10] 108 m3
2關鍵問題分析
巖溶石漠化小流域農業生態系統與平原地區相比存在明顯差異。巖溶地區特殊的水文二維結構、雨熱狀況不均和季節性干旱是導致生態系統退化的內在動力,加之人類的干擾極易引起植被退化、水土流失乃至石漠化,而水土流失、石漠化等導致非生物環境惡化,水土資源無法有效匹配不利于植被的自我恢復。另一方面,水土資源匹配是農業生產的基礎,水土耦合系統中水—土系統具有相互依存、互相促進的特點,缺一不可。在土地質量普遍較低的情況下,水資源要素就成為巖溶石漠化小流域農業發展的關鍵限制性因素。石漠化小流域水利設施保障能力不足,不能有效滿足農田生態系統的需水量,農作物在各個發育階段受到水分脅迫,系統處于波動性弱循環狀態,穩定性差。因此,石漠化小流域農業系統持續運行的關鍵是提高流域的水土資源匹配。而巖溶地表地下二元水文環境特性,使“水—土—植被”三要素相互依存,其恢復保護不能單獨進行。植被系統是水土保持的穩定器,是固土保水的關鍵,水土又是植被系統存在發展的基礎。研究表明,植被的恢復可有效地促進土壤肥力質量的提高[11],并促進非生物環境的改善。同時,石漠化地區生態環境的自行恢復已相當困難,必須借助于必要的工程和生物措施,逐步改善水土資源的有效匹配,促進自然生態環境的自我恢復,在水土資源質量逐步改善的基礎上,實現農業生態系統發展和自然生態環境改善的雙重目標。
農戶的生產行為策略邏輯是在維持基本生存安全的基礎上,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即“生存理性”。現有農戶行為決策更重視經濟收益優先,同時兼顧投資的風險。研究表明,農戶主要由于缺乏資金和規避經濟風險[12]而傾向采取自給性農業生產模式。巖溶石漠化區農戶收入來源較單一,在對收益追求的同時,其更重視規避經濟風險。同時,巖溶石漠化區農戶在獲得農業市場信息方面具有較大的滯后性、局限性和被動性,進一步加劇了其對農業生產前瞻性決策的困難[13],進一步增加了農業生產發展的風險。目前,隨著西南地區經濟的發展,巖溶石漠化區農戶生存安全得到了保障,開始追求生存質量,其生產行為逐漸以追求經濟效益為導向進行轉變,生產行為的經濟理性增強。此外,發達地區高收入的“引力作用”和傳統農業收益較低的“推力作用”導致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14]加劇了農業發展的困境。經濟發達地區的產業升級使部分產業向內陸轉移,不少地區涌現出了一批專業化村莊,如鄉村旅游專業村等,并帶動了鄰近村寨的專業化發展,這說明單一農戶的經濟行為易受到鄰里經濟行為的影響[15]。因此,石漠化治理農業發展模式要具有較好的示范帶動作用,對有效促進該模式的發展推廣具有重要作用。綜上所述,農戶自身資產、承載風險能力等限制了農戶對石漠化治理外在生產要素投入的可持續性。從農戶的視角來看,對石漠化治理農業發展模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兩點:一是要求石漠化農業治理模式要具有較高的經濟收益;二是在農業治理模式建設過程中要適當控制投入,并盡可能的有效降低市場風險,保障收益。
3典型農業可持續發展導向模式
在對普定、平塘峰叢洼地石漠化區農戶的訪談調研中了解到,農戶對于石漠化治理是持支持態度的,同時農戶也意識到了生態環境的恢復治理對于促進農業生產發展的重要性。在農戶看來,自身經濟條件差,無法進行生態治理的持續投入,而政府提供的補償又不足以支撐治理的長期持續投入。
現有石漠化生態工程修復模式對經濟效益重視不足,且短期內無法獲得收益,同等勞動力進行農業生產與外出務工收益相比收入太低,故農戶對石漠化治理的積極性較低或僅為獲得政府的生態補償而進行初期建設,獲得補償后不再進行持續投入和管理。
因此,本文針對農戶對治理模式經濟收益和降低風險的要求,在借鑒現有治理模式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基于優先保障經濟收益并降低風險,同時兼顧生態效益的目標,提出以下3種典型發展導向模式。
巖溶小流域農業生產要素組成中,水資源是關鍵性限制因子,根據限定因素理論,提高水資源保障能力是提高農業生產的關鍵。水利設施保障能力不足和節水意識缺乏,增加了農業商品化、規模化發展的風險,進而導致農產品商品化率低[16]農業收益提升困難。該模式以水利設施建設與反季節蔬菜、日光溫室大棚高檔水果等高附加值農產品的市場化為核心內容(圖1)。如畢節地區夏秋反季節蔬菜種植面積已達6.67×104hm2,其收入已成為農戶的主要經濟來源,蔬菜收入占總收入的50%以上[17]。該模式有效實施的關鍵技術是水資源利用技術,如“提—蓄—引”等技術,同時注重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并修建蓄水池,推廣噴灌、滴灌和滲灌等新技術,根據不同作物不同生育階段需水、耗水規律,制定適宜的用水指標進行有效灌溉。已有研究表明噴灌、滴灌技術的應用可有效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18],提高農產品產出率。

圖1 高效灌溉商品化農業模式示意圖
與傳統模式相比該模式前期投入較大,要優先保障水資源,農產品市場化水平較高,風險較大,對農戶的生產管理水平及種植管理技術有較高要求。其優點是使農戶生產活動與市場更加緊密的聯系在一起,農戶可對市場價格變化迅速做出反應,將勞動力與各生產要素進行最優配置,以獲取較高的經濟效益,但也存在農戶收益受市場波動影響較大,需要農戶能有效的獲得市場信息并及時做出反應。因此,該模式適宜于擁有較高質量耕地資源、距離城市等需求市場較近且交通比較發達的鄉村發展推廣,同時農戶要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水平。
巖溶石漠化山區山地面積廣大,宜林荒地資源豐富,且地處亞熱帶,地形崎嶇破碎,自然生境和小氣候環境豐富多樣。根據小流域具有相對獨立、完整生境的唯一性原理,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則發展以經果林—養殖—經濟作物種植為主的綜合農業,可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產出。如廣西馬山弄拉石漠化治理示范區的經果林與林下草藥套種已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19]。該模式核心內容是尋求適應自身條件的經果林——特色農作物種植與養殖復合發展模式(圖2),如任豆、銀合歡、女貞、蘇木、伊桐等經濟林;辣椒、砂仁等經濟農作物;耐貧瘠的金銀花、扶芳藤、射干、紅絲線等中草藥并結合適宜的豬、羊、山雞等家畜養殖,探索建設適合自身發展以山地經果林—養殖—經濟作物種植為主的綜合農業發展模式。類似模式,如北盤江頂壇石漠化片區的花椒—養豬—沼氣生態農業模式就取得了顯著生態和經濟效益,有效地抑制了水土流失的發生[20]。并且經濟效益顯著高于傳統農業,如在花江大峽谷石漠化區的對比研究表明,1 hm2石旮旯種植花椒收入是傳統種植玉米收入的6倍以上[21]。在關鍵技術方面,農戶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要著重掌握果樹、草藥的栽培管理技術,包括果樹修剪、病蟲防治等主要生產技術,并掌握草藥、花椒、水果的初步處理儲藏技術等。

圖2 經果林-養殖-經濟作物種植綜合農業模式示意圖
該模式對農戶的經營管理水平要求較商品化農業低,主要投入是前期經果林、中草藥及混養家畜種苗的購買、飼料、防疫及管理等,市場風險小,收益相對穩定,受市場影響較商品化農業模式低,適宜于大部分巖溶山區農戶發展,尤其是耕地資源相對缺乏的地區,可較快的提高農戶經濟效益,如廣西七百弄石漠化治理示范區利用無法耕種的石隙地種植金銀花、扶芳藤等藥用植物,其每1 hm2收益分別可達4 500元(2002年現價),15 000元(2005年現價),具有見效快、栽培管理技術易掌握等優點[19]。
巖溶植被系統生物量低,系統承載力弱,而山區農民生活能源主要來源于薪柴,部分村寨耗薪量占人均能耗的80%以上[22],這是導致植被退化、石漠化的重要驅動因素。牲畜—沼氣—種植復合農業模式,根據物質多級循環利用原理,以物質的多級循環利用為途徑,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并可有效減少農戶砍伐柴薪對植被的破壞,其主要內容是建設適合自身環境特性,以沼氣為核心的牲畜—沼氣—種植多級物質循環利用路徑,提高物質利用效率,以獲得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圖3)。研究表明沼氣使用后,每戶每年可節柴2 400 kg,相當于少砍伐約526.7 m2的森林[23],生態經濟效益顯著。經濟效益方面,對晴隆縣石漠化區牲畜養殖抽樣調查顯示,在扣除修建棚圈,購買飼料、鹽、獸藥等飼養成本后,養殖戶年平均純盈利在6 000元以上[24],經濟效益相當可觀。該模式建設的核心是沼氣池的建造及使用,以沼氣為核心的養殖—沼氣—種植多物質循環路徑的規劃建設與管理。關鍵技術與方法:沼氣池的建造使用技術;牲畜養殖技術,包括畜舍建設、牲畜品種選擇、科學飼養管理等;農作物、果樹品種選擇和栽培技術等。以沼氣池建設為例,容積8~10 m3的沼氣池,每年可節約用柴1.5 t,僅能源成本就可節省300元(2003年現價)[25],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且結合圈養牲畜,利用沼氣池對農業生產、人畜糞便等有機物質發酵,產生的沼氣用于農戶生活燃料,殘渣用于肥田或在水資源充足條件下進行巖溶冷水魚養殖。此外,牧草代替部分青飼料種草養魚,也可產生較好的經濟效益,在貴州省一些地區已有成功案例[24]。

圖3 牲畜(魚)-沼氣-種植(果園)復合農業模式
牲畜—沼氣—種植復合農業模式將傳統栽培措施與現代栽培技術相結合,協調了農業生產與環境的關系,促進了物質的高效利用,有利于提高農產品的品質,提高經濟效益,適宜于在巖溶石漠化山區,如峰叢洼地、巖溶峽谷、巖溶槽谷等石漠化區域,模式發展主要根據農戶的意愿及發展能力選擇,因質制宜的進行適應性改造或進行多種模式相互結合。
以上石漠化農業發展治理模式針對農戶對石漠化治理農業發展模式的主要要求,突出保障了治理模式具有較高的經濟收益,并借鑒了現有治理模式的成功經驗,有效保障了模式建設發展具有較低的市場風險,但導向模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農戶或村寨結合自身的特點,進行有效的適應性改造,使其更好地符合村寨本身的發展。此外,以上幾種石漠化治理農業發展模式的應用,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組合使用,可以以單個農戶、多個農戶合作或以村寨為單位進行建設,在建設組織方式上可以因地制宜,探索適合自身區域特點發展的組合模式。在組織制度建設方面有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解決,如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后保證其良好運行和維護所需要的“資源”,包括有效的維護制度、公平使用規則的制定等,如水資源的使用,距離水源不同距離的農戶對水資源的使用量大小的確定及劃分問題,需要一個有效的集體組織管理制度作為保障。
4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對策
巖溶石漠化小流域水利設施長期缺失,亟待加強。在小流域水資源狀況現狀調查確認的基礎上,加強水利設施建設投入,可建立石漠化小流域水利建設專項資金,按“統一規劃,適當集中,兼顧周邊”的原則,在人口、農作物種植集中區,優先建設較大規模的水利設施,在選址時兼顧周邊區域。此外,強化“三小”水利設施建設,其具有投資小、見效快和適應性強等特點,可有效適應各種復雜地形修建在田間地頭,直接減少了灌溉設施的投入。同時農田水利建設要盡可能爭取國家資金、政策的傾斜支持或采取多種靈活政策,如“三小”水利建設可由政府提供材料,農戶提供勞動力自行建設或由農戶自行建設政府提供補貼,既減少了政府負擔,又有利于水利設施的合理布局。
高效的農業發展模式需要農民具有相應的技術管理素質。政府要針對農業發展新模式提供相應的技術培訓,選擇少數文化素質較高的農民,在農業示范地或學校科研院所等進行集中培訓,再由學習人員向村民傳授,并免費提供相關技術資料。使農民掌握農業生產新技術、經營管理知識。同時政府利用自身體制優勢,吸引專業技術人才到農業服務中來,確保農戶及時得到專業技術管理的指導。此外,農產品的市場化可引入公司和團體參與,同時農村可成立公司、農協等,統一組織指導生產,安排專業技術人員傳授相關新技術,聽取農戶建議并幫助解決生產中的困難,提高技術轉化效率,促進農民學習積極性。
現有農業以種植業為主,需進行產業調整,發展圈養畜牧業。如利用作物秸稈、經果林落果、廢棄蔬菜等資源,適當發展圈養型畜牧業。以小流域或幾個鄉村為單位成立畜牧業管理中心,按“分散養殖,統一管理”的原則,進行分散化養殖、專業化管理,提高分散養殖的管理水平。管理中心主要負責牲畜良種引進、防疫管理及養殖技術指導,農戶負責養殖。牲畜出售方面,由管理中心負責與經銷商洽談,防止“商大欺農”,利用管理中心的規模效應保障農戶收益。此外,以公共選舉加獎勵提成的方式對管理中心進行績效管理,使其收益與農戶收益掛鉤提高其工作效率及責任,促進農業多元化發展。
分散的農業發展模式缺乏規模效應,并增加了農產品商品化的交易成本,可按“合理規劃,突出特色”的原則,以巖溶小流域為尺度,規劃建設各具特色的專業化農業生產組織,可有效彌補規模效益的不足。嘗試引入專業化管理生產模式,成立以小流域為基礎的農業團體,提供規劃及技術指導,促進農戶生產。通過公司或團體參與農業生產,提高農戶在市場信息獲取、生產資料購買、農產品銷售等方面的競爭優勢,保障農戶合理的經濟收益。
5結 論
(1) 石漠化治理農業發展模式優先保障了農戶的經濟收益,注重降低農戶的風險,有效地提高了農戶積極性,同時模式借鑒了當前治理模式的成功經驗,保障了模式的可行性。但在模式發展的水土資源匹配基礎方面,僅依靠農戶自身有限投入根本無法改善,因此在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方面要以政府投入為主,并要重視基礎設施的公平有效使用和后期維護管理保障,以更好地實現設施的可持續利用。
(2) 石漠化治理農業發展模式為保障農戶的經濟收益,其自身均與市場流通存在密切聯系,并依賴農產品市場,但農產品市場具有價格波動的特點。因此,在模式發展過程中農戶如何有效應對市場波動,降低風險、保障自身收益,需要政府等在制度、政策層面提供一定的傾斜支持,以保障模式的順利建設及發展。此外,在農戶生產組織經營模式創新建設方面,如農村合作社的建設;在村寨公共資源使用方面,如如何有效的協調單個農戶利益和組織整體利益方面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避免資源過度使用而造成的資源破壞。
[參考文獻]
[1]卜范達,韓喜平.“農戶經營”內涵的探析[J].當代經濟研究,2003(9):37-41.
[2]李小建.農戶地理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3]趙靖偉.農戶生計安全研究[D].陜西 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1.
[4]蘇維詞.滇桂黔石漠化集中連片特困區開發式扶貧的模式與長效機制[J].貴州科學,2012,30(4):1-5.
[5]國家林業局.2012年中國石漠化狀況公報[R].北京:國家林業局,2012.
[6]貴州省統計局.貴州省統計年鑒2012[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7]朱青,王兆騫,尹迪信.貴州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效益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08,23(2):119-230.
[8]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2[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9]張宗義.貴州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J].貴州農業科學,2001,29(5):39-43.
[10]張軍連,周靈霞,謝俊奇,等.我國西部地區水土資源匹配模式與政策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1,23(6):647-656.
[11]龍健,鄧啟瓊,江新榮,等.西南喀斯特地區退耕還林(草)模式對土壤肥力質量演變的影響[J].應用生態學報,2005,16(7):1279-1284.
[12]石敏俊,王濤.中國生態脆弱帶人地關系行為機制模型及應用[J].地理學報,2005,60(1):165-174.
[13]李小建.欠發達農區經濟發展中的農戶行為:以豫西山地丘陵區為例[J].地理學報,2002,57(4):459-468.
[14]Li Jie, Feldman M W, Li Shuzhou, et al. Rural household income and inequality under the sloping land conversion program in Western China[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1,108(19):7721-7726.
[15]李小建,周雄飛,鄭純輝,等.欠發達區地理環境對專業村發展的影響研究[J].地理學報,2012,67(6):783-792.
[16]但文紅,彭思濤,王麗.西南喀斯特地區農業規模化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貴州農業科學,2010,38(7):192-195.
[17]劉明智,陳明霞,高建強,等.淺析發展高山反季節蔬菜在貴州生態環境建設中的作用[J].湖北農業科學,2011,50(23):4876-4878.
[18]吳孔運,蔣忠誠,羅為群,等.喀斯特峰叢山地立體生態農業模式實施效果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8,16(5):1197-1200.
[19]蔣忠誠,李先琨,胡寶清.廣西巖溶山區石漠化及其綜合治理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0]蘇維詞,楊華.典型喀斯特峽谷石漠化地區生態農業模式探析:以貴州省花江大峽谷頂壇片區為例[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6,13(4):217-220.
[21]蘇維詞,張中可,滕建珍,等.發展生態農業是貴州喀斯特(石漠化)山區退耕還林的基本途徑[J].貴州科學,2003,21(1):123-127.
[22]唐亮,劉肇軍,熊康寧,等.喀斯特地區農村家庭能源消費結構及效應分析:以貴州畢節撒拉溪示范區為例[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1(2):96-102.
[23]黃錫富,胡寶清.廣西巖溶石漠化地區農業發展模式比較研究[J].學術論壇,2008,205(2) 128-132.
[24]郭菁,孫泉忠,王鈺,等.貴州省晴隆縣石漠化種草養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索[J].中國農學通報,2013,29(20):21-25.
[25]郭倫發,王新桂,何金祥,等.廣西巖溶峰叢洼地生態果園的建設及其效應[J].亞熱帶農業研究,2005,1(1):53-57.
A Study o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a Rocky Desertification Small Watershed in Karst Areas Based on Farmer’s Perspective
ZHANG Junyi1,2, DAI Minghong1, WANG Lachun1, SU Weici3,4
(1.SchoolofGeographic&OceanographicSciences,Nanjing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210093,China; 2.GeographyandTourismDepartment,GuizhouNormalCollege,Guiyang,
Guizhou550018,China; 3.GeographyandTourismDepartment,ChongqingNormal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7,China; 4.InstituteofMountainResource,GuizhouAcademyofSciences,Guiyang,Guizhou550001,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he objective is to seek a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models in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s of Guizhou Province under the current background to control the desertification and manage the frag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Methods]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we analyzed farmers’ behavior and issues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o reveal the key factors that hinde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Results] The market risks and farmers’ own interest are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that hinder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study area.[Conclusion] To increase the economic benefi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reduce farmers’ market risk in the commercialization process can be the key solution to the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s. Typical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models such as commercial agriculture with efficient irrigation suitable for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s, economic fruit forest-livestock breeding-cash crops cultivation, and livestock (fish)-methane-planting(fruits) are highly recommended in this area.
Keywords:karst areas; farmers’ perspective; rocky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0-288X(2015)01-0169-07
中圖分類號:F328
通信作者:王臘春(1963—),男(漢族),江蘇省金壇市人,博士,教授,主要從事水文水資源方面的研究。E-mail:wang6312@263.net.cn。
收稿日期:2014-03-07修回日期:2014-04-21
資助項目:國家自然科學資助項目“喀斯特地區人類主導下的生態環境變化與流域水文循環響應耦合機理研究”(41371045); 國家社科資助項目“喀斯特地區大規模生態修復工程建設對農戶生計模式變遷影響研究”(13CJY067); 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014BAB03B001)
第一作者:張軍以(1985—),男(漢族),山東省沂南縣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水文水資源、生態環境與區域可持續發展。E-mail:hellojunyi61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