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 琴
近年來,我國高等院校非常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但大學生心理教育卻存在一些問題,在大學生心理問題逐漸增多的情況下,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帶來了嚴峻挑戰。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局限在道德和思想覺悟等方面,未能將其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聯系在一起。因此,高校必須轉變觀念,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加以完善,將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融合,從而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
高校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有差異的。首先,工作目標的差異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促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則是解決大學生心理困惑,使得學生的心理更加成熟。第二,教育方式的差異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完整的理論體系,主要是對學生的主觀思想加以改造。而心理健康教育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開展教育活動,從學生的個性特點出發,并采取針對性措施,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強化心理素質。第三,理論基礎具有差異。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包含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等,這些內容理論性較強,屬于社會科學,因而具有明顯的階級性。心理健康是介于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之間的科學具有科學性和自然性,所以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需要利用心理學原理,然后以發展心理學、普通心理學等為直接理論基礎,進而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保障。在評價大學生心理水平時,需要考察其人生態度和是否具備良好的品質。總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而且在思想素質和政治素養的影響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也發生了相應變化。高校通過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接受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規范,強化人格[1]。
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需要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下為大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升提供強大的動力。同時,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突顯人文精神。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具有重要意義。當代大學生只有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對自我有正確的認知,然后完善自我,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能夠擁有良好心態,對情緒加以控制,進而滿足社會要求。
高校為了培養具有綜合部素質的人才,必須采用多種教育手段,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融合在一起,通過優化教育方法,使得大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思想。利用傳統教育方法開展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教師以說教的方式向學生灌輸思想,然后學生自行消化,雖然教育形式范圍廣,但該教育方法具有局限性,由于教學形式比較枯燥。因此,必須創新教育方法。當前,現代教育手段已經受到人們的重視,教師可以在采用傳統方法的同時,利用多媒體和現代遠程教育開展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教師和學生可以運用多媒體獲取更多的信息,使得教學活動得以有效開展。同時,高校可以多為學生提供參加社會實踐互動的機會,通過參與活動中來,然后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素質,進而培養成符合社會發展的人才[2]。此外,采取人本主義教育方式。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觀念下,高校忽視了對大學生認識人和理解人能力的提升,因而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的不順利,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也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必須將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在一起,在教育大學生過程中,盡量避免對其批評,而是采用鼓勵和引導的教育方式,確保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都取得良好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處于發展階段,為了促進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必須恰當的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融合在一起。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在思想和心理方面需要不斷完善,為了解決復雜問題,應該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全面分析,在思想政治課程中適當加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并開設心理健康教育的選修課和必修課,然后師生對教育內容進行研究和探討,從而使得其綜合素質有明顯提升。
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必須加強教育隊伍的建設。目前,輔導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較大的地位,所以高校要加大對輔導員的培訓力度,使其具備良好的心理和思想政治素質,然后與大學生深入溝通,針對不同學生的情況,采取有珍針對性的教育方式,通過掌握有效技巧,將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的融合在一起,確保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3]。
現代社會,高校在發展教育事業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對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培養更多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必須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同時,不要忽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學教育具有一定的差異,又有聯系,將二者有機融合在一起才能為大學生全面發展提供有利保障。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緊密聯系起來,從而實現大學生思想和心理素質不斷提升。
[1]彭鵬.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有效途徑[J].速讀(中旬),2014(7):27-27.
[2]徐世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點及融合方法[J].校園英語(教研版),2012(3):149-150.
[3]丁宣雅.淺論大學生心理健康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下旬刊),2014(2):2-2.